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幽雅生活】调素琴,阅金经,往来无白丁

 福大大锐思花雨 2021-03-24

古人喜好风雅,更懂享受生活;即便是一座园子,也要在季节更替中找到契合。譬如宋代诗人杨万里,就曾这样描述退休之后对自家东园的改造:

三径初开自蒋卿,再开三径是渊明。

诚斋奄有三三径,一径花开一径行。

东汉蒋诩不满王莽专权,归隐后自家门前只开辟三条小路与隐逸之士来往。后来,“三径”便代指隐士家园,东晋陶渊明也是如此。当然,杨万里的“三三径”,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

在东园,他开辟了九条小径,分别种植着不同的花木:

红梅、江梅、碧桃、芙蓉、海棠、桃、杏、李、橘……

既有风雅,便有庸俗,甚至恶俗。厌恶至极的莫过于:清泉濯足,背山起楼,焚琴煮鹤,松下喝道……

清泉洗脚,踢碎小溪潺潺;背山建楼,遮住风光无限;幽静处大声呵斥,劈古琴点火做饭……这些着实不能忍受。其中之最,当属“焚琴煮鹤”。


古人在“四书五经”之外,还讲究“琴棋书画”。居于首位的“琴”,指的是古琴。

说起操琴高人,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俞伯牙当是我们最熟悉的了。唐代诗人王维也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表达着他与古琴之间的相伴相随。至于提及隐士就绕不开的陶渊明,更是“少学琴书”。


对于艺术,古人有着更为严格甚至近乎苛刻的追求。比如疾风骤雨时,衣冠不整时,面对俗不可耐之人时……皆不可弹琴。对他们而言,只有清风明月,才配得起清扬的琴音。

对艺术的追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为人操守。善奏古琴者,往往志节高尚,譬如钟仪。

钟仪是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世代为楚国乐官,善操琴。不幸的是,在一次楚国与郑国的战争中,楚国兵败,钟仪被俘。之后,郑国就将钟仪献给了晋国。若干年后,晋国国君巡视中发现了仍戴着南方帽子的钟仪,便让人放了他。感念晋侯的宽仁,钟仪下拜行礼并为晋侯演奏楚国乐曲。看他对故园念念不忘,晋侯最终释放了钟仪,并备厚礼让他带回楚国,以求两国和平。

后来,人们就用“楚囚南冠”来形容羁绊他乡怀恋故土之人。早些时候网上一首流传甚广的歌曲《琴师》,正是以“钟仪”为典而作。


清丽和润,是古人对琴音的评价;为此,在琴室建造上他们下足了功夫。

“平屋中埋一缸,缸悬铜钟,以发琴声者。”

琴室之下埋藏一口悬挂铜钟的大缸,以便于琴音产生共鸣和声。

但这还不是最佳。若能建在阁楼底层就极好:上有屋板聚拢声音,下有铜钟悬缸与之共鸣。清丽之外,添了宁静;和润之余,多了悠远。


如此仍不是最佳。将琴室建在茂林修竹、苍松翠柏之中,亦或山间岩洞石屋,就更为精妙了。毕竟师法大自然,才是不断精进的根本。

如今,会弹古筝的大有人在,但善操琴者着实不多。古人云,“弹琴不精,不如弹筝”。或许在先贤看来,古琴的纯粹需要更多的坚持。这大概很类似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心无旁骛的去做一件事自然更容易成功,但常人却往往做不到。尚无所成就想着捞取金银,于学问事业上能取得的成就,恐怕就极为有限,更遑论享受生活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