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喆:夜幕下的南京

 白河观潮 2021-03-23

 夜幕下的南京

      文 / 路喆

 (“白河观潮”公众号特邀作者)

马鞍山是安徽省的边陲重镇,而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二者身份不同,但相距很近,只有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在马鞍山只停留了10个小时左右,在南京也仅仅停留了10个小时左右,但因系晚上,大部时间被用来睡觉了,想来实在有点辜负了这次南京之行。    

到南京的时候正值黄昏。残阳如血!眼下的整个城市被一种暧昧的色彩所笼罩,高高低低、明明暗暗,显得苍茫而无节奏。

从高架桥上看去,各种建筑高低不一,好象高层建筑不多,显得谦和而大度;房顶多为暗红色,夕阳下有一种厚重沧桑的感觉;道路两旁的绿化带却裹挟着一层厚厚的尘土,使本来应属于彩色的植物变得灰暗成了水墨的作品;路边紧挨的估计是住宅楼,参差不一的楼层阳台上,晾晒着一些花花绿绿的衣服,在晚霞的映衬下,迎风招展,旌旗飘扬。

从高架桥下来,汽车停靠在一个很小的车站的旁边,立即被一群人围了上来,有叫卖小商品的、有拉你住宿的、有叫你打的的,纷纷扰扰,煞是亲热热闹。

接待我的是南京金色假日旅行社的杨静经理,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女孩,身材苗条、小巧玲珑、闭月羞花、高深莫测。高深莫测也是褒义,我们虽见面不长,但我感到此美女谈吐举止博学多才非比寻常!只是可能接待客人太多的缘故,妹妹声音有些沙哑,但听来却多了一种磁性,我很心疼,却也无能为力。

南京是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沿长江而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襟江带河,虎踞龙盘。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吴国曾在此置冶城,估计规模不大,但为此地作为行政“地名”之始。

前472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后,丞相范蠡在秦淮河畔筑越城,此为南京“城”之始。

前306年,楚威王灭越,筑城于石头山,置金陵邑,南京别名“石头城”、“金陵”自此而始。

公元229年,三国东吴孙权称帝,自武昌还都“建业”,这是南京为国都之始。南京自古有“六朝古都”之称,这六朝分别是吴、东晋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齐、梁、陈,合成“六朝”。

实际上南京作为国都的历史不仅仅限于这六朝,隋朝短暂的统一后,中国又进入五代十国的纷争历史之中。937年,南唐定都金陵,改金陵府为江宁府,此为“江宁”别称之由来。

1127年,南宋宋高宗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作为东都,由是“建康”之名始兴。1329年,元改建康为“集庆”。1356年,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此为“应天”之由来。1368年,朱元璋立明,在应天称帝,以应天府为“南京”,以为首都,以开封为“北京”,以为陪都,至此,“南京”之名诞生。

1853年,天王洪秀全太平军攻克江宁,改江宁为“天京”,以为都城。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南京为首都。

1949年南京解放时,毛泽东曾有诗云:“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南京先为中央直辖市,1952年恢复江苏省,南京降为省辖市并作为江苏省省会,规规矩矩的,沿用至今。

自春秋战国至今,南京仅地名变动就有一二十次之多,历史沧桑,可见一斑。如今的南京经济繁荣,产业齐全,海陆空及地铁交通网密布,人文荟萃,文化灿烂。在南京的普通高等学校共有49所,享有优厚的教育资源。

“南京”作为国都的地位由来已久,但这两个字在历史上的出现却是朱元璋的功劳。朱元璋是一个叫花子出身的皇帝,做过和尚,因家境贫寒生活无着而投靠农民义军,凭战功取得首领地位,在消灭其他各路农民起义军,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改应天为“南京”,在此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其父原名朱五四,看看这爷俩的名字就知道这个家庭里没有多少文化含量。但这位没文化的叫花子皇帝却在农民起义的战争硝烟中迅速得到教育并茁壮成长,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

朱元璋在位期间,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取消宰相制度,建立内阁模式。同时,严肃纲纪,反腐倡廉,大开杀戒,杀人无数。“剥皮揎草”就是此公的发明。这位有作为的皇帝,却在选择接班人上出了问题,朴素的农民观念和儒家思想使他决定传皇位于嫡长子朱标,而把在性格、为人、能力各个方面都颇似乃父的老四朱棣封为燕王,打发他到北京去了。

太子朱标早丧,朱标长子也早丧,朱元璋便将皇位传给朱标次子朱允炆,是为建文皇帝。朱允炆本是一个柔弱之人,却在刚刚上台就要削藩,引起各地藩王不满,燕王朱棣正好找到借口,于是发动战争,只4年,便杀回南京,夺取皇位,改元永乐。

