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基础Ⅱ:极小居住空间设计 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设计基础教学团队 授课对象:2019级 建筑规划景观设计类 本科一年级,共350余名学生。 课程时间:2020.03.02-2020.04.09 课题背景 在前置教学环节设计基础Ⅰ中,学生主要熟悉形态和空间的基本要素与表达方法,掌握基本人体尺度,理解空间与行为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基础Ⅱ将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个体与群体的具体生活,发现、提炼基于生活的空间需求,实践并完成通过空间设计回应真实需求的一系列训练。本学期,突发的“新冠”疫情为课题设置和教学过程提出新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基础教学团队,结合特殊时期的学生体验和生活需求,设置了以两个集装箱为原型的“极小居住空间”设计题目。在实现既定教学目标之外,也希望通过这个6周的题目引导学生较深入地关心国家命运,关注社会需求、聚焦真实体验。强调知识的实践,也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 教学关键词 生活、需求、设计 教学目的 1.从需求、空间、结构、尺度、材料等方面深入了解居住建筑与空间。了解居民日常生活现状及特殊生活需求,对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有基本了解。 2.通过对自身及家人真实需求的调研反思,发现问题;学习逻辑归纳问题、将具体生活需求转译成空间/形态需求的能力;养成“观察-发现-分析-解决”的逻辑思考习惯。 3.掌握建筑功能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学习建筑空间的设计基本方法。 4.熟悉建筑设计的表达方法 设计要求 1.要求利用两个白色箱体(外缘尺寸6000*2400*2400mm),设计适合一个核心家庭中、长期隔离生活的空间装置单元;需适应多种潜在的使用需求,如生活、隔离、居家办公、娱乐健身等。应包含厨房、厕所、卧室等不同功能空间;具体生活需求应结合自身体验和家庭成员调查得出,学生自主完成功能策划工作,细化任务书。箱体材料为100厚复合保温刚性板,不再另行考虑结构和保温问题。 2.综合考虑该装置的临时使用过程中空间利用、多单元组合的问题。需考虑到该装置后续利用的可能。建成物所占用的最大空间范围不得超过6*6*6(单位:米)。 3.完成的居住单元即可单独成立,亦应能够垂直组合和水平组合至少3次,能够通过加建交通系统成为多层建筑或水平聚落。 教学框架 本设计课程共六周,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周,需求调研报告与项目策划书(细化任务书); 第二周,案例调研报告与概念设计; 第三至五周,方案推进与课堂讨论; 第六周,最后进行各班评图。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