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威威:《书》中自有周六福,《书》中自有985

 古代小说网 2021-03-24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书》中自有周六福,《书》中自有985。

男儿若遂平生志,《书》经勤向窗前读!

——宋慎宗赵亘《劝学〈书〉》


2017年初,笔者开始编校钱宗武、秦力译注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全注新译精讲丛书·尚书》。图书出版之后,我对照《尚书》几番解读《劝学〈书〉》,终于小有所悟,不禁感慨:“宋慎宗不余欺也!

一、《书》中自有周六福

某次外出开会,入住宾馆对面是一家周六福珠宝店。我是个穷人,向来与珠宝绝缘。虽然印象中似乎是第一次看到这个珠宝品牌,却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别说我认识的可能是内陆的白酒“金六福”,我不喝酒。

每出宾馆,便感到那珠光宝气的刺激,有点忍受不了。我一跺脚:吃不起猪肉,我还看不起猪跑?

周六福广告

我点开了知乎的这个问题:周大福、周生生、周大生、周六福、六福、金六福、金大福这些牌子有哪些区别?

其中张十三的回答,关于“周六福”的叙述是这样的:

四、“周六福”的品牌名称,官网上的解释是这样的,十分有理有据的样子:

周:即“完备、齐全”之意;

六福:源自《书经》,即“健康之福、平安之福、和谐之福、富裕之福、美德之福、成就之福”

周六福:即“六福齐备,幸福久远”之意。

哇塞!这不就是赵亘说的“《书》中自有周六福”嘛!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不过从张十三的语气看,似乎对“六福”源自《尚书》存有怀疑。我又到周六福官网查看,并未找到“六福”出自《书经》的介绍。是周六福官网本来就没这个说法,还是文字已经“下架”,不得而知。

(宋)蔡沈《书经集传》六卷,清道光三十年(1850)积古堂刻本,南京图书馆藏。 

幸好笔者还有点《尚书》底子,可以考证一下。《尚书·洪范》记曰: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种幸福:一是长寿,二是富贵,三是健康安宁,四是遵行美德,五是高寿善终)。”

将“健康安宁”分为两福,五福就可以变成六福。给周武王讲《洪范》的箕子生活在商周易代之际,说“书中自有周六福”似乎也不是绝对不行。

但此六福非彼六福。这样分出的长寿之福、富贵之福、健康之福、安宁(平安)之福、好德之福、善终之福与网传的周六福珠宝的“健康之福、平安之福、和谐之福、富裕之福、美德之福、成就之福”不能完全对应。

珠宝“周六福”不在《尚书》之内,那珠宝“金六福”和白酒“金六福”在不在呢?

笔者首先查了本世纪诞生的珠宝品牌“金六福”,没查到“六福”的释义。接着查了1996年诞生的白酒品牌“金六福”。其官网对“六福”的说明为:

金六福对于品牌内涵中“六福”的定义细分为:一曰长寿福;二曰富裕福;三曰康宁福;四曰美德福;五曰和合福;六曰子孝福。

白酒金六福的“六福”没说出处,但却更像是源自《尚书》。前四福和《尚书·洪范》前四福是一一对应的。

金六福官网截图 

百度百科“金六福”中,“和合福”和“子孝福”的解释分别是:

和合福

“和合”二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神明。和,指和谐、祥和;合,指融合、合作。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亲友之间相亲相爱、融洽相处,此为和合之福,亦称和睦顺成之福。

子孝福

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孝的善德作为一种天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黄香九岁便知“扇枕温衾”,汉文帝身为皇帝仍侍奉病母,亲尝汤药。儿孙尊孝爱亲,实乃福事!子孝福为尊祖敬宗,性善传恩之福。

妻贤子孝,方得善终。和合福与子孝福加起来可得善终福。金六福的“六福”与《尚书》中的“五福”可以说是一个意思。

五福临门

此外多说一点,支付宝最近几年一直在搞新春集五福活动,渐渐推涨了“五福临门”的热度。说不定过两年会有人一本正经地说支付宝的这个活动源自《尚书》。您可留点神,支付宝五福是“爱国福、富强福、和谐福、友善福、敬业福”,与《尚书》五福不是一个品种。

不过不管哪个品种,我都祝您五福临门! 

二、《书》中自有985

 除夕日跟钱老师打电话拜年,提到年后要去扬州大学拜会。钱老师让我去之前询问一下,因为年后要到湖南大学讲学。

听到湖南大学这个985名校,我立刻想到了著名的《尚书》研究学者周秉钧先生,想到了岳麓书院。我说如果有时间,我也想去湖南,感受一下“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钱老师表示欢迎:“我讲《尚书》的地方就在岳麓书院,欢迎你来啊!”

岳麓书院

接着我问了《典籍里的中国·尚书》的播出时间。尽管前一阵联系的时候我已知道钱老师到央视录《尚书》推广节目,但是我并没想到这个节目会定在大年初一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我为钱老师感到高兴的同时,心中也有一些忧虑。

如果记得没错的话,往年大年初一央视一套的黄金时段,大都重播春节联欢晚会。《典籍里的中国·尚书》定在大年初一播出,那是万众瞩目。观众们会买账吗?