造反起家的朱棣在北京苦心经营,现在却坐在南京,心里惴惴不安,总怕睡在明孝陵的老父起来走进他的梦中。于是,时机成熟时,便来个“乾坤大挪移”,一走了之,撇下一个几朝古都作为陪都。南京虽因朱元璋而始,但作为首都在明朝实际只使用了两代50多年。但朱棣迁都北京却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天子守国门”,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发展。

明孝陵我没有去过,想来也是规模宏大,气势不凡。但在1997年的时候,我曾到过与明孝陵同处一座钟山的中山陵。孙中山先生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一生叱咤风云、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虽终其一生未能看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振兴,但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孙中山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广州革命政府大元帅,被国民党尊为“国父”,但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他主动让位,彰显出一个民主革命先驱的伟大和高尚。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电请孙中山共商国是。孙中山毅然抱病北上,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两大号召,同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作斗争。于1925年1月抵京后即开始病发,终于不治,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8岁。

1925年4月2日,孙中山安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尊先生遗愿,北伐成功后,于1929年6月1日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中山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环绕中山陵的主体建筑,还有一系列纪念性建筑。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 ,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陵园不断整修拓新,整个园林面积达3000多公顷。陵墓周围,郁郁葱葱,景色优美。周恩来、陈毅等中共高层领导人曾前往晋谒。世纪之交前后,两岸关系逐渐融冰,连战、吴伯雄等国民党领导人也纷纷前来拜谒。每到重大节日,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就会出现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供世人凭吊纪念,共产党和政府乃至普通民众给了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驱以极高的政治待遇,中山先生得到了一贯的尊重和爱戴。

杨经理陪同我看了夫子庙地区。夫子庙是供奉和祭祀儒家鼻祖孔子的庙宇。

南京在历史上多次建都,文化底蕴丰厚,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也专门为江南学子在南京另设一场,叫“南闱”。因而,对于这位大成先师的尊重就显得尤为重要。夫子庙就是在东晋学宫基础上扩建而成,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自东晋开始迭经沧桑,几番兴废,现已成为秦淮河畔的标志性建筑。我辈读书之人,理当拜谒,但此时夫子庙已经关闭,所幸1997年我也曾进去过,略可以慰藉我心。

夫子庙蜚声于世,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地理位置,即位于秦淮河畔。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实为淮河在南京的一段支流,因秦始皇东巡以为此地有“王”气,随凿山把这一段水引入长江,因此称为“秦淮河”。秦淮河有内河外河之分,从东水关至西水关为内河。

沿内河两岸自古以来一直繁华,名门望族,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浆声灯影。虽几经战乱,屡废屡兴,终究仍不舍脂粉之地。

明清时代,尤其清代更是莺歌燕舞、风流倜傥,据说烟花税成为两江地区供奉朝廷之重要税源。千百年来,秦淮河在成就南京繁华的同时,孕育了诸多文人骚客和时代名媛。

著名的“秦淮八艳”董小宛、李香君还有后来的陈圆圆等八人,每一个人就是一部书,每一个名字就是一段风流传奇。兼有刘禹锡、王羲之、王献之、杜牧、袁枚,及至近代朱自清等逸闻趣事,还有乌衣巷、桃叶渡、明远楼等诸多遗迹,林林总总,不能一一列举。晚清以后,战乱频仍,河水污浊,建筑被毁,江河日下。

1985年以后,江苏省、南京市拨出巨款对这一风光带进行修复,秦淮河又再度成为游览胜地,但与古时之脂粉之地已是两重天地。杨静经理给我在秦淮河的一座桥上照了一张相,两边熙熙攘攘、挤挤挨挨,河上仍有丝竹歌舞、画舫游弋,周边灯火阑珊、一片嘈杂。秦淮河虽逼窄逼窄,但却有一个渡口,曰:桃叶渡,也穿插了许多的故事。据说因东晋王献之经常在此迎接宠妾“桃叶”摆渡归来,后人于是以桃叶命名。至清初顺治时开始有桥了,但桃叶渡也逐渐成为一处名胜。

南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荟萃,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明故宫、玄武湖、总统府、雨花台等遍地都是历史,遍地都是文化。时间关系,不能全部涉足,也不能全部列举。但我向来以为,旅游之快,不在旅,不在游,并不是只图一时之快,也不是必到每个地方,只是有此感觉,凭古怀今,走走看看想想,放却案牍和生活之忙碌,利用这一段有限的时间,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能达到这个目的,则足矣。

从秦淮河出来,便打的去了团队所在的一家宾馆,与杨经理就此别过。这个迄今我不知道名字的宾馆好象和梅园很近,远离闹市,一夜异常安静。

第二天便随团队驱车前往下一站:无锡。

 ( 图片为网络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作者简介路喆,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南省新野县施庵镇白岗村路庄组人。1991年毕业于南阳三师,中央党校本科学历,先后在唐河县桐河乡、团县委、城关镇、滨河街道工作,现供职于唐河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喜文字、爱旅游、常伴美酒,偶有诗文见著报刊及网络媒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