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衣宰相姚广孝,白衣宰相又是谁,此人辅佐三朝帝王再造大唐

 崆峒樵隐 2023-10-02 发布于河南

黑衣宰相姚广孝,白衣宰相又是谁,此人辅佐三朝帝王再造大唐

来自辽宁

唐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大唐的历史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以安史之乱为节点,前期大唐,国运昌隆,万国来朝,但在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就是唐朝的第二个阶段,反差之大几乎可以当成是两个朝代看。

安史之乱的爆发虽然是“必然”,是因为唐朝各种矛盾的总爆发。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也和唐玄宗李隆基的昏聩有很大的关系,有理由相信,如果李隆基在开元年间驾崩,李隆基完全可以和李世民并驾齐驱的帝王。

平定安史之乱前后历时八年,唐朝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却韧性十足,在最危急的时刻,名臣名将层出不穷,郭子仪,李光弼刘晏和杨炎等人,如果说这些人是明面的上的话,这里面还有暗中的传奇人物,此人神童出身,后来号称白衣宰相,号称大唐第一奇才的——李泌。

李泌,字长源。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人(今辽宁辽阳),李泌自幼聪颖,号称神童,深得唐玄宗赏识。李泌七岁入宫时,恰逢宰相张说与唐玄宗在看棋手下棋。见李泌到来,张说就对李泌说:“请你以'方圆动静’四个字赋诗一首。李泌不假思索,随即对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唐玄宗听后大喜,对其从优赏赐。

有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就是一个人的心性在很早的时候就基本定格了,还有人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就是一个人过于早慧在性格上肯定是不稳定的。而李泌却是那种“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人。

早年的李泌不务虚名,更没有功名仕途之心,而实际上却是在于,李泌已经看到曾经锐意进取、缔造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已经进入暮年,早就不是当年英明神武的唐明皇了。朝堂之上,张说、张九龄、姚崇、宋璟都已经退位罢相。此时的大唐宰相是杨国忠。庙堂之上尔虞我诈安禄山节制三镇节度,大唐虽是盛世,但已经是危若累卵。

而对此具有清醒认识的只有李泌一个人,因此成年之后的李泌虽然也得到了玄宗的认可,但李泌仅为待诏翰林,李泌不过是陪同太子的李亨的伴读。这对李泌日后的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太子李亨对李泌也很重视,李泌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太子的头号智囊。

李泌虽然聪慧,但毕竟政治头脑比较简单,很快就和杨国忠与安禄山发生的 激烈的冲突,最终惹恼唐玄宗被罢官,但也因此李泌躲开了玄宗晚期最激烈的朝堂之争,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出走,马嵬坡之变,杨氏一门成为安禄山造反的替罪羊。随后唐玄宗入蜀,李亨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肃宗一即位,李泌就赶到灵武。李泌当即向肃宗分析了局势势和天下成败的关键所在。但李泌执意不愿为官。虽然如此,唐肃宗任何军国大事上都咨询李泌的意见。用现在的话说,李泌就是一个高级谋士。

李泌在很有识人之明,李光弼、郭子仪两人就是李泌举荐给唐肃宗。而在战略规划上,李泌更有独到见解,在再造大唐的问题上,理应有运筹帷幄的李泌的一半功劳。当然,李泌虽然提议唐肃宗不要急于长安和洛阳两京。李泌的策略是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陉进入河北,郭子仪自冯翊进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开河北,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开长安。用两支部队牵制住河北、长安两大军事集团。郭子仪不要攻取华阴,留下长安到洛阳的通道让叛军可以顺利通过。河西、陇右、安西、西域入援部队部署在扶风。

接着,各部分头行动,分别攻击河北和长安的叛军,如果洛阳的叛军救河北,则唐军猛攻长安;救长安,则猛攻河北。作战过程中,让开大道,放手让洛阳叛军救兵通过;不攻城,叛军救兵来援则回撤。如此三翻,则叛军必然疲于奔命,唐军则以逸待劳,然后令建宁王李倓挂帅,北上灵武、夏州,由云州东进,与由井陉道进入河北的李光弼部成南北犄角之势夺取范阳,彻底断敌退路。最后,几路唐军全线出击,将叛军压缩在河南全部歼灭。

