分享

国学文化(儒释道) 阳明学说之由来 唐以...

 验证对错 2021-03-22
 唐以来之学者,专从事于注疏,于研究义理,发见真理,盖阙如也。故其为学乏于自由思想。
周世宗尝大斥佛教,至宋太祖始解其禁。遣僧侣游印度,又印刷大藏经。至太宗、真宗时,置译经院,译诸经论。仁宗时,禅宗最盛。

世恒言,佛教能求义理,达真理。顾迂于世事而学者达识之,士多好之,其反动也。
虽儒家者流亦渐厌注疏之积习,以为注释古书无异于品评古物。
人每施其解释而异其见解,有赏扬者,有贬称者。其说之孰是孰非,使人茫然而不能辨。

以视佛教之求义理、研真理,可知从事于注释者,不免舍本而逐末矣。
不特此也,古先圣王之言,从于日月之推移与事物之益趋于复杂。有不尽适于世用者,其待后人之发明者至多。
儒学至此,遂有不能不别开一生面之势。

于是周濂溪起,其为学务穷理、励名节,著《太极图》《通书》,以先人之五性说为哲学的说明,是实时世之所然也。
二程子从之学,其远训诂求义理之情较濂溪厚。采其师之研究法,而不偏于师说。察学术之变迁,以期发见孔孟之真意。其为学如此。

于是学者慕之,知以义理为重,谓为学所以明义理也。
其与二程同时以义理之学名于世者,有张载、邵雍相与交游。研钻风靡一世,唐以来之学风为之一变。 
要其所谓一变者,非能发明一最新之真理。第于从来之儒学,参以佛教之理义而已。

今欲知阳明学说之由来,当先知二程子学说之纲领。
盖自二程子以后,学海生二派:甲为一元论,乙为二元论。
一元论经象山以至阳明,二元论至朱子而集其大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