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故乡系列·难忘乡音 文 / 王云强 虽已远离故乡,但乡音难忘,也从未曾敢忘! 每一个古老的地方,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方言。这方言,就是这里独特的文化语言符号,是故乡的标记。无论你走向何方,听到这熟悉的乡音,就会勾起你对故乡的记忆,激起你无尽的乡愁。 对于新野城东乡而言,虽然很多地名有些念讹了,不但不嫌别扭,还凭添了几份意蕴,顿觉泥土馥香,野草味扑鼻。我深深知道,这泥土与小草,浸润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 老关庙,读“老鸹庙”。此村离吾村不远,但幼时不曾去过,两村结亲颇多,只听大人经常提起这村名,在脑海中便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深秋时节,天变凉了,一片片高大的老槐树上,有数不清的乌鸦,或展翅欲飞,或成群地落下,那呼朋引伴的叫声,凄厉中透着亲情。长大后才发现,老关庙呀!与想像中的乌鸦反差太大,原来该村以古建筑命名,因有老关庙得名,这是一座供奉汉代名将关羽的庙。关羽,统治者推崇,老百姓敬仰,他是“忠、义、勇、信”的化身,关公庙,关公祠曾一度风靡祖国大地,不仅如此,全球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敬奉关公,因为他还被赋于“财神”而受到顶礼膜拜。如今作为庙宇老关庙雄姿不再,那沟边残留的瓦砾,似在无声地诉说这过往的辉煌,让人唏嘘不已。 老关庙村位于前高庙至王庄的汉王路西侧,属闫坡村民委员会管辖,村东南还与小老关庙相邻。这里是黑黏土质,岗坡地肥沃,四分干,老龙沟提供了灌排便利,是东乡粮食主产区。老关庙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民风醇朴,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秀才甚多,新中国成立后,中学生、大学生、在外工作任职者多多,其中不泛专家、学者、县处级以上职务之人士。 任桥,念ra桥,这个任的读音,实在找不出哪个汉字来替代。不过不要紧,人们约定俗成,都这么叫,一定也不觉别扭。 任桥人打苇席是远近出了名的,这要追溯到明清。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任桥人打个席,逢单上郭滩,逢双下龙潭,卖个三二元,顺便买回几个白腾腾的馒头,年纪大点的往怀里一揣,回家急给小儿女,或是孙子,趁温热吃下,仅此就少饿死。文革时割“尾巴”,不让打席,却越割越多。 任桥人打席,男女老幼都能上阵,分工自然明确,从外出采购、运输、剥叶、浸泡,去镶、刮篾、碾压、编制一成套程序,忙的时候,挑灯夜战,光看看家家门前的苇子垛堆,院里屋里的石滚,逢集一早身背肩扛的白花的苇席,可想而知,任桥的编席业是何等的壮观! 【作者简介】王云强,男,1953年5月生,新野县前高庙乡王祠堂村人,大专文化,副高级职称,退休前从事群众文化、教育教学等工作。曾在《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乡土大河南》、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中原民兵》、《南阳日报》、《躬耕》等媒体发表通讯、散文、诗歌等作品,多次获得过省市级表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