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福大大锐思花雨 2021-03-24

       去过佛家寺院的人大概会留下这样的印象,寺院中往往少不了两尊大佛:一位是笑容可掬慈眉善目的弥勒,一位是手持降魔杵威严端肃的韦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虽然有个神话传说解释了这个原因,但我却很难苟同。不过不妨先说说这个传说吧。

        相传很久以前,弥勒与韦陀并不在一个寺庙里,他们分别掌管不同的寺院。弥勒天生热情好客,对谁都笑容满面,因此香客盈门,香火钱自然也不会少。但弥勒对这些丝毫不在意,并没有认真地去管理一下香火账目,久而久之,很多人开始偷偷将寺庙里的银钱物件拿出去,虽然人不少,钱也不少,但仍然是入不敷出。

       另一座寺庙里的韦陀则不然,他一丝不苟地认真管理着香火钱,不过因为他总是这样板着面孔,严肃端直,久而久之,人也越来越少。

       这一日,佛祖在督查各处寺院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将二位安排在了同一寺院里,并且作了分工:弥勒负责迎接香客,于是乎香火旺盛;韦陀负责掌管银钱,香火钱都得到了妥善的处置......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这显然是民间百姓们根据自己的形象或认知进行的演绎;不过从中我们倒是可以看出一个道理——善良宽容,也是需要底线的。

       善良宽容固然是可贵的品质,但若还不具有圆融智慧时,宽容有时候反而会伤害到自己。就像我们家里的水果刀,平日里削皮切水果自然是方便快捷,可若一时使用方法不当,反而会成为伤害自己的“凶器”。

       之前在一家公司上班,新进一位同事,据说是清华大学的博士。得知他的“出身”,瞬间肃然起敬;当知道他还是北大的硕士时,这种尊敬的心情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在日常工作中,博士老师也表现出与之学历相符的学识,交谈中也是信手拈来,各种引经据典,着实令我们感叹:还是会有人,能将学历与能力完美结合在一起的!

       没过多久,我们接到安排,需要到深圳出差;博士老师因为慈母染恙,未能同行。公司还有两位新招的同事一起留守,一位负责行政,一位负责人事。自从我们都出差后,博士老师就不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了:领导打电话到办公室,多次都找不到人;办公室的同事起先会遮掩一下,说刚出去......久而久之,纸毕竟保不住火,才知道原来他之所以40岁了还屡次更换工作,原因就是酗酒。来到新的环境下,没多久就固态萌发:不能按时到岗的这段时间里,居然都是因为喝酒。更有甚者,有一天居然醉酒被妻子赶出家门,光着脚一路狂奔到办公室。

       “是可忍孰不可忍”,领导忍无可忍决定开除;可想到他的学历,还有生病住院的母亲,领导并不想让他走的太难看。和行政人事主管商量了之后,决定这个月的工资正常发给他;同时,鉴于是公司提出让他离职,决定还补偿给他一个月的工资......这样的处理,足够宽容善意了吧!料谁也不会觉得,还不足够。可是博士老师却觉得还不足够!认为公司这样做还不足够,至少还应该补偿他直到找到下一份工作为止的工资!或许是他笃定,领导对他是足够宽容的;亦或者他认为,他旷工也好,迟到早退也罢,以及其他种种有损公司形象的失态行为,公司没有办法举证的!

       或许很多人认为,领导这下一定会勃然大怒,立刻严惩他吧!结果也不是:领导约他周六的时候到公司去沟通一下。第二天,博士老师来了,不过是喝过了酒之后来的;没有一丝羞愧,反而是喋喋不休的振振有词。后来我想,对于读书人,领导一定是十分尊重,不然不会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退步;可人都是有底线的,不是么?

       最终双方很难达成共识,只能通过法律途径。写字楼里的监控视频,每日的上下班打卡记录......成为压倒他的稻草。博士老师差点儿连一个月的工资也没有拿到——而这一个月的工资,也是领导决定发给他的。

       如同网络上很流行的那句话: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儿锋芒。

       不由得想到之前看到过的一个阿拉伯人与骆驼的故事:

       天寒地冻,阿拉伯人独自一个人在帐篷中取暖,想着心事。不防,一头骆驼顶开了门帘,对他说:“好心人,外面太冷了,能让我进去躲一躲吗?”

       阿拉伯人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于是,骆驼就将自己的头伸了进来。

       又过了一会儿,骆驼对阿拉伯人说,“好心人,我脖子都冻僵了,能让我的脖子也进来吗?”

       阿拉伯人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于是,骆驼的身子又往帐篷中凑了凑。

       又过了一会儿,骆驼对阿拉伯人说:“夜深了,天越来越冷了,你看能让我前面两条腿进来吗?不会占你很大空间的!”

