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幽雅生活】只要够努力,鲫鱼变金鱼

 福大大锐思花雨 2021-03-24
《聊斋志异》中记载着“两朵菊花”的故事:
顺天马子才酷爱菊花,因缘巧合认识了治菊高手陶三郎与其姐陶黄英。陶氏姐弟以贩菊为业,马子才不以为然认为是对菊花的亵渎......其实无论是谁以何为生,光明正大自食其力都值得钦佩。毕竟,明朝皇室后裔飘零在外也会以“贩鱼”为生......

清代许之祯在《南洋见闻录》记载当年来到南洋安汶岛时,偶遇一位自称明朝皇室后裔的中国人。明亡后,他们这一支海外逃生,他已经是第八代。家中“装潢”也都是明朝风格:方楼两座,门临一池,水中荷莲,鱼群漫游......他们安身立命的营生,就是养金鱼。
在我国,金鱼很受欢迎。
且不说“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高颜值的它在鱼缸中的游弋翻飞就足以圈粉无数。
喜爱之余也难免好奇:若说锦鲤源于鲤鱼,金鱼认祖归宗应向何处寻觅?
金鱼祖上的秘密,藏在自己的某一品种里。
最晚在明代,人们已经开始将名贵的朱砂鱼养在盆中,另外一种称之为“草金鱼”的养在池塘。——草金鱼还有一个名字,金鲫。不用怀疑!真相只有一个!
金鱼的祖先,是鲫