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玫瑾:养男孩有三忌,12岁前尤其要注意

 陈永莲AL 2021-03-23


作者:夏天

来源: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很多家长在后台问我: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我第一句都会问:孩子多大了?

如果孩子超过12岁,家长可能要花更多的精力和耐心,尤其是男孩。1 岁前、3 岁前、6 岁前, 家长的教育至关重要。

——萨姐


前两天,邻居找我诉苦说:

“真不知道自己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养了个这么不省心的儿子!”

“都是小时候没好好管他。”

邻居开了间小美容院,平时生意很忙,一直没时间陪孩子。为了弥补,就一味地宠溺。

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

任性贪玩,不喜欢学习,快要上初中了想管,发现完全管不了了;

每次闯祸,都帮他收拾残局,导致现在自制力也很差。

如今,她的儿子毕业两年不找工作,各种花式啃老。

李玫瑾曾经过: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家长造就的,家长的问题若不调整,孩子的问题也调整不了。

培养男孩,最重要的时间段是在12岁之前。

一旦晚于这个重要的节点,孩子的性格已经养成,以后再想挽救就会相当困难。

所以,家有男孩的父母,一定要注意下面这三点。

图片

01

忌“一个宠,一个严”

李玫瑾教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个男孩,爸爸妈妈都很厉害。爸爸常年在国外,但对男孩管教很严。即使不常见面,男孩也很怕爸爸。

妈妈在国内,对男孩很是宠溺。

男孩长大后,被姑姑安排进银行系统上班。

令人意外的是,家境并不差的他,竟然在银行里做假了几百万的假账…… 被抓住时,家人还不敢相信,家里并不缺钱,他为什么这么做?

李玫瑾老师一语破天机:男孩之所以人前人后两副面孔,正是因为父母的管教不一致造成的。

妈妈的宠溺,造成了他的为所欲为。

爸爸的严苛,造成了他的胆怯自卑。

很多父母认为,家里应该“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其实这是错的。

在父母面前,男孩会一面想要讨好,一面想要任性。长期的矛盾心理作用下,性格也渐渐变得扭曲。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 “斯坦福狂鸭症”,说的是表面上鸭子在湖面上悠闲游动,其实水面之下,鸭掌正在疯狂波动。

很多孩子就是这样的“狂鸭”,看起来风平浪静,实则内心被暗流搅乱。

父母教育不一致,孩子的内心很容易混乱。

《隐秘的角落》里的张朝阳,爸爸的懦弱,妈妈的强势,让他一方面渴望得到爸爸的爱,一方面又想要逃离妈妈的控制。

于是他一边迎合母亲,成为妈妈的“乖儿子”;一边在内心的渴望和逃离的拉锯战中变得扭曲。失去自我,压抑自我,变成一个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双面人格的人。

家有男孩,千万不要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不要一个宠溺,一个严厉。

父母应该站在统一战线,在此基础上各有分工,共同滋养孩子的成长。

图片

02

忌“只给孩子物质满足,却不陪伴孩子成长”

李玫瑾老师曾在一次讲座中讲到:

珠海有一个父亲,很有本事。短短几年的打拼,就存了百万家财。可是,当他回到家时,却发现儿子已经长大,却总是逃学、惹是生非。

他想要开始管孩子,却发现根本管不住。

《正青春》里的季杨杨,爸爸是政府高官,一直在外地就职。妈妈也一直陪爸爸在外地,他从小跟着外婆、舅舅长大。

高三那年,爸爸妈妈空降回来,想要参与他的成长。但此时的季杨杨性格叛逆,对他们很是抵触。

父亲的教导在他身上起不到任何作用,只能让他越来越反感。

图片

李玫瑾老师说:家庭抚养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子女的心理抚养。

0-12岁的孩子,正处于对父母的“依恋期”。

跟父母长期、持续的亲密接触,能给孩子带来生命初期的愉悦记忆,也是孩子形成心理自制力的基础和资本。

在孩子生命早期,如果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孩子就很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幼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的孩子,长大后才会叛逆、难管。

尤其是3岁之前,孩子跟着谁,更容易对谁产生心理依恋,长大后更容易听谁的话。

陪伴孩子的成长,监督孩子的成长,引导孩子的成长,才能及时地发现孩子的需要,解决孩子的需要。

03

忌“只要求孩子,不要求自己。”

去表姐家做客,发现他们家是这样的:

孩子在写作业,表姐坐在一边玩手机,时不时瞄两眼孩子,发现孩子在走神,立刻呵斥孩子:“干什么呢?专心写作业!”

孩子不服气地说:“凭什么我要写作业,你却可以玩手机?”

有时候,他们一家三口看电视,地板上瓜子壳、花生壳、面包屑、塑料包装袋扔得到处都是,爸爸抱怨妈妈太懒,不知道打扫卫生,妈妈指责爸爸眼里没活,最后两人齐刷刷地使唤孩子:“去把地扫扫。”

孩子没好气地嘟囔道:“你们都不扫,凭什么我扫?”

心理学上有个慨念叫“吸收性心智”,是指儿童无意识的记忆力,吸收环境并加以适应以形成人格的能力。

蒙台梭利曾比喻吸收性心智为海绵和照相机。意思是说:孩子都是盯着父母长大的,父母什么样,孩子就学成什么样。

李玫瑾老师也曾在圆桌派上讲到:孩子的表现,一定是父母的折射。

图片

作家鲍德温说: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偶尔我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2004年安徽理科状元说,

「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而清华才女武亦姝的爸爸,每天下午后4:30关机。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最好的教育是影响,父母只有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才能在潜移默化中长成父母所期待的样子。

图片

心理学家张怡筠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从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但父母每一点改变,都给孩子多了一点机会,多了一份胜算。

想要孩子拥有一份健全的人格,父母一定要统一战线。

想要孩子温暖懂事,父母一定要给足孩子心理营养。

想要孩子长成自己期待的模样,父母就要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

只有内因外因共同作用,我们的孩子才能长成理想中的样子。

本文转载于凯叔讲故事(ID:kaishujianggushi),凝聚4000万个家庭,带给父母美好希望,让更多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