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大讲堂】致青春,成长的智慧

 福大大锐思花雨 2021-03-24

       网上曾经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

三十岁之前的相貌是爹妈给的

三十岁之后的相貌是自己造就的

       或许说“放之四海而皆准”有点儿夸张,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一定的。莫说三十岁,其实当我们走进大学校门时,我们就应当为自己的各个方面负全责了,当然不仅仅是自己的容貌。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责任心与担当,很重要。

       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应该有着怎样的要求?《论语》中,圣人的弟子们记录下了老师的教诲: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十有五而志于学”,不是说从十五岁才开始学习,而是说到此刻,就要沉下心来在某一方面发展了,“古者八岁入小学”是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及的。经过前面的学习积累,到十五岁,大致会明白自己的学习方向、目标以及追求。

       三十岁就应能顶天立地,四十岁时心无所惑,五十岁乐天知命,六十岁听得进诸多不同意见......七十岁时真的是神仙了!“从心所欲”,但却又不会突破底线与原则。

       这大概就是人的最基本特征。

       中学时代,我们也曾在政治课堂与生物课堂上了解过人类的进化。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从“猿”到“人”的重要标志,就是人的直立行走。但,不仅仅如此。直立行走有多重要?这就像《圣经》中说到的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之后的状态。

        直立行走后,人们会发现自己的下半身什么都不穿是多么羞耻的事情!衣不蔽体的裸露,让原始人开始有了羞耻之心。这对人类而言,异常宝贵。《孟子》就曾经说过:

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亚圣孟子认为,人是不能没有羞耻之心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羞耻之心,那才是真正的“无耻”。

       《说文解字》云:“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意思是说,人,是天地之间品性最为高贵的生物。当然,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也难免有人类自我贴金的嫌疑。可生而为人,努力让自己有高贵的品性,却真的是最基本的要求了吧!

       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像一个弯腰劳作的人。对今天的你我而言,这大概是中年人的真实写照。从最初的“巳”,到后来的“子”,再到现在的“人”,展示的是一个生命的成长。至此,成长期,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成熟期的人,即将要开始自己一生的真正旅程。这是人一生最重要的阶段,人一生的重要活动也基本上都在这一阶段展开。

       故此,汉字中绝大多数与人的活动相关的字形都围绕着这一字形、人的这一阶段展开。内容实在庞杂,我们随后分享。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人一生的最后一个阶段:衰老期。

       这里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多大年龄,可以算作老年人呢?

       相信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将其定位在“六十岁”以后,恐怕不会有很大争议。那么,在古代社会,“老年人”的年龄界限在哪里?

       《礼记·王制》记载:

凡养老

有虞氏以燕礼

夏后氏以飨礼

殷人以食礼

周人修而兼用之

五十养于乡 六十养于国

七十养于学 达于诸侯

       虽然《礼记》也没有明确规定多大年龄就可以称之为“老年人”了,但从“五十”就可以在一乡之中“颐养天年”的表述中,足够说明对古人而言,最迟不会超过五十岁,就是他们认为的老年人的开端了。

        其实从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出的更多内容,是我们自己民族文化中的“尊老”传统。在夏商周时期,尊重年龄大的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了下来。自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尊重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对老年人的经历与经验的尊重,并不仅仅是因为年龄。不然,怎么今天会有那么一句耳熟能详的、极其恶毒的辱骂老年人的话呢?

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句话,可不是什么俚语俗语,它大有来历:出自一本传世经典,一位伟大人物......

       这部经典的名字就叫做《论语》,说出这句话的就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可能有人会觉得我胡说八道吧?或者认为原来我们尊崇的孔子是这样不尊重老年人的人而玻璃心碎了一地?

       索性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吧!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们熟悉的孔子,以及我们不熟悉的原壤。

       原壤,春秋时期鲁国人。说到年龄,大概与孔子相仿。

       这一天,原壤在家中静候孔子前来。当孔子拄着拐杖来到原壤家,发现他居然以一种很不恭敬、不雅观的姿态坐着:双腿叉开......

       插播一条“广告”,同样的造型,汉高祖刘邦也曾经凹过......

       众所周知,汉高祖刘邦早年间其实一直吃败仗,即便是到楚汉决战阶段,也并没有什么必胜的状态。故此,对刘邦而言,其获胜的关键就是人才储备。那么,他对人才是什么态度呢?

       我们举一个人的例子,郦食其。毫不夸张的说,刘邦能夺取天下,郦食其功不可没。郦食其第一次去拜访刘邦时,正有两个侍女为刘邦洗脚。正常人看到客人,尤其是有才能的客人,恐怕多少会赶紧撤下收敛一些吧?——刘邦不是一般人,他不仅慢条斯理地洗完脚,而且还凹出了双腿叉开的造型。

       幸而郦食其也不是一般人,“士可杀不可辱”似乎在他这里并不奏效,他悠悠地说:“您要是想诛灭残暴无道的秦王朝,就不应该这样对待有才能的长者。”

       后面的事情我们就知道了:刘邦重用了郦食其,最终为其开创大汉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莫说在古代社会,今天的你我也很清楚,这简直是不尊重人嘛!

       这样的状态,夫子看到当然很生气,责备他说: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

老而不死是为贼!

小的时候不友爱兄弟

长大后不学无术没什么成就

年纪大了还为老不尊

这简直是祸害!

       显而易见,即便是在古代社会,老年人也不是因为年龄而获得尊重。

       古代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们再举两个例子。其一还是记载在《礼记》中: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只吃细粮,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要为他常备肉食,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必须要有一些零食,八十岁以上要为他准备美味珍馐......至于九十岁,要随时随地地为老人家供应美食......

         你以为古代敬老就只是满足老人家的“口腹之欲”吗?不仅仅如此。

       《后汉书》记载,至少在汉高祖时期,就会为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颁发一条拐杖。虽然这不能和影视作品《杨家将》中佘老太君的龙头拐杖相媲美,但却代表着统治阶级对老年人的尊崇,称其为一份“尊荣”丝毫不为过。这一特征,在汉字中也充分体现出来。

       《说文解字》:“老,考也。七十曰老。”“老”与“考”是可以互相解释的,人到七十岁,就足以称之为“老”了。

       从甲骨文字形中,“老”的字形,便是“人”的字形之外,添加了许多独属于老年人的特征:

       头戴冠冕,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很长的头发。

       毕竟在古代社会,人们是不会随随便便剪头发的。看《如懿传》里,如懿因为剪头发被打入冷宫,因为对满族人而言只有皇帝驾崩或皇太后薨逝皇后才能剪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绝对不能轻易毁伤的。

       拄着拐杖,这大概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授杖”了。

       这就是造字先民对“老”的理解,为此后来许多与“老”有关的汉字,都不同程度地由其演化而来:

比如同样表示年纪大的“考”

表示对父母的敬意与顺从的“孝”

表示生命长久的“寿”

       《说文解字》:“寿,久也。从老省。”从字形角度分析,“寿”从“老”字形而有所省略。

       当然,汉字的造型中所呈现出的不仅仅是先民对“老”的理解,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尊老”传统。我们常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代每一位不在父母身边的子女尊重老年人,这大概最能够诠释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更何况,对个人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尊重老年人,不就是在尊重未来的自己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