单就平定叛乱的角度,李泌的战略并没有错。但是,李泌的战略,仅考虑了平叛,没考虑政治。换句话说,李泌战略,在军事上没错,但在政治上,幼稚了。

对于唐肃宗来说,肃宗李亨的战略目标,可不仅仅是平叛,还要坐稳皇位。坐稳皇位的重要性,在平叛的问题上。收复两京、诱惑力更大。在政治上作用远远大于在军事上的作用。正是由于此,使得本来能尽快结束的平叛任务,整整打了八年。为早日收复两京,唐肃宗让二儿子建宁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元帅,但李泌却认为此举不妥,李泌觉得认为长子广平王李俶未来继承大唐基业的可能性非常大。天下兵马元帅”这个职位,应该由李俶来做,而不是别人。如果由建宁王李倓来当,很有可能重蹈李世民覆辙。唐肃宗几经考虑,觉得李泌所言有理,于是采纳了李泌的意见,于是改封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郭子仪等众将皆受元帅节制。事后得知情况的建宁王李倓对李泌一再表示感谢。

但谁也没有想到,建宁王李倓最后死于皇后张良娣之手,张良娣害死建宁王李倓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唐肃宗有意封张良娣为皇后,而当时正是乱局,李泌和建宁王都认为封后的事情可以延后,张良娣为此恨李泌和李倓二人入骨。于是,张良娣与太监李辅国,诬告建宁王李倓阴谋杀害兄长广平王,夺取天下兵马元帅之职。想起从前李泌所言,唐肃宗未免后怕,当即下旨杀了自己的亲儿子。李泌得知消息之后,生出“内惧”之心。事发后,为了给关系极好的弟弟李倓报仇,李俶甚至想到要借用手中的兵力,起兵造反,杀掉张良娣等人,而李泌则是一再劝解广平王李俶,现在外患未除,不能祸起萧墙。只要你保住太子之位,张良娣必有授首之日。但谁也没有想到,张良娣死于太监李辅国之手,不仅如此,还把自己老公唐肃宗吓死了。

宝应元年,唐玄宗、唐肃宗相继驾崩,广平王李俶继位,也就是唐代宗李豫。而李泌在平叛大局已定之际,归隐山林,韬光养晦。实际上,李泌离开朝局的很大原因在于朝局昏暗,太监乱政而被迫选择的明哲保身法子。此后,虽然唐代宗数次召李泌入朝,但李泌执意不肯,大历十四年唐代宗驾崩,太子李适登基,是为唐德宗。

在唐德宗一朝,藩镇割据,宦官乱政,回纥叛乱,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唐德宗让李泌“日值西省(中书省)给了李泌事实上的宰相之权。李泌一上任,就直接否决了唐德宗准备割让领土馈赠吐蕃的想法。割地是万万不能干的事情。李泌的策略是,“北联回纥,西和大食,南结南诏、天竺,共制吐蕃”。在李泌的协调下,大唐又相继与南诏、天竺、黑衣大食等吐蕃邻国达成同盟协议,四国共分吐蕃。自此,吐蕃国力急转直下,为四处爆发的战火,疲于奔命,再也无法顾及东侵大唐。这就是著名的“困蕃之计”。

不论贞元之盟有何瑕疵,作为唐朝中后期对外政策的最后一个大战略,都值得被人们记住。

至少这一战略计划,自贞元四年(788年)实施后,至贞元十八年,唐蕃战争格局已经改变。吐蕃再也无力攻破陇山一线,更遑论饮马长安。

不仅如此,德宗朝两位老将李晟、马燧,都受到过德宗的猜忌。李泌亲自带着两位老臣上朝,对德宗说:“李晟、马燧有大功于国,闻有谗之者,望陛下坦然待之,使其自保无虞”。

李适亲手扶起两位老将,“卿所言实为国家之大计。朕当书绅,二大臣亦当共保之”。感动得两位老将嚎啕大哭,有效的稳定了军心,缓解了君臣间的紧张关系。

贞元五年,这位两度拜相辅佐大唐四代帝王、三救大唐于水火的“救时宰相”李泌在长安与世长辞,享年68岁。尽管他这一生在朝时日不多,但却为大唐续命百年。李泌是道家代表人物,而胸襟谋略无出其右。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