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李泌简介生平经历 李泌怎么死的 1/2

 李俊玺书画 2018-04-24

  李泌在唐中期历史上堪称得上一位奇人。他历经玄、肃、代、德四世,亲眼目睹并直接参预了这一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变故。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作朝廷官员,超乎世俗的名利之外,所以总是能在遭到妒嫉或危害时进退自如,远离祸源; 即使后来被迫做官并担任宰相,他仍一如既往公开讲论神仙、怪异,研修《易经》,仍旧有股超凡脱俗的味道。他虽志不在求闻达,但又非一味地苟全性命于乱世,而是以高超的智慧与独特无群的作派在唐朝政治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一

  李泌,字长源,先祖本是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其六世高祖为西魏太保、八柱国李弼,自此徙居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李泌自幼天慧早开,聪敏过人,7岁时就已能作文。开元十六年(728),唐玄宗曾召集全国各地精通佛、道、儒学的专家来宫中辩论,座中有位9岁的员俶讲述义理玄机言辞清新、说理透彻,举座皆惊,此人乃是唐朝著名术士员半千的孙子。唐玄宗也觉惊异,就问他: “童子之中还有谁能赶得上你呢?”员俶即跪下奏道: “臣的姑表兄弟李泌,比臣年幼,远胜于臣。”玄宗闻知,遂命立即把李泌召来觐见。

  李泌应召而至,玄宗皇帝正在与燕国公张说观看对弈围棋。玄宗就让张说考一下李泌的才能。张说乃是一代名士,人称“大手笔”,他见面前的围棋,文思一动,要李泌以“方圆动静”为题作文,李泌稍稍想了一会,对张说道: “请您讲得明白点,行吗?”于是,张说信口讲道: “方若棋局,圆若棋子; 动若棋生,静若棋死。”张说话音刚落,只听年方7岁的李泌就答道: “方若行义,圆若用智; 动若骋材,静若得意。”不仅与张说所讲的格式相当,而且更富于义理,张说见状,急忙向唐玄宗恭贺道: “陛下今得一奇童,可喜可贺! ” 唐玄宗也是龙颜大悦,赐其束帛,大加夸赞,又敕其家父说: “要对此子好好加以抚养、教育! ”

  李泌得“奇童”之誉,朝中大臣都乐于与他交往,象张九龄、韦虚心、张廷珪等都十分器重他。特别是宰相张九龄,尤其奖掖于他,常常让他到自己内堂卧室中,从不避讳。由于李泌善解人意,常能道出张九龄的心事,更让张九龄感到惊讶,常称李泌为“小友”,很有种忘年交的意味。

  李泌慢慢地年长,他的学问与才能也与日俱增。他博涉经史,尤精究《易经》。年轻时在嵩山、华山、终南山等处游历,遍访世外方家,仰慕神仙不老长生之术。所以,李泌很早就吃素、独身,不追逐世俗名利,不经营家资田产,一身道装,一双方履,游历名山,倒也逍遥自在。他平日勤于读书习文,善属文,尤工于诗,但他从不想按照一般读书人的逻辑去作官,他觉得按常格仕进是不光彩的。

  天宝年间,李泌自河南嵩山(位今河南登封)到京城献《复明堂九鼎议》,唐玄宗忆及他是一位早慧的奇童,便召见请他讲解《老子》,因甚中义理,令其待诏翰林,仍于东宫供奉。在李亨为唐朝皇太子时,与李泌结为布衣之交,平日常以“先生”来称呼他。二人关系极为密切。

  后来,李泌曾赋《感遇诗》,被权相杨国忠告发,诬其有讽刺时政、讥诮朝廷官员之意,唐玄宗遂下诏将其斥出京城,令于蕲春郡(今属湖北)安置。李泌到达蕲春不久,便偷偷地隐遁于名山大川之中,过了一段隐士的生活。

  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叛乱后,相继攻陷长安、洛阳。唐玄宗与朝中少数大臣及太子李亨等数千人仓惶出逃,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北)爆发了著名的“马嵬之变”。杨国忠被杀,“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一代艳妃杨玉环也被迫自缢。马嵬之变后,太子李亨与父皇分道扬镳,没有随同玄宗入蜀,而是北上灵武(今属宁夏),自立为王,称帝改元,是为唐肃宗。尔后,唐肃宗以平叛为号召组织力量。在这时,李泌从隐居的颍阳(今河南登封西)来到灵武,结束了他数年的隐居生活。

