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武帝为何在茂乡修陵,因为他打猎的时候,看到两种不一般的东西

 历史解密坊 2021-03-23

西汉武帝的陵墓被称作“茂陵”,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至于汉武帝为何会选择修建茂陵,其实与他生前的见闻存在重要关系。汉武帝究竟见到了什么?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又会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王朝之一,除汉高祖刘邦之外,西汉最伟大的皇帝当属汉武帝。汉武帝一生雄才伟略,将困扰汉朝多年的匈奴驱逐漠北,带领国家走向鼎盛。与此同时,汉武帝也是一位奢侈无度的皇帝,他生前注重修建供自己享乐的游园,死后也要建造一座庞大恢宏的陵墓。

茂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兴平市,该陵墓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誉为是“中国的金字塔”。茂陵的建设前后共历时53年,陪葬墓的主人分别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此时一个问题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茂乡地理位置十分偏僻,且并没有汉代帝王所追求的“山水走势”,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为何会将陵墓建于此处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他曾在此地亲眼见过“祥瑞之兆”。

古代帝王崇尚迷信,认为皇帝是“天子”,所谓“天老大,我老二”的思想充斥着封建帝王的脑海。正因如此,每当奇特的自然现象发生后,古人往往都会将其与“吉凶”联系在一起。据说汉武帝在外出狩猎之时,曾经在茂乡附近发现一只特殊的动物,古籍中明确记载该生物为“麒麟”,与此同时,“麒麟”的身后还有一棵“长生果树”。汉武帝当即大喜,认为眼前的奇景是“祥瑞之兆”,于是命人将此地圈禁起来建造陵墓,作为自己的万年吉地。

麒麟是我国神话中一种特殊的神兽,它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古人却将其外貌描绘得十分详细。麒麟的形象融合了龙首,麋身,牛尾,马蹄,是象征着祥瑞的“兽中之首”。尽管历史中存在不少对麒麟的记载,但是麒麟究竟具象化为何种生物却不得而知。此时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汉武帝在茂乡发现的麒麟与长生果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试图推断一下:

如果按照古生物学家的推断来看,麒麟可能是麂子一类的麋鹿类生物,因为无论是从外表花纹上来看,还是从牙齿的形状上而言,二者都有共同之处。不过学界也曾提出过不同的意见,认为汉武帝看到的“麒麟”,很可能就是早已经灭绝的山西兽。

山西兽是一类史前的古长颈鹿,其颈部和四肢较长颈鹿更短,但眼睛后长有四只大角,体型更类似于现在非洲的霍加狓。从专业生物学角度描述而言,山西兽头骨小,三角形。枕部最宽,面部宽而短,吻尖向下弯曲,鼻孔靠前,具鼻中棱和鼻骨突起,间颞区极窄,形成顶脊。颧骨上,下扁平,鳞骨向两侧扩张,眼孔较小。松果孔紧靠顶脊之前缘,前顶骨存在。脊椎双凹型,荐椎5个。四肢骨较细。肱骨近、远端扭曲成60度角,是一种哺乳类动物。正是由于山西兽的特殊样貌,我们才会将目光锁定在它的身上,也许在汉武帝时期,山西兽已经成为了濒临灭绝的物种,故此汉武帝才会认为它就是难得一见的麒麟。

麒麟的秘密揭开之后,我们该将眼光放在长生果身上。古代人对长生有着很执着的追求,甚至将其视作永生的目标,秦始皇与唐太宗等千古一帝也曾企图用仙丹为自己续命,却都以失败告终,故此汉武帝在看到“长生果”之后也会表现得异常兴奋。“长生果”究竟是什么?有专家认为它很可能就是现代人熟知的花生。

花生原名落花生,是我国产量丰富、食用广泛的一种坚果,又名“长生果”、“泥豆”、“番豆”等。主要分布于巴西、中国、埃及等地。可用于制皂和生发油等化妆品的原料。花生之所以被称为是“长生果”,其实与其内部富含营养元素有关,常食花生可以抗老化性、凝血止血、增强记忆力,是一种老少咸宜的营养佳品。然而花生的“长生”功效只限于强身健体,与真正的“长生不老”绝对扯不上关系。

既然如此,长生果究竟是什么植物的果实呢?其实很简单,汉武帝亲眼所见的长生果,正是我们熟知的“猕猴桃”。猕猴桃的质地柔软,口感酸甜,味道被描述为草莓、香蕉、菠萝三者的混合。在猕猴桃中除含有猕猴桃碱、蛋白水解酶、单宁果胶和糖类等有机物,还富含钙、钾、硒、锌、锗等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C、葡萄酸、果糖、柠檬酸、苹果酸、脂肪等,是真正的“超级营养水果”,因此也被人赞誉为“长生果”。猕猴桃分布于河南、江苏、安徽、陕西、四川等省,是我国本土水果之一,所以汉武帝看到“猕猴桃树”也在情理之中。

山西兽与猕猴桃的出现,让“麒麟”与“长生果树”的传说变得神乎其神,也改变了汉武帝的决定。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如此伟大的君王做出的“伟大”决定,最终还是败给了盗墓贼,致使茂陵成为汉朝被盗最惨的皇帝陵寝之一,汉武帝的“万年吉地”之梦,也只能是一场支离破碎的春秋大梦,如此想来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参考资料:《汉武帝大传》 陕西出版社出版 郑冠民著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