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学好《脾胃论》

 醒真 2021-03-23

《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医家李东垣的代表作,在浩如烟海的古医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学习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必读之书。李东垣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贡献卓著,开创了疾病的内伤学说,他从损伤脾胃之气加以论述,独树一帜地形成了脾胃学派,对后世影响巨大;同时创立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如补中益气、升阳散火、升阳除湿、益气活血、内托消肿等,尤其是甘温除热的法则,直到今天仍脍炙人口,疗效显著。

一、《脾胃论》与作者

《脾胃论》撰于公元1249(宋淳祐九年),是东垣晚年的作品。全书共三卷,卷上以脾胃虚实传变论、脾胃胜衰论等论述脾胃学说的主要观点。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体治疗,如对劳倦所伤、补脾升阳、安心养神的用药与针刺等。卷下论述脾胃与天地阴阳、升降沉浮的密切关系,并结合病症提出了各种治疗方法。全书列方61首,并详述其方义及服法。

《脾胃论》阐述了中土清阳之气在人体病理变化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调理脾胃在治疗上的积极作用。

作者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习称李东垣,宋金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生于公元1180(金大定二十年),卒于公元1251(淳祐十一年),享年71,为金代著名的医学家。东垣年少聪颖,博学强记。通《春秋》、《书》、《易》 (畿辅通志·杂传),尤爱医药。20几岁时其母患病,东垣请遍诸医为母诊治,然而不但没有治好,就连得的什么病也不知道,为此他“痛悼不知医理而失其亲”,发誓: "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当时,著名医家张元素医名鼎盛,东垣便“捐金帛"从其学。

张元素对《内经》很有研究,主张治病从辨识脏腑的虚实着手,根据气候和病人的体质灵活用药,东垣尽得其学。张元素脏腑辨证学说的启示下,东垣阐发《内经》“土者生万物”的理论,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的学说,强调脾胃在精气升降中的重要作用,以脾胃为元气之所出,相火为元气之贼,“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因而发明了升阳泻火甘温除热的用药法度,被后世称为“补土派”,与张子和[金代医学家,睢州考城(今河南民权),名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约生于公元1151,卒于公元1231,享年约80]、刘河间[(金代医学家,河北河间人,故人称刘河间,1120~1200,即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居(),寒凉派的创始人,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元代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丹溪先生"]齐名,合称金元四大家

东垣生平著述颇多,据史料记载不下十余种,但多有散佚。存世而广为流传的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活法机要》、《东垣先生试效方》等。其中《脾胃论》是他的代表作。

二、主要学术特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本书是东垣学说中理论最集中的部分,颇能反映他学有渊源,治有特点的思想体系。他在传统的伤寒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内伤学说,先著《内外伤辨感论》,再著《脾胃论》,强调“人以胃气为本”,从而开创了中医对脾胃的认识。并经过以后七百余年的临床验证,其理论是成立的,方法是有效的、可以重复的。他的学术特点,可以概括以下几个方面:

1.脾胃是元气之本

脾胃学说的一个中心内容,就是脾胃元气论,这是人体发病与否的根本问题。关于元气之说, 《内经》、《难经》早已提出,前者为“真气”,后者为“原气”,而共同点是重视肾气。

东垣发展这一理论,他重视内因在病变中的作用,认为无论内伤或外感发病,都是由于人体气虚。即疾病的形成,是由于气不足,而气之所以不足,是因脾胃损伤所致。如书中《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曰: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虚实传变论》曰: "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可见他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源,元气又是人身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便可以发生。因此,必须注重脾胃,这是东垣脾胃学说的基本论点,同时提出了临床上脾胃病处理的常法。如:

1.胃病则湿胜,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治从【平胃散】;

2.脾胃不足,土不生金,则肺脾气虚,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脱落,治从【黄芪建中汤】;

3.或脾胃不足,阳虚不能生阴血,治从本证中摘取【四物汤】一二味,使阳生而阴长;

4.或脾胃真气虚弱,气短脉弱,治从【四君子汤】;