  二

  唐肃宗李亨恰在急须用人之际,李泌的到来,使他大为兴奋,于是经常就古今成败之机向李泌请教,李泌也是侃侃而谈,更令唐肃宗高兴。所以,平日出行唐肃宗都让李泌与他同马并辔,晚间睡觉也是对榻而卧,事无大小皆顾问之。

  不过,李泌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以“山人”自称,情愿以唐肃宗的“宾友”自居,而不做他的朝官,对唐肃宗要他作宰相的建议更是婉言谢绝,他对唐肃宗说: “陛下以宾友待我,已是人所共羡,贵于宰相,何必再让我去挂上一个宰相的名头呢?”唐肃宗不好勉强,只得顺从了他的意愿。这样一来,每当李泌随同唐肃宗外出视察时,总有人偷偷地说: “看那穿黄袍的,是圣上; 那穿白衣的,是山人呢!”这话传到唐肃宗耳中,就又劝李泌: “眼下形势艰难,不敢让先生屈就为相,仅请先生换上紫衣袍,也好让众人看了无话说,不然,人家总是有些议论。”李泌在换下白衣后,唐肃宗不禁微笑着说: “穿上紫衣袍,就不是白身了。哪能没有个名号呢?”于是,就封他为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李泌只得答应,并以此身份辅助唐肃宗平叛。同时,李泌又与肃宗约定: 待平叛胜利之后,任其自行高志,允许他远走高飞。

  李泌为什么不愿意作唐肃宗的宰相呢? 历史上的评论很多,今天看来,他是想要自己尽量显得超脱一些,目的就是免于卷入复杂的朝廷矛盾之中。李泌对于大唐朝廷在大乱之际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的,所以超乎功名利禄之外,不过分地计较个人的进退荣辱,从后来的许多事实看,他是头脑冷静的,而且很有见地。尽管如此,李泌并不超乎唐肃宗的平叛事业之外,而是认真、负责地为其中兴大业献计献策、兢兢业业,充当了这一时期唐肃宗的重要谋士。当时,因军务繁重,各地的奏报文状,从早到晚随时都有,唐肃宗都要与他商议参决,听取他的意见,并且将相人员的任免也要他过问,深得唐肃宗信重,权逾宰相。

  在唐肃宗领导的平叛事业中,李泌以他独有的方式和特殊的身分发挥着作用,同时他不得不在唐肃宗、张良娣(李亨妻) 及广平王李俶(即代宗)、建宁王李倓等人之间周旋,协调着他们的相互关系,以保证平叛事业的顺利进行。

  唐肃宗在选定天下兵马大元帅时,曾打算用颇有才略、且军中威信较高的建宁王李倓,让他率兵东征。李泌反对这样做,他对唐肃宗分析说: “当今天下大乱,平叛乃是最根本的事情,统兵元帅自是众心所属。广平王年长,但目前并未正位东宫。建宁王确实有元帅之才,若待其大功已成,陛下即使不想立他为储君,随他征战的人也不会答应。到那时,广平王、建宁王之间的关系可就紧张了,太宗、上皇(玄宗)的事就是例子呀!”听他一席话,唐肃宗深以为是,于是打消了立建宁王为帅的念头,乃以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这一决定,显然是避免出现战后兄弟阋墙的祸患,防止再发生“玄武门之变”那样的悲剧。这件事后,广平王、建宁王兄弟对李泌都十分感激。

  不过,李泌同唐肃宗宠爱的妃子张良娣之间,似乎就不是那么融洽。

  张良娣,本是唐肃宗做太子时的妃子,多年的风云变幻中,她一直对李亨迎意傅合,深得宠幸。唐肃宗灵武登基以来,她更得宠遇专房,并与权阉李辅国互为表里,持权禁中,干预政事。因为她在唐肃宗的即位过程中立有大功,唐肃宗对她也是格外垂爱。对其参政,广平王、建宁王与李泌都觉不满,所以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张良娣在唐肃宗称帝后很长一个时期,并没有被册妃立后,仍是太子良娣(良娣,低妃一等,秩正三品)的名头。唐肃宗起初想立她为后,就同李泌商议道: “良娣是昭成太后(玄宗生母)妹妹的孙女,太上皇(玄宗)对她十分挂怀,朕想使之立位中宫,立为皇后,来抚慰上皇悬念之情,你看如何?”李泌答道: “陛下灵武称帝,非出于私心。至于象册后之类的家事,还是应等上皇的旨意才好,那也不过是晚个一年半载的事!”张良娣听说后,心里老是不痛快。不久,唐玄宗派人从成都(今属四川)将赐给张良娣的七宝鞍送来,七宝鞍,是用金银珠玉等雕饰的马鞍,极其艳丽华贵。李泌见状,又对唐肃宗讲: “当今天下大乱,四海分崩,陛下图复中兴,应以俭约示人,宝鞍过于奢侈,良娣不宜乘坐,应拆掉上面的珠宝玉石送交仓库,以便将来赏赐有功之士。”这句话正好被里屋的张良娣听到,不由得有些愠怒,她见李泌数番与她作对,为一件七宝鞍大惊小怪,也不客气地在屋里向李泌吼道: “你这位乡党 (二人同是京兆长安的人),全不顾故里之旧,何至于此! ”不过唐肃宗在这件事上还是听从了李泌的意见,为此,建宁王李倓向唐肃宗大唱赞歌。由此,他们与张良娣的冲突更加扩大。

