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讲堂】秦王朝二世而亡的秘密,竟然是因为它?

 福大大锐思花雨 2021-03-24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集权国家顺势而生——“大秦帝国”。秦朝的灭亡不可逆转,但秦朝的历史贡献却不容忽视:中央集权,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很多措施影响深远,直至近现代。或许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加惋惜:如果蒙恬将军不死,公子扶苏继位,秦朝乃至中国的历史,是否将会被改写?

历史虽然没有假设,但人们依然热衷于分析扶苏公子未能顺利继位的原因:很多人给出的原因是“孝顺”,古人的心思暂不去猜测,或许有;但难道,有且仅有这一个原因?

熟悉历史的人总会感慨:考量扶苏和蒙恬手中的兵力,振臂一呼未必没有顺利上位的可能。当时扶苏管辖的范围,蒙恬掌握的军队,合二为一兵力应该在十万左右。加之蒙恬将军久经沙场、公子扶苏人望颇高……千世万世或许不容易,但为秦王朝再延续百年国祚想来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为什么就是没有?

现实却远非想象那么简单。如果任何时候都在比拼“拳头”,国家政权恐怕难以为继。国家的稳定,制度更是关键。——这又不得不感谢商鞅。

商鞅变法过程中,考虑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常有大夫弑君的事情发生,决定用“兵符”来实现军队的调动。简言之,烽烟四起时,将军们拿着国君赐下的兵符来调兵;战争结束后交回兵符,军队的指挥权也随之上交。——蒙恬和扶苏尽管手中有兵,但若没有秦始皇的另一半兵符,他们根本无法调动军队。央视《国家宝藏》中的“杜虎符”,真是这样的物件。

杜虎符上的一段文字,有力佐证着我们对那段时期调兵遣将制度的理解:

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简言之,兵符一分为二:右半部分国君持有,左半部分地方保管。调兵遣将超过五十人,就需要两块兵符合二为一才能实现。——这也正是蒙恬扶苏手握重兵却无力调用的唯一原因。

不得不说,一块“虎符”,让雄心万丈的秦王朝,戛然而止。

《说文解字》:“虎,山兽之王。”

据甲骨文字形而言,“虎”为象形字,即山中之王老虎。

正因“虎”的凶猛与权威,调兵遣将的“物件儿”就称之为“虎符”。

当然,“虎符”除了形状如“虎”,还有更关键的“纹饰”。

据甲骨文字形而言,像交错的笔画,这也正是刻在龟甲兽骨或岩壁之上的早期的表意符号。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文,即交错的笔画。

在虎符之上书写一定的文字,这是虎符的标配;但在汉字的世界里,兽中之王与文字的组合,会有怎样的火花?

老虎与纹饰的组合,正是我们熟悉的“虔”。

《说文解字》:“虔,虎行貌。虔,本义为老虎行走的样子。

老虎的威严自不必说,以之为调兵遣将的信物,再恰当不过。

至于“虔”,毫无疑问,无论是虔诚还是虔敬,总是离不开“敬畏”二字。

其实,以“虎”入“虔”,我们敬畏的并不仅仅是猛兽,更有自然,以及生命。

最后我们分享一个古义与“纹饰”相关,今义毫无关联的汉字。

据甲骨文字形而言,以“口”解说“纹饰”,妥妥地博物馆讲解员的工作。这也正是“吝”的本义。但今天,甚至在许慎编纂字典的时代,本义就已经消失了。

《说文解字》:“吝,恨惜也。从口,文声。”吝,过分爱惜。从口,文声。

对纹饰的解说与吝啬小气,二者之间有何关联?或许《论语》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认为,花言巧语的人很少会心怀人善。

或许在古人看来,表面和善不足为证,若能真心助人毫无吝啬而不千方百计寻找理由,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仁善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