5.如脾湿下流,下焦气化不行,或渴或小便闭涩,赤黄而少,治从正药中摘取【五苓散】一二味,化气利湿。

东垣将上述治脾胃病的常法称为五证五药

然而,东垣又认为:脾胃有病与其他脏腑不同,脾为中土,其病每无定体,临床中应考虑到肝、心、肺、肾的有余与不足,或补或泻,但必须抓住脾胃这个重点。这种精神渊源于《内经》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即“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按照这种理论指导用药,疗效远较上述一般处理为佳。书中列举“脾胃不足”、“心火亢盛”、“肝木妄行”、“肺金受邪”、“肾水反来侮士”的证候变化,以及君、臣、佐、使的常用药物,这是《脾胃论》辨证用药的基本部分,亦是全书的重点。东垣所制诸方,大多是从这个基础上演绎发挥的,他经常结合四时气候的变化,进行具体用药,这些便是东垣治脾胃病的变法,应当重点领悟。

2,脾胃为升降的枢纽

东垣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时刻在运动着的,而这种运动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升、降、沉、浮的变化。这种变化即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

如:一年四季,以春为首,春夏地气升浮而万物生长,并由萌芽而繁茂;秋冬天气沉降而杀藏,万物逐渐凋亡。这一年之气的升降,惟长夏土气居于中央,为之枢纽。而人体精气的升降运动,亦赖脾胃(属土)居于其中而主宰,亦为之枢纽。《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沉浮之间论》曰:“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人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可见脾胃健运,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肝肾,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若脾胃升降失常,则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都会发生种种病症。

不过,东垣在升降问题上,特别强调生长和升发的一面。他认为只有谷气上升,脾气升发,元气才能充沛,生机才能活跃,阴火才能潜藏。与此相反,若谷气不升,脾气下流,元气即将匮乏和消沉,生机也会受到影响,不能活跃起来,阴火即可因之上冲而为各种病症。因此,东垣在理论上非常重视升发脾之阳气,在治疗时喜用升麻柴胡之类的药,以遂其生升之性。并由此而提出: “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等论点,这些在发病论中大加阐发,以强调升发脾胃之气的重要,从而构成了“土为万物之母”之说。治疗上虽然主张升发脾胃之气,但同时也注意潜降阴火,二者相反相成。《脾胃论》中的许多方剂,均体现了他的这一治疗观点。

3,脾胃内伤论

东垣身处金元时代医学界的“新学肇新”之际,他接受了其师张元素“运气不济,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的革新思想。他从当时的医疗实践中观察到,由于战争频繁,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人们在水深火热中挣扎,无休止的劳役,饥饱不节,精神的恐惧和紧张,致使脾胃受伤,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脾胃盛衰论》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胃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东垣将《内经》的理论与临床实际密切结合,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并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脾胃内伤说。其论脾胃总括有四大要点:

一为人赖天阳之气以生,而此阳气须并于脾胃;

二为人赖地阴之气以长,而此阴气须化于脾胃;

三为人赖阴精之奉以寿,而此阴精必源于脾胃;

四为人赖营气之充以养,而此营气必统于脾胃。

由此可见,他认为脾胃是人的生、长、寿、养之本。如脾胃受伤,人体所需的阳气、阴气、阴精、营血,也就必然受害,正常的活动便不能维系,这样,各种疾病也就发生了。并具体论述“病从脾胃所生,养生当实之气者”四要素:

第一,要能顺应四时;否则元气不固,烦劳伤阳,病生脾胃。

第二,要谷气上升,春夏令行;否则谷气下流,收藏令行,亦病生脾胃。

第三,要少阳春升之气上升,则诸阳皆升;否则胆气不升,阳气不升,亦必脾胃致病。

第四,五气能藏于心肺,五味能藏于肠胃,则气和神生;否则气机乖错,亦病从脾胃而生。

这些均为纲领性地概括论述了脾胃病的病机。

关于脾胃不足的基本病情变化,如:

运化不及,水谷不化精微而湿胜,则见脉缓,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等症;