  有一天,建宁王李倓跑来找李泌,怒气冲冲地对他说: “张良娣对你我恨之入骨,还不如先结果了她,除此一害。” 李泌不愿见到兵戎相见的局面,就劝阻道: “这哪是你该说的?千万不可乱来!”建宁王李倓并没有听进去。

  这样,形势已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张良娣心生一计,她很策略地劝唐肃宗将天下兵马大元帅广平王李俶立为皇太子,再任命建宁王李倓为元帅,企图借机分化李泌与广平王、建宁王,制造矛盾。因为,肃宗一定会和李泌商议的。果然,有一天,肃宗和李泌谈及此事,李泌一听,马上领悟到真象,看穿了这是张良娣耍的阴谋,就直言不讳地对唐肃宗说道: “陛下,我的态度其实很明朗,立太子与立皇后一样,都是家事,应该听太上皇的意思,现在恐怕时机尚未成熟。这一定是有人想挑拨臣与广平王之间不和,我现在就去向广平王明言原委,相信他也一定不敢同意位居储君之位的。”果然,得讯后的广平王立即入宫,明确表示李泌所言正是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后来,张良娣又巧鼓舌簧,向唐肃宗谗陷建宁王李倓,说他心怀怨恨,欲谋害广平王,唐肃宗不分青红皂白就将建宁王赐死。此事使李泌与广平王李俶都内心十分惊惧。广平王曾打算先下手为强,除掉张良娣,但李泌又一次阻止了他: “千万不可,你难道没见建宁王的结局吗?”

  “我们就这样束手待毙不成?”广平王问。

  李泌由衷而言: “张良娣本是一个妇道人家,你应委曲求全,对她恭逊顺情,她也不至于对你太过分,关键要尽人子之孝,对皇上要忠孝不二。至于我,你也不必挂牵,我早与皇上有君子之约,一到收复京师,我便归隐深山,不再受世俗事务的纷扰!”

  李泌在唐肃宗平叛之中,就是这样悉心协调着中枢政治中人事的不和。

  唐肃宗即位后,常回忆起自己作太子时,一直遭到权相李林甫的迫害、构谮。一想起那些令他心惊胆寒的日子,就对已死的李林甫充满了切齿之恨,所以打算把李林甫的坟墓掘挖后扬尸焚骨。李泌又一次向唐肃宗提出劝止,他说道: “天子若是对往日的宿嫌一直念念不忘,会让天下人说太小气了,这对于分化叛军也极为不利!”唐肃宗听了,满脸不高兴,他问李泌: “难道那些往事卿都忘记了吗?”李泌答道: “臣记挂的事不在这里! 我想太上皇君临天下50年,而今避居南方。他老人家年岁已高,要是听到陛下在报复故怨,会心中不快适,万一身体有个闪失,陛下就有以天下之广而不能安亲的名声,那将是很不美气的。”唐肃宗听出李泌话中的深意,有所感悟,抱着李泌的头流泣叹道: “朕没有想到这一层呀! ”显然,李泌是要唐肃宗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平定安史之乱上去的。

