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战争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

 斯皮尔伯格 2021-03-23
战争电影是一种集争议性、讽刺性和哲理性于一身的类型电影。战争电影叙事往往是描绘残酷战争真实, 表现战争的人性反战情绪、生死争夺及战争灾难、战争英雄等, 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和心灵创伤在银幕上展现。本文着重选择了《敦刻尔克》《辛德勒名单》《战狼2》三部影片, 对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进行研究。那么, 战争电影如何叙事, 怎样用镜头展现战争场景、战争的人性与英雄们值得探讨。

作者简介:杨腾 (1993—) , 男, 江苏徐州人,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剧作结构与镜头语言;; 徐明 (1961—) , 男, 江苏徐州人,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作品创作与纪录片创作。;

战争电影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类型, 一种集争议性、讽刺性和哲理性于一身的类型电影。多数战争电影往往在描绘历史上重大军事行动、战争中的人性和战争的英雄, 在表现人类在战争中命运和人性关系等方面拥有独特叙事方式, 去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和心灵创伤, 去触动人类深刻的反思, 祈祷世界永远和平。

从古至今, 世界各地战争从没有间断。战争对人类而言就是一种最为残酷的交往方式, 战争中充满着你死我活的争夺。电影作为一种叙事的媒介, 怎样用镜头去描绘战争的残酷?怎样用镜头渲染战争气氛, 表现战争的紧张、惨痛、悲壮、血腥和死亡等?怎样审视战争罪恶, 反思战争的人性尊重及战争英雄的塑造等, 是电影叙事的重要表达方式。

一、关于战争历史的描绘

战争历史电影需要描绘战争, 再现战争的历史、战争事件、战争场面或某个重大军事行动, 形象地凸显战争中战略战术、军事思想、指挥艺术, 将战争起因、进退、转折、结束交代清楚, 去完整地展现战争特征。对镜头画面叙事表现往往是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具有鲜明的史诗性和逼真性等战场特征。如战争电影《伦敦上空的鹰》 (1969) 、《中途岛之战》 (1976) 、《莫斯科保卫战》 (1985) 、《珍珠港》 (2001) 、《决战斯大林格勒》 (1993) 、《陆军野战医院》 (2015) 、《敦刻尔克》 (2017) 等影片。它们均取材于战争史实, 以独特的视角、鲜明风格、全景式还原战争历史的真相, 再现战争的惨烈场景和悲壮的情调, 具有鲜明的史诗性。影片耗资巨大, 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让场面宏大, 用高科技和丰富的摄影经验, 尽力去再现历史雄伟的战争场面, 向人类展现战争的残酷性与伤害性, 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将身处和平时代的人们带入到那个逐渐被遗忘却又无法释怀、惊心动魄的历史背景下, 切身感受到战争到底是什么。

战争历史电影《敦刻尔克》于2017年上映, 由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 故事源于二战初期盟军最大规模的一次溃败与撤退行动。影片讲述了1940年5月26日, 40万消极防守的盟军官兵, 被积极进攻的德军坦克军团与机械化军团重重围困于敦刻尔克方圆仅数十公里的海边沙滩上。最终在炮火抵挡、空中盟军守护及海军舰艇火炮掩护下, 这些官兵突出重围, 回到英国。

《敦刻尔克》战争叙事颇具特色, 影片改变了以往巨细无遗的方式, 以时间主观视角为非线性轴心。针对战争历史形成恐惧和惊悚情境, 大量地运用了突如其来的打击和死亡, 惊悚的气氛镜头, 形成强大的视觉战争气场, 让置身于战争中的士兵、影院观众都感受到战场紧张的气氛。同时, 其艺术魅力是以二战初期“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真实历史为背景的。诺兰导演不去重点叙述一部战争历史, 而是用战争背景去讲一个逃生的故事。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敦刻尔克被围困士兵的恐惧。伴随着恐惧眼睛直接看到遭遇流血牺牲, 更为深刻, 更能切入到战争中生命核心。