土虚不能生金,肺气亦虚,则见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脱落等症;

脾胃不足,则荣气亦虚,见脉虚而血弱等症;

脾胃不足,中气虚弱,则见气短脉弱等症。如中气虚陷,气化不行,则见或渴,或小便闭涩,赤黄而少等症。

这些又都是东亘总结脾胃病常见而典型的症状表现。

4制方用药法度

东垣独辟脾胃学说,强调脾胃不足、胃气的升发,因而在治疗上重视甘温补益、升阳益气,如升麻柴胡黄芪等药物在方剂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治疗思想。他创制了很多治疗脾胃病的方剂,其中【补中益气汤】是治疗脾胃病的核心方,不但东垣在当时治疗因脾胃受伤而引起的“阴火炽盛”的某些发热性疾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且后世医家沿用至今,对当今临床上一些脾胃虚弱性疾病亦卓有成效。

补中益气汤】的药物组成为:

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方中黄芪用量最多,因肺为气之本,重用黄芪以补肺气,益皮毛而固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故为主药;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则肺气先绝,故辅以人参、甘草,泻火热而补脾胃中的元气。白术燥湿健脾,亦可助黄芪补中益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又以当归和血脉调营,协参、芪益气养血。佐以陈皮行气和胃,醒脾调中,使之芪、参补而不滞。同时用以升麻柴胡升举下陷的阳气。

东垣的立方之旨,不外乎补脾益气,升阳调中,使脾气健运,升降有序,气机畅达,阳气不得闷郁,故身热等诸症皆除。东垣的这一治法,被后世称为“甘温除热法”,并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中。如治疗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的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以及久泄久痢属中气下陷者;同时,对于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等症亦有较好的疗效。

脾主四时,东垣认为脾胃病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病情有所出入,治疗时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可随症加减变化:

时在春令,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即于【补中益气汤】中加羌活、防风、藁本、升麻、苍术等,以补中升阳,风以胜湿,合而用之,如为风木夹阴火为患,则病情较为复杂,可参用【通气防风汤】的方法,益气祛风,兼泻阴火。

署伤胃气,治以清暑益气方法,主用【清暑益气汤】。此方以补中升阳为主,兼以泻火坚阴。配伍苍术、百术、泽泻等,上下分消其湿;神曲、青皮消食快气。益以麦冬、五味子人参,以保肺清金,清暑而养气阴。

时在秋令,有两种病情,●一为秋凉外束,湿热未退,肺脾两虚,则治以【升阳益胃汤】,甘温补中,重用风药,升脾阳益肺气;配伍半夏、黄连,有苦辛通降,清化湿热之意,合陈皮、茯苓、泽泻等,健脾和胃化湿。这种治法,实际上是一方面治本,一方面治标。●另外一种为秋凉偏甚,客寒犯胃,又当温胃理气,治以【厚朴温中汤】。方用厚朴、木香、橘皮、茯苓、炙甘草理气和胃,草寇、干姜温中收寒。

时在冬令,亦有两种病情,●多见的是脾肾俱寒,治以温通,用【沉香温胃丸】。方用附子、桂枝、干姜、吴茱萸等,以温运三阴。配伍沉香、丁香、茴香、木香)等,用以辛通脾肾之气;并佐调补气血之品,兼以扶正。●假如见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证的,治以【神圣复气汤】,东垣将肝、脾、肾三阴同治,集合益气升阳,甘寒除热,又温肾之阳于一方,这是为病情复杂的立法,临症时不可不知。

除此之外,东垣还有四时用药的加减法,区分主次配伍。

脾胃不足,则以白术为君,人参黄芪为臣,甘草、芍药、桑白皮为佐,黄连为使;

心火亢盛,则以黄连为君,黄柏、生地为臣,芍药、石膏、知母、黄芩、甘草为佐。等等。

可见东垣临症制方用药是有法度的,规矩中因四时气候的变化、临床症状的不同,又不乏灵活性,这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所在。

