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理集团权力交接阴谋危机,臣属必知五种可能办法

 大师氪星 2021-03-24

权力交接对于帝王来说并不是件轻松自如的事情,其隐含三大痛点:一是帝王本身并不甘愿于让位,所以害怕继任者加害于己;二是帝王不想看到其子孙互相残杀;三是希望其基因之下富贵皇权永享万代。依据帝王痛点所在,所以在择储立嗣时备有三大选择:一是立嫡长(伦理纲常);二是立贤能(组织发展);三是立亲爱(私人情感)。任何一种立储方式的成功实现,都是帝王内心挣扎以及各方势力比拼的结果,作为唐中期重要谋臣的李泌,在唐肃宗立储的问题上,且看其权术处理办法:

选自智囊·上智·李泌

原文

肃宗子建宁王倓性英果,有才略。从上自马嵬北行,兵众寡弱,屡逢寇盗,倓自选骁勇,居上前后,血战以卫上。上或过时未食,倓悲泣不自胜,军中皆属目向之,上欲以倓为天下兵马元帅,使统诸将东征,李泌曰:建宁诚元帅才;然广平,兄也,若建宁功成,岂使广平为吴太伯乎?上曰:广平,冢嗣也,何必以元帅为重?泌曰:广平未正位东宫,今天下艰难,众心所属,在于元帅,若建宁大功既成,陛下虽欲不以为储副,同立功者其肯已乎?太宗、太上皇即其事也。上乃以广平王俶为天下兵马元帅,诸将皆以属焉。倓闻之,谢泌曰:此固倓之心也。

译文

唐肃宗的第三儿子建宁王李倓性格英明果决,雄才大略,他跟随唐肃宗从马嵬向北行,因随行士兵人少而弱,屡次遭遇强盗,李倓亲自挑选骁勇的士兵护卫于皇帝前后,拚死保卫肃宗。肃宗有时逾时未进食,李倓就悲伤得不得了,为军中上下所瞩目。因此肃宗想封他为天下兵马元帅,统领诸将东征。

李泌(字长源,官至宰相)说:建宁王确实是元帅的人才;然而广平王(李俶)是长兄,如果建宁王战功大,难道让广平王成为第二个吴泰伯吗?(泰伯是周太王 长子,知道父亲喜爱弟弟季历的儿子昌,也就是后来的文王,就和弟弟仲雍逃到荆蛮地带,国号吴)。肃宗说:广平是嫡长子,以后的皇位继承人,如何去担当元帅的重任?李泌说:广平王尚未正式立为太子。现在国步艰难,众人所瞩目的对象都在元帅身上。如果建宁王立下大功,陛下即使不想立他为继承人,但是同他一起立下汗马功劳功的人肯罢休吗?太宗太上皇帝就是最好的例子。

肃宗于是任命广平王俶为天下兵马元帅,要求令诸将服从他的号令。李倓听到这件事,向李泌致谢说:这正符合我的心意。

深度解读

坐上了领导位置,并不代表具有相应的权力,名实落差悬殊,德不配位,领导就会成为傀儡,饱受怨气,能力与实力不行,终会走向灭亡,所以只有实力与名分相配,领导位置才能坐的稳,因此针对唐肃宗在立储阶段错误做法,将其深度分析如下:

1、从能力上分析

历代素有以嫡长制立储作为权力交接的主流传承方式,但从能力上看,建宁王能力突出,对唐肃宗表现颇具有孝顺之心(肃宗没按时吃饭,建宁王就哭个没完),如将兵权交由建宁王掌控,一来其战功卓著,威望盛高;二来与将士共事时间过长,容易触发革命友谊,拉帮结派搞小团体造反(毕竟处于安史之乱时期,国家政局极不稳定),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极容易出现时势造英雄的局面,如果说立储以贤能为标准,当然建宁王最合适。

2、从名位上分析

以古法礼制来讲,广平王被唐肃宗认定为权力接班人,但却没有正式立为太子,在名位上并不是唯一继承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这种情况下将天下兵马大权赋予建宁王所有,以这种错误引导方式操作,极容易给臣民将士造成对形势的误判,除了立嫡长之外,还可以立贤为储,何况时逢乱世,愈加突显兵强马壮得天下的重要性,一旦底下谋臣武将软磨硬泡逼迫建宁王黄袍加身,发动政变、兵变,任何名分都将形同虚设。

3、从利害上分析

李泌在分析能力、实力、名位、意愿上所出现严重错位现象后,落脚点便聚焦在利害问题上,李泌列举吴太伯和太宗、玄宗的案例说明,暗示肃宗如果这样操作的话,政局走向只有两种结果:一是广平王外逃避难;二是建宁王发动政变,把广平王杀了,将肃宗变成太上皇。以此利害关系牵涉到肃宗本身,成了说服肃宗的关键,因为唐玄宗即是肃宗发动政变逼其退位的,这种事情肃宗自然不想再发生在自己身上。

从以上三点分析来看,立储是维持权力稳定交接的重要一环,所以要使权力顺利交接,必须从名位、实力、能力上做到相对一致性,否则错位严重,就可能导致政局动荡,组织破产。

关于立储之事,历朝历代都将此列为头等大事,接班人选对了,组织就会昌盛兴隆,选错了就会大夏将倾。帝王选择接班人主要围绕立嫡、立贤、立爱这种三种思想展开,作为下属,在立储问题上即使想不参与也难,山雨欲来风满楼,树欲静而风不止,人在庙堂必然身不由己。作为臣属在面对帝王选择接班人的问题时,臣属有五种处理方法,因这关系到他们的身家性命以及时运前途:

一是加注法(刘邦立储,欲改立刘如意为接班人,张良给吕后建议,力邀商山四皓加持(有名的大儒),玩的是心理战,主要增加名望作用,吕后此时势力已经可以只手遮天,而刘邦已经年老体弱,有如此名望之人甘愿屈就于刘盈门下,暗示其羽翼已丰,再改立储君已经没有实质意义);

二是暗示法(曹操立储,在曹丕与曹植之间游离不定,曹操询问贾诩立储之事,贾诩以袁绍、刘表立储出了问题作为暗示,虽没有明说表态,但其已经倾向于曹丕,只是立储这种事情,如果下属参与过多,反而会遭受帝王怀疑其用心,只能由帝王去领悟,尤其比较英明的君主,一点就透);

三是利害法(武则天晚年欲立侄子武三思为太子,但狄仁杰以利害关系相告,如立其儿子为太子,武则天可继续享有供奉祭祀,但立侄子为储君,武则天却不可能有这种待遇,毕竟侄子关系比儿子疏远);

四是私事法(帝王立储是家事也是国事,但是滑头之人,会将此私事化,既然是私事,下属就可以不参与意见,淡化了之,唐高宗在废立皇后时,李绩就采用这种办法);

五是保举法(没有拉帮结派,没有形成势力的保举,或发表意见,帝王可能会原谅下属。但联名结党拥立,这就是在逼宫,康熙立储,佟国维的办法就触及到了康熙的忌讳,自康熙到雍正两朝的发展,形成了秘密立储制度,但并没有解决权力交接时的内斗问题,只是从明争转换成了暗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