《敦刻尔克》并不止于讲述一个士兵逃生的恐惧悬念故事, 叙事方式上以时间线为主, 防堤上的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 三条主时间线进行叙事。在这三条时间线上, 电影前半部是交替展开, 成功地塑造了波顿指挥官、游艇主人道森先生和飞行员法雷尔等救援者的感人形象, 最终是三条时间上的人物会合, 而形成悬念性叙事手法。在影像表达上, 镜头不断地重现了战场历史, 用不同视角还原战争中真实场景。电影中有许多精美的画面, 像开头与结尾处敦刻尔克海滩的航拍画面、防堤上列队等待上船的士兵, 被困船内诸多士兵以及驾驶着燃油耗尽的战机等等。这些镜头画面紧贴着剧情, 重构了战争中历史大事件, 向观众揭示战争本质, 表现战争的灾难, 拉近观众去体验战争生死、战争残酷性和灾难性, 致力于在心理和精神伤害层面描绘战争亲历者的真实体验, 展现战争中的死亡和恐惧[1]。正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达吉斯评论说:“《敦刻尔克》是一部技巧和技术相融的电影艺术巅峰的杰作, 它讲述了一个洁净、真诚而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的故事, 这个故事拉近了昨天的战争和今天的斗争之间的距离。”

二、关于战争人性的尊重

战争总会使人类付出生命的代价, 总会有惨痛的后果, 使人的生命陨落, 家庭和睦破碎, 健康身心被摧残。所以, 很多战争电影的主题反战性很强, 叙事上着力刻画战争残酷性、牺牲性和无奈性, 唤醒战争对人性的那种尊重[3]。早期经典作品有《这里黎明静悄悄》 (1973) 、《猎鹿人》 (1978) 、《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 (1993) 及国内的战争题材《南征北战》 (1952) 、《渡江侦察记》 (1954) 再到《大决战》 (1998) 、《大进军》 (1999) 、《高山下的花环》 (1985) 、《集结号》 (2007) 、《密战》 (2009) 等, 都致力于表现战争人道主义反战立场, 描绘战争与生命、战争与爱情、战争与友情、战争与生活等, 诉说战争的残酷无情、战争对人类生命的伤害, 人类在战争面前无比渺小, 生命在战争面前是何等脆弱, 告诫人类应该最大限度地控制战争发生, 显现战争中人道主义关怀, 向往永远和平生活。

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于1993年拍摄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经典电影《辛德勒名单》, 是一部揭露“二战”恐怖罪行的战争电影, 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2], 获得了1993年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七项大奖。影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一位纳粹投机商人奥斯卡·辛德勒的故事。辛德勒最初是一位自私自利的商人, 善于投机大发战争横财, 在目睹了纳粹的暴行之后, 他的观念开始改变。他利用自己位于波兰的瓷器加工厂, 并通过贿赂纳粹各级官员, 保护了一千一百多位犹太工人免于奥斯威辛集中营毒气室的屠杀。这部影片被称为战争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斯皮尔伯格把这部电影拍摄得非常严肃, 用非凡艺术叙事方法反映“二战”中残杀犹太人的罪恶, 与许多同类的“二战”电影叙事不同, 从人道主义思考, 考察战争中人性的光辉, 深刻思索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影片重点描写了法西斯对犹太人无情的屠杀, 这是电影叙事中不容忘却的一笔。镜头以一个从小到大的视角, 展现被德军洗劫的克拉科夫的满目疮痍;展现德军疯狂肆意地屠杀犹太人;展现一大批死去的犹太人被传送带丢入火坑, 刻画战争的残忍性。影片对战争场景的表现, 放弃了一贯的电影特技和宏大场面, 聘请当时集中营的幸存者、被拯救的犹太人做影片制作顾问。镜头作品中用朴素黑白的主色调, 强调出一种强烈纪实感, 以黑灰、昏暗的色调去烘托出战争的森严、阴冷、黑暗、恐怖等气氛。特别令人震撼的是影片中唯一的红色。当身穿红色衣服的小女孩第一次出现在镜头里, 给混乱中无助的人们带来希望。当小女孩再次出现时, 已经躺在了运尸车上。这红色原本是象征着希望, 代表着生机和活力。但影片中红色却隐喻着血腥和死亡, 具有启发人去深思的艺术效果, 给予了观众强烈视觉震撼力和心理冲击力。特别是影片结尾处由压抑阴沉黑白两色到丰富自然色彩, 极其形象地尽显人类从死亡危险环境下重获自由新生, 此时此刻, 电影的艺术价值足以载入了史册。也唤醒了辛德勒人性的良知, 他尽自己力量, 无所顾忌地拯救那些无辜的犹太人民, 使人性善与恶在本片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善与恶、丑与美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人性在战争中有时会变成扭曲, 战争也可以让人性转变善良。