有此一问,是因为我想起了另一所985名校——复旦大学。

“复旦”这个名字,也跟《尚书》有关:

1905年,于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学学生脱离震旦,拥戴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校名撷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两句中的“复旦”二字,本义是追求光明,表示不忘“震旦”之旧,寓含自主办学、复兴中华的意义。

复旦大学校名来自旧题西汉伏生撰写的《尚书大传》中的《卿云歌》。且复旦大学与《卿云歌》的联系并非仅此一条。比如“复旦大学中文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的正标题就叫“卿云集”,建成于百年校庆之际的142米高的复旦大学“光华楼”,名字也是来自《卿云歌》。

复旦光华楼

《史记·天官书第五》记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卿云,喜气也。若雾非雾,衣冠而不濡,见则其域被甲而趋。”卿云,庆云也!

说到这里,还要宕开一笔。有些人认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南京大学光华奖学金等名称中的“光华”也是取自《卿云歌》,其实是一种误解。

如此命名,主要是因为这些项目运作的部分资金来自南怀瑾先生发起、台湾润泰集团出资设立的以“光大中华文化”为宗旨的光华教育基金会。

所以,说“书中自有985”,那是“坐实”了的。既然复旦与《尚书》有如此关联,想到复旦我为什么还会担忧呢?

因为复旦的校名虽来自《尚书大传》,但复旦中文系的许多学者对于《尚书》却是很敬畏的,比如王运熙先生。

陈允吉先生在《刚留校时,陈子展先生指导我阅读〈诗经〉》一文中写道:

我毕业以后留在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古典文学教研室当老师,到教研室报到时,王运熙先生是教研室负责人,他对我比较了解,和我谈论我的进修问题。他认为我历史、哲学、思想史、学术史等方面的书读得太少,要补补课,多读经史。经主要是四部,《论语》《孟子》《诗经》《左传》,有条件就读读《尚书》;史主要是前四史。我遵嘱开始读,颇有收获。

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尚书大传》

笔者在闽南师范大学读硕的时候,从导师蔡阿聪老师那里拿过一份书单,上面列着研究古代文学应读的基础书目。据说单子是导师读博时从杨明老师那里拿到的。笔者记得很清楚,书单中没有《尚书》。而杨明老师的导师,正是王运熙先生。

学有余力,则以学《书》——这似乎是王运熙等一批复旦学者奉行的理念,也是当前国内许多文史研究者奉行的理念。

《书》中虽有985,奈何985的学者“不读”《书》! 

三、《典籍里的中国·尚书》破圈层传播

 不过,当大年初一晚上坐在电视机前,从头到尾看完《典籍里的中国·尚书》之后,我感觉我的担忧有点多余了。

典籍里的中国

可以用钱老师《〈书〉学大道,必兴中华》里的文字评价节目效果:“当下,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书》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尚书》的现代诠释显现出巨大的张力。作为经典中的经典,《尚书》的当代价值正日益彰显。”或者用钱老师参加节目时讲的话:“震撼!”

《典籍里的中国》“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综合运用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现实空间’,并以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了'故事讲述场’,生动演绎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真正“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了。

《典籍里的中国》播出引热议

2月24日晚《新闻联播》在报道当天在北京举行的“《典籍里的中国》创作座谈会”时,所用评价为:“《经典里的中国》创造了一种经典诠释和知识传播的全新方式,是典籍科学和文化创新的完美结合。”

2月25日的《人民日报》在报道“《典籍里的中国》创作座谈会”时则说:“《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节目于今年春节假期推出后,迅速引发广泛传播,成为现象级产品。目前,该节目的网络视频播放量超过1.6亿次,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7亿次。”“破圈层传播”,是对节目效果的高度肯定。

所以,《尚书》较其他典籍虽难,但并不是没办法向普通观众推广!

撒贝宁、钱宗武、倪大红、张昆鹏在《典籍里的中国》创作座谈会上的合影

四、读哪种《书》

 韩愈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王国维亦言“《诗》《书》为人人诵习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读。以弟之愚闇,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

不独是复旦学者敬畏《尚书》,韩愈、王国维也感到难啃。

的确,《尚书》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研究者相较于其他人要更多地感受“昨夜西风凋碧树”的茫然、抱持“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和历经“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试错。但是要知道,人家的那个“读”,是搞研究!

《尚书正义》二十卷,(唐)孔颖达等奉勑撰,宋孝宗时期刊单疏本,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

现在经过一代又一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尚书》中很多东西已经有了很好的解释。如果不是专做《尚书》研究,不必过于畏惧。

现在,可读的《尚书》通俗读物有不少,钱宗武、秦力译注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全注新译精丛书·尚书》(江苏人民出版社)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此书虽为笔者负责编校的,但我不避讳推荐。关于此书的具体特点,我在去年1月发表的《卅载研究集大成 通俗写作惠读者——评钱宗武、秦力译注〈尚书〉》中作过介绍,在此不在赘言。嗯,此处应该有掌声,否则我感觉有点王婆卖瓜了。

钱宗武、秦力译注《尚书》

五、为何要读《书》

 至于为何要读《书》,钱老师为《典籍里的中国》写的那几句话可作回答: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主持人王嘉宁评论说这是讲述读《书》作用的“点睛之笔”,并不为过。这“三知”简洁明了,几乎把读《书》的好处一语道尽了。

章太炎也说:“儒家之学,不外修己治人,而经籍所载,无一非修己治人之事。……《尚书》《周礼》《春秋》,性质与历史为近,读之亦当如是。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

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尤要“发扬祖德,巩固国本”。

读《书》而知朝代兴废之由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所以,《书》不可不读。

编辑不是一种轻松的工作,所以我校《书》时,特别喜欢在《书》里找乐子——也祝愿大家都能在读《书》时找到快乐与富足。

《书》中自有周六福,《书》中自有985!瞧,宋真宗赵恒读了《书》,心都笑歪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