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济新生作业展,大一已经上手软件了。

 开心就好xfd 2021-03-24
图片
内容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设计基础Ⅱ:极小居住空间设计

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设计基础教学团队

授课对象:2019级 建筑规划景观设计类 本科一年级,共350余名学生。

课程时间:2020.03.02-2020.04.09

课题背景

在前置教学环节设计基础Ⅰ中,学生主要熟悉形态和空间的基本要素与表达方法,掌握基本人体尺度,理解空间与行为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基础Ⅱ将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个体与群体的具体生活,发现、提炼基于生活的空间需求,实践并完成通过空间设计回应真实需求的一系列训练。本学期,突发的“新冠”疫情为课题设置和教学过程提出新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基础教学团队,结合特殊时期的学生体验和生活需求,设置了以两个集装箱为原型的“极小居住空间”设计题目。在实现既定教学目标之外,也希望通过这个6周的题目引导学生较深入地关心国家命运,关注社会需求、聚焦真实体验。强调知识的实践,也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

教学关键词

生活、需求、设计       

教学目的

1.从需求、空间、结构、尺度、材料等方面深入了解居住建筑与空间。了解居民日常生活现状及特殊生活需求,对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有基本了解。

2.通过对自身及家人真实需求的调研反思,发现问题;学习逻辑归纳问题、将具体生活需求转译成空间/形态需求的能力;养成“观察-发现-分析-解决”的逻辑思考习惯。

3.掌握建筑功能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学习建筑空间的设计基本方法。

4.熟悉建筑设计的表达方法

设计要求

1.要求利用两个白色箱体(外缘尺寸6000*2400*2400mm),设计适合一个核心家庭中、长期隔离生活的空间装置单元;需适应多种潜在的使用需求,如生活、隔离、居家办公、娱乐健身等。应包含厨房、厕所、卧室等不同功能空间;具体生活需求应结合自身体验和家庭成员调查得出,学生自主完成功能策划工作,细化任务书。箱体材料为100厚复合保温刚性板,不再另行考虑结构和保温问题。

2.综合考虑该装置的临时使用过程中空间利用、多单元组合的问题。需考虑到该装置后续利用的可能。建成物所占用的最大空间范围不得超过6*6*6(单位:米)。

3.完成的居住单元即可单独成立,亦应能够垂直组合和水平组合至少3次,能够通过加建交通系统成为多层建筑或水平聚落。

教学框架

本设计课程共六周,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周,需求调研报告与项目策划书(细化任务书);

第二周,案例调研报告与概念设计;

第三至五周,方案推进与课堂讨论;

第六周,最后进行各班评图。


成果展示
图片
图片
国际班 梁安怡, 指导老师:岑伟

图片
6班 蒋欣洁, 指导老师:赵巍岩、温静

图片
图片
1班 方晏如, 指导老师:徐甘、钱峰

图片
2班 王天诚, 指导老师:龚华、周芃

图片
3班 翁杨杨, 指导老师:王志军、司马蕾

图片
5班 高培中, 指导老师:周易知、田唯佳、张晓春

图片
6班 陈哲源, 指导老师:赵巍岩、温静

图片
7班 苏楷洋, 指导老师:李彦伯、周鸣浩

图片
图片
图片
9班 张思涵, 指导老师:王珂、胡向磊

图片
9班 王乐浔, 指导老师:王珂、胡向磊

图片
图片
12班(室内) 胡怡冰, 指导老师:俞泳
图 | 同济大学 建筑规划景观设计类 本科一年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