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殿堂】与蒙娜丽莎齐名的美少女,竟是暗箱操作的结果?

 福大大锐思花雨 2021-03-24
女子能美到什么程度?白居易《长恨歌》中对杨贵妃花容月貌的描写堪称经典: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不经意的“回眸”,究竟会有多美?徐志摩在《沙扬娜拉》中用文字悄悄地传递: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无论古今,对“含蓄之美”的追求始终没变,婉转优雅的美丽总能轻易撩拨人敏感的神经。其实在西方社会,传世的“美丽”也是如此,譬如我们熟悉的“蒙娜丽莎”。

画卷中的蒙娜丽莎面色沉静,神态安详,一抹若隐若现的微笑藏在眼角唇边。这也正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女子“笑不露齿”的标准不谋而合。

正如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里,“南帝北丐”势均力敌;西方的传世名画中,也有一幅可与“蒙娜丽莎”相媲美——这就是有着“北方蒙娜丽莎”之称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不妨看一眼曾经被搬上银幕的“少女”。

大美人斯嘉丽·约翰逊努力还原这少女的模样,但不得不说,眼神中多了倔强,颈部也仿佛很紧张。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更加明显。

少女的眼神明亮而清澈,斯嘉丽的眼神坚定而执着。这自然没有什么高下优劣,只是似乎原作中的少女,更能让人沦陷得猝不及防。“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我看到这幅画时心头所想。
艺术总是相通的:李煜多情,故而其词大多婉约;东坡不羁,诗词曲赋也多豪放。同样地,能将少女神态勾勒得如此惟妙惟肖,画家本人,会是如何的风流倜傥?

约翰内斯·维米尔,出生于荷兰代尔夫特,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享年43岁的他去世200年后,才被人们发现。正如电影中所展示的那样:他的妻子致力于生孩子,他去世前已育有11个子女;画家本人,则努力通过绘画来经营家庭,勉强度日。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窘迫的境遇,恐怕对绘画艺术的追求不够纯粹吧?这恰恰是对画家的一种误读:维米尔经常用几个月甚至几年来创作一幅画,他所选取的颜料也都弥足珍贵。电影中曾经有这样一幕:画商对维米尔的作品指手画脚,说到一幅画中“黄色”的生成,竟然是一种牛的尿液;更出人意料的是,这种牛只吃芒果树的树叶。

电影中也曾经出现维米尔让影片中的“少女”葛丽叶和自己一起去调制“蓝色”的颜料。或许我们很难相信:这种蓝色的颜料,是用阿富汗青金石研磨而成,其价格甚至超过了黄金。
为什么对颜料的追求一定要如此极致?
追求最极致的颜料,从而实现自己对极致美的追求,这或许是画家心里最坚定的信念。
此外,除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我们在影片中也看到了维米尔的其他画作。
如《倒牛奶的女仆》……

《拿酒杯的少女》

《穿蓝衣读信的少女》

《持天平的女人》……

《窗前读信的少女》……

《写信女子》……

《音乐会》……

通过生活场景展现人物的美,这是维米尔画作的第二个特色。
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实倘若能够如实反映生活,就已经拥有了叩动人心弦的力量。

如果我们亲自去欣赏过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或者《倒牛奶的女仆》,我们恐怕就会如电影中葛丽叶第一次看到维米尔画作那般:震惊。影片中,维米尔的岳母高傲地对葛丽叶说,“你不是第一个看到他的画而感到震惊的人”。
葛丽叶震惊的点,同样在影片中得以展现:色彩的自然流畅,光线的强弱适度,以及绘制人物时对人物比例的完美展示。后者的成功,归功于维米尔的“暗箱操作”。——是真正的暗箱。当时,荷兰著名科学家列文虎克是维米尔的好朋友,他精通显微镜与光学透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维米尔,也因此比其他人更具优势。

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维米尔精心地绘制着自己的每一幅作品。恰如影片中展现的那样:尽管家境窘迫,画商和家人都在催促他尽快完成,他仍然不肯放弃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这或许正是只给我们留下三十五幅作品(画作45,存世35)的他被誉为“最伟大”画家的原因吧!

至于这位美丽的少女,如蒙娜丽莎一般,身世成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