三、如何学习《脾胃论》

《脾胃论》一书的内容充分反映了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如何学好《脾胃论》,掌握东垣的学术观点、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是提高我们自身中医理论水平关键的一个方面。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要的,除通读、熟读原文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理解和掌握。

1.上联《内经》,了解其学术渊源

东垣理论上的创新和治疗上的特点,均渊源于《内经),他的治学,据其自述谓:“幼自《难》、《素》于易水张元素先生,讲诵即久,稍有所得”,及至“中年以来,更事颇多",才“诸所诊治,坦然不感”(《内外伤辨惑论》自序),他重视经典理论的钻研,尝谓:“著论处方已详矣,然恐或者不知其源,而无所考据,复以《黄帝内经》、仲景所论脾胃者列于左。”于此,可见他探本求源的精神。

据史料记载,东垣治病有四个环节:明经、别脉、识证、处方。有病人求医,他先是诊脉,辨明脉象后便进行诊断,随即告诉病人患的何证,然后再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经中引出经文,同时加以分析、对照,证明自己的诊断与医经的论述毫无二致时,才执笔处方。他创立的脾胃学说,根基亦源于《内经》,仅就《脾胃论》开篇的“脾胃虚实传变论”一节中,就有12处引自《内经》的原文。“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领会这些经文时,联系临床实际,认识到五脏中的脾、六腑中的胃,对人体生理活动至关重要。他用《内经》阐发的“阴阳”、“藏象”原理,加以分析,找到了立论的根据,这便是东垣学说的渊源。

东垣以调治脾胃内伤而独树一帜,也正是由于他对《内经》、《伤寒论》有深刻地研究,才有基础发展新的脾胃学说,这种成就是渊源和发展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学习《脾胃论》的同时,一定要联系《内经》原文,深刻领悟《内经》旨意,明确东垣之说不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掌握脾胃学说的要领,以及临床病证的干变万化。

2,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深入阅读原著

目前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历代中医学家经过干锤百炼,整理、归纳、总结出来的。利用所学过的中医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脾胃论》的基本内容。如结合学过的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等脏腑功能特点,以及【补中益气汤】等方剂来理解其“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脾主升、胃主降”等观点,会有较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加强对这些观点的理解,加强记忆。

当然,东垣学说中有一些内容是基础理论及临床知识所没有的,如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枢纽,元气与阴火不两立等,但借助原有的知识,可以加强对这些观点的理解,理解的深入,记忆就会牢固。同时,也会加深其学术观点的印象。中医各家的学术思想,是后人通过学习原著,经过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因此,阅读原著,对于有代表性的著作、篇章、医案等应该作为重点。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其学术思想的印象和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从中体会到如何总结其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

由于原著最真实地反映其学术见解,是我们学习研究的第一手资料,阅读后自己可以分析总结,既可以提高阅读学习古医籍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术水平。故此必须从原著着手,结合中医基本知识,从根本上掌握东垣的学术思想。

3,联系临床实际,掌握经典方药

东垣治病通常是“不循故常”,且得心应手。在当时,以张仲景方药为代表的经方派势力很大,治病照搬古方,因而误治致死者不少。而东垣却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考虑到许多人得病,并非外感风寒,而是在兵荒马乱之中,颠沛流离,起居不时,饮食不调而造成的胃弱气乏。于是他创制了许多新方,救人无数。其中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被后世历代医家所推崇,直至今日,补中益气汤等仍是临床常用方剂。

学习《脾胃论》必须掌握东垣的制方主旨,深刻领会方剂的组方原则,特别是药物配伍上的法度。掌握东垣“甘温除热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对脾胃益气升阳药物运用的方法。同时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因人、因时、因地灵活运用,随机加减化裁。如此,定会运用自如,效若桴鼓。

李东垣是一代医学大家,他基于临床实际,引经立论,谱写了中国医学史上光辉的一页。我们不但要读他的原著,学习他的学术思想,掌握临床的经典方药,更要学习他的治学精神,勇于创新,推动中医学术的更大发展。

文魁  2005年3月

转自文魁先生《脾胃论》导读。2021.03.23 万方醒真 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