  为此,唐肃宗还向李泌请教破敌平叛的方略。李泌认为首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并非是上上之策,他根据对双方形势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全线出动、以逸待劳,先取范阳(今北京),捣毁叛军巢穴,再举兵全歼叛军、收复两京的作战方略。他对唐肃宗说: “现在安禄山军势强盛,关键在于有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张忠志(安忠志)、阿史那承庆等骁将,如果令李光弼自太原(今属山西)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北)、郭子仪自冯翊(今陕西大荔)东入河东出击,那么史思明、安忠志就无法离开范阳(今北京)、常山(今河北正定); 安守忠、田乾真也不能离开长安。这样,我以两军掣肘其四将,争取了主动,安禄山麾下可以调遣的只有阿史那承庆等人。此时,再令郭子仪勿取华阴(今属陕西),使两京的叛军可通音信,陛下再兵屯扶风 (今属陕西),与郭、李二将分路出击、遥相呼应,敌救其首则击其尾,救尾则击其首,使其于两京数千里之间徒劳往返,疲于奔命。我以逸待劳,避其锋势、击其疲惫,不攻城、不遏路,坐收其功。待时机成熟,便可派大军出塞,与李光弼成犄角夹击之势,攻取范阳。一旦覆其巢穴,断其后路,敌必不自安,军心摇动,这时再举全军四面出击,攻取两京,必可全歼安禄山叛军于洛阳。”后来,李泌又进一步解释说: “若先取两京,不能断敌后路,敌人极有可能卷土重来,那样,贼必再强,我则再困,就更危险了。”

  对这一方案,唐肃宗听后也曾表示欣赏。但是,随着各路大军的方集,唐肃宗仍然不想舍弃长安而先取千里之外的范阳。虽然李泌曾一再阐述,唐大军平叛当务万全,图长久之计,不可自贻后害,但他的用兵策略并没能付诸实施。

  到至德二年(757)九月,唐大军进军长安,一举收复了京城。这时,李泌遭到朝廷上不少权臣的排挤,他为了躲避纷争,决心如前约远走高飞了。唐肃宗对他走十分惋惜,极力地加以挽留: “朕与你同忧共患多年,现在京城收复,灭贼在即,正好同享娱乐,你怎么想要走呢?”李泌回答道: “臣有五点不可留: 一是臣遇陛下太早,二是陛下任臣太重,三是宠臣太深,四是臣功太高,五是臣迹太奇。有此五不可留,臣只有辞别陛下去做世外闲人了。”

  当两京平定之际,李泌为免陷于政治斗争的漩涡,决意归隐去了衡山。唐肃宗诏令给其三品俸禄,赐隐士服装,并为他修筑了房屋。临行前,李泌仍不忘帮助唐肃宗协调着中枢政治中的一些关系,最突出的是劝迎太上皇与保护广平王。

  长安收复后,唐肃宗一面派人到剑南成都向父亲告捷,一面准备迎还玄宗回京。开始时,唐肃宗派人给玄宗说: “朕当还东宫,重作臣子。”李泌闻知,惊呼道: “太上皇一定不会来长安了。应立即将使者追回,另拟表迎还。”唐肃宗说: “派去的人早走了,已经来不及了。”李泌说: “那就请赶快另拟贺表,奏明太上皇,言陛下思恋晨昏定省,请他老人家速归京以就孝养,安度晚年。只有如此,太上皇才会返京。”果然,先期到达成都的使者见到唐玄宗后,把唐玄宗吓得寝食不安,只求得剑南一隅自养残年,不敢动身。后来派去的人到后,玄宗才放心地启程了,并高高兴兴地说: “我仍可以做天子之父呀!”

  李泌临行前,也为广平王李俶的安全担扰,因为广平王功大遭到了张良娣、李辅国的谗害。李泌从建宁王身上打开了话锋: “建宁王是陛下爱子,遭人谗陷,实是冤死。广平王与我谈及此事,常悲伤不已,怎么能说他会谋害广平王呢? 再说,就元帅人选一事,我曾力主任广平王,建宁王不但不恨我,反认为我以社稷为重,与我关系亲密。这不是很清楚地说明他死得冤吗? 我走前说这些话,并非为责备陛下,只是盼陛下将来别再听别人搬弄是非了。想当初武则天为了称制,先鸩杀长子李弘,又杀了太子李贤,真是触目惊心。李贤当日曾作《黄台瓜辞》云: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 ’本是为了感动武则天的。现在看,建宁王之死岂不是已经一摘了,但愿陛下不要再摘了! ”

  唐肃宗听罢,惊得张大了嘴巴。李泌用意很明白,他是在借为建宁王鸣冤来告诉张良娣等人的别有用心,以达到保护广平王的目的。唐肃宗不能不对这位少时的朋友的话惦量一番。

  李泌一席肺腑之言,使广平王得免于灭顶之灾。不久,李泌就踏上归途,去衡山归隐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