三、关于战争英雄的塑造

很多战争电影中英雄人物塑造特别重要, 无论是反映战争全局、战略战术, 还是描述战争与人性的关系, 英雄是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奋勇抗敌。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前行完成某一项使命, 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充满了重重挑战, 在任何关键时刻都有可能流血牺牲。战争题材影片表现战争英雄人物, 塑造打不败的英雄主义精神, 是战争电影叙事的重要题材。

战斗英雄塑造是不可回避的话题, 也是战争电影人物形象塑造的重点。从叙事视角看, 英雄成长一定会在某一特定环境里构成。战争英雄必定以发生在战场为背景的时空, 凸显个体英雄的曲折经历, 具有传奇效果和欣赏魅力的形象, 体现出同中有异的特征。如战争电影《巴顿将军》是一部史诗式人物传记片。乔治·巴顿是二战期间美军一员智勇双全的悍将, 在历次大战中多次战胜德意联军, 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着神奇经历和惊人战绩。电影中人物塑造重点是渲染巴顿的指挥才能与人物性格特征, 非常从容地描绘和展现巴顿将军的英雄成长经历。同样, 国产电影《战狼2》中, 以飞机起飞时的发动机轰鸣声、机枪扫射声、手榴弹爆炸声及火光冲天、烟雾弥漫等场景为背景, 凸显血腥残酷的战争氛围, 强化英雄主义行为更值得社会尊敬和大力弘扬, 体现民族主义行为, 大量弘扬英雄主义的成长叙事。

其实, 英雄主义形象与献身是战争电影创作主旨之一, 战争中英雄总有正义与非正义的人物形象出现。正义者就是在战争中保护最多生命不受到伤害, 战胜敌人, 维护人道正义价值观, 体现人性真善美关怀。非正义是为满足某一人或某个集团利益, 而不顾及别人生命权利挑起战争。战争英雄的塑造是民族精神的主体, 彰显一种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英雄主义精神, 探讨战争、生命的意义与人道主义情怀, 让英雄的生命更具意义。《集结号》是冯小刚成功塑造战争英雄的经典范例, 影片不再像传统战争片直接讴歌战争, 摆脱“高、大、全”式英雄神性的叙事样式[4], 而是以开拓创新影像风格和叙事方式, 突出战争残酷性, 还原战争英雄人物形象, 承认战争的合理性。影片的成功在于讲述一个执着的连长谷子地, 用了很长的时间, 为一场阵地阻击战中死去的47位战友寻找证据, 恢复英雄名誉。还有指导员王金存在生命最后一刻说的“我没有给你丢人吧?”一排长焦大鹏等人物都充满着丰富个性。特别是影片结尾处, 列队中一声“敬礼”号令撼天动地, 一阵撕鸣般的军号划过长空, 集结号终于嘹亮地吹响是在告慰天下英魂, 他们虽死犹生, 人民会永远缅怀和记忆, 永不寂寞。这些英雄人物用热血谱写一曲英雄主义壮丽颂歌, 为国家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无形力量。作为战争电影, 导演充分调动各种影像手段对战争的残酷性进行了个性化叙事。大量的手持极为动感化的运动镜头, 表现了战斗现场真实情景。镜头真实还原了枪林弹雨鲜血迸溅的激烈和震撼, 又生动传达出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运用镜头景别的交叉和主观镜头, 给观众造成了亲历战场的心理幻觉, 揭示残酷战争之下个体人物内心情绪的恐惧状态, 显示出战争的极其残酷性。呼唤人类应时刻珍爱生命、厌恶战争、渴望和平与安宁, 不忘一群有爱有恨、有血有肉的战争英雄。正如冯小刚导演所说:“我要让大家相信这是一群生活在战争中的人, 是战争的牺牲的人。所以, 我要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集结号》是一部战争英雄史诗式电影, 为了集体和民族利益给普通士兵们树碑立传, 为千万个无名英雄歌功颂德。英雄主义行为对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对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之, 对于战争类型电影, 不再把历史事实作为唯一叙事方法, 更多是在忠实历史本质的前提下, 叙事重点是展现战争的人文情怀, 镜头传播关注的是人文价值、人性的反战情绪, 反映战争所带来的伤害与灾难。战争中的英雄, 体现战争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战争中生命的尊严, 引导主流文化价值导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