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人文•文明之仁爱才能文明1

 钟家台 2021-03-23

西方文化讲有偿服务,还要额外小费,中国文化讲举手之劳,还要额外资助。中国文化的心是热的,塑仁义道德,讲人情世故,要关照别人生存;西方文化的心是冷的,讲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在商言商,高附加值,利益最大化,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制造生存压力。不过,文化精神的冷漠并不等于人人都冷漠,也不等于事事都冷漠。

生命世界不缺善,也不缺爱,无须文化去创造,把本能存在的善弘扬出来,把自然存在的爱理性化,文明就会到来。同样,恶也存在,杀也存在,文化不弘扬善,恶之欲不断膨胀,争的力量不断壮大,文化智人就远离文明,文化生存就缺乏人性。

豺狼有善,虎豹有爱,也有杀戮之恶,争夺之狠。在自然生存关系中,善与爱,恶与杀,都是生存需要,都具有维持生生不息的作用。在文化生存的高级阶段,善与爱,恶与杀,演化为社会生存关系,从生存需要升华为文化精神的需要、理性观念的需要,社会生存关系是善与爱还是恶与争,取决于文化精神,与个人观念、道德修养密切相关。

在群居动物,在人类社会,独立个体基本上无法生存,相互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生存价值。豺狼生存,虎豹生存,人生存,有物质利益需要,有相互关系的需要,缺一不可,但在文化生存的高级阶段,物质利益,文化智人的文化生产,比豺狼虎豹丰富千万倍,但相互关系若要比豺狼虎豹先进、文明,主观就要有所作为,用人性之善的文化精神,构建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社会生存关系。

在自然条件下,原始生存时代,物质利益是善与爱、恶与争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在文化生存高级阶段,文化生产能力巨大,物质利益极其丰富,社会生存关系是善与爱还是恶与争,则与人文精神密切相关,与文化智人的仁爱德行密切相关。文化精神以人为本,弘扬善,文化智人有仁爱,社会生存关系是善与爱的关系,文化精神物质利益为本,鼓励个人价值、相互竞争,社会生存关系是恶与争的关系。

人类社会要营造出不同于动物群居的生存关系,文化精神要善要仁,强势者和弱势者都要善要仁,物质实用性文化才能发挥生产物质,保障生存需要的文化作用。没有善,没有仁爱,物质实用性文化除了生产物质,还变成野性之争的工具,谁先进,谁强大,谁就是霸王,谁就能争夺更多的物质利益,社会生存关系与动物群居关系就没有区别。

善与爱、恶与争,没有理性掌控,自其然,恶便恶,争便争,善便善,爱便爱,文化智人就是野兽,是原始智人。如何才能不争?发展人文精神,用人性之善的精神实用性文化,塑造仁爱的精神,用仁爱精神掌控物质实用性文化。人文精神是精神进化的文化保障,是文明的建筑师,精神实用性文化宣扬人性之善,塑造仁义道德,恶念野性在文化智人越来越少,恶与争便会逐渐消失,文明生存就会到来。

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把仁爱作为精神进化的最高标准。仁爱,与为我唯争追求个人价值、功利成就的文化方向相反,道路不同,对于西方文化来说,精神境界实在太高了,对于习惯于为我唯争的人来说,修养仁德实在太难了。仁爱不同于慈善,不是偶尔的帮助,而是内涵于文化精神之中,深入到人们灵魂的理性观念,是自觉的理性有为。

人文精神解决人们的生存困苦,主要通过营造善的社会制度、关系规则,解决豺狼虎豹式的竞争公平、力量平等,实现物质利益的生命公平、生存平等,建设善与爱的社会生存关系。力量竞争,必然是胜王败寇、弱肉强食,生存困苦就和动物世界一样,无处、无时不在。有了善与爱的社会机制,贫者无生存之忧,强者无贪婪之狠,何须慈善?

仁爱是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人文理想的精神基础和道德前提,是相互关系中最人性、最善良、最文明的关系。仁之根在善之欲,在人心,爱之为在相互关系,在互爱互助。鼓励竞争,炫耀财富名位,张扬科技实力,激发的是恶之欲,助长的野性之争,必然是弱者越来越贫穷,强者越来越富有,生存困苦越来越深重。

文明是文化智人前进的方向,仁爱是精神进化的路线。自人类出现以来,这个地球上,生生杀杀,胜王败寇,弱肉强食,促进了生命进化,形态在风霜雨雪中不断完善。人类发明创造了文化,理性日益发达,文化力量日益强大,对生命和生存关系的作用越来越大,减少和减轻了天灾对人的危害,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天翻地覆。强大的文化力量,既能毁天灭地,还能改写人的生命属性,用什么样的精神来驾驭,才具有善与爱的价值,这是比发展文化重要百倍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