       阿拉伯人想也没想就立刻答应了。于是,骆驼的半个身子都钻进了帐篷。

       过了一会儿,骆驼又对阿拉伯人说:“好心人,我实在太冷了,能让我的后腿也进来吗?”

       不出所料,阿拉伯人同意了。可出乎意料的是,当骆驼进来之后,立刻就发现一个帐篷中根本坐不下阿拉伯人和自己,就对阿拉伯人说:“你看,这帐篷哪里容得下我们两个啊!不如你出去吧......”说到这里,抬起自己的蹄子,一脚将阿拉伯人踢出了帐篷之外。

       这当然不是现实的全部,只是现实一种,可也足令我们触目惊心。很多人面对别人的善意,并不是心存感激,反而是希望能谋取更多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是需求。面对这样的人,我们是在不该再用宽容来面对,须知我们的宽容,于他而言,未必一定是好事。

       《青年文摘》里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公司高管,有一天上班,车刚停稳,一个恰巧经过的年轻人立刻就跑到近前,给他把门打开。面对这种示好,他并不反感,反而多留意了一下:得知是一位新来的员工,头脑灵活,干活儿也麻利。于是,他就把这个年轻人调到了自己的部门。

       年轻人非常努力,工作也很得法,很快就赢得了部门内外一致好评;他也渐渐对其委以重任,更加器重。直到后来有一天......

       这一天,他开车到公司上班;大概是因为身体有点儿疲惫,就没有立刻下车,而是打算在车里歇一会儿。车窗贴着车膜,外面是看不到里面的;但他在里面,对外面的一切一目了然。正歇着,就看到那个年轻人探头探脑地来到他的车边,左顾右盼,似乎在打量着什么。没多久,像是下定了决心,从手里拿出了什么——他看不清,在他车上比划着;之后,年轻人走远了。

       等到已经看不见年轻人的身影,他下车看了看:车上留下了几道重重的划痕。他不理解:我如此器重你,待你如子,你对我怎会有这样的仇怨?可尘世翻滚的他,对这一切,又似乎很理解......

       到了公司,他立刻通知人力资源部,将年轻人调岗,降职降薪,直至最普通的一线员工。年轻人很是惊讶,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来询问他原因。

       他想了想,对他说:“我确实是对你像对儿子一样,觉得你是可塑之才,就希望尽力栽培你。也正是因此,所以我才会这样对待你。你如果对我或对公司有意见,不妨直来直往实话实说,也算是一个爽快人;或者你干脆藏在心里,默默观察,也算得上是有城府的隐忍;或者你感觉有问题,但不便直接说出,找个合适的机会场合巧妙地指出来,就真的是个聪明人了。可这些你都不选择,偏偏选择了最令人不齿的阴损。车门划痕的修理费,对我来说当然不算什么,但你做这么阴损的事,着实令人恶心;你想必也会赞同,一定要远离阴损的人。所以我才用我的方法,让你回到你原本应该在的位置。”

       这大概是最符合孔子所说的做法: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曾经有人问夫子,“以德报怨,可以吗?”

       夫子一脸严肃地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同样地,若不处理这样阴损的人,对于公司里其他正直善良、积极阳光的员工来说,不是最大的不公平吗?对这样的人,就应是“以直报怨”,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说大一点儿,这对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啊!

       不要低估我们的社会公德,之所以总觉得有不平事,只不过是因为不少媒体总是聚焦在这一类事情上。现实中,很多人都是深明大义的。

       那年在杭州工作,早上上班时的公交车,也绝对称得上是人山人海,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我在起点站坐车,很幸运地有座位。这时,上来一位带着孙子的老妇人。大概因为人多,小男孩一直在那里哭嚷着要下车,老妇人也无计可施,只得不停安慰。于是我就说了一句:来这里坐吧。

        老妇人二话不说就带着孙子坐到了座位上,眼睛望着窗外——虽说做了好事并不想要别人回报,更何况是让座这点儿小事,但她的这种态度也让我真的有些不痛快。过了两三站,她旁边的老大爷准备下车了。这时,老妇人抱着孙子,死死盯着旁边的座位,就等着老大爷下车,就把孙子放在座位上占座。老大爷看出了她的意图,就对我说:“姑娘,坐这儿吧,我马上就下车了。”我摇摇头,“没事儿,不用啦!站会儿吧。”老大爷摇摇头,说:“你坐吧!坐吧!做了好事总得有点儿好报啊,不然以后谁还会让座呢?”再看旁边的老妇人,她有些讪讪然。

       以一颗善良的心,去面对世界上每一个人;可一旦被触犯底线,不愤怒,不纠结,不抱怨,不妥协,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去面对,去解决!

       这大抵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与他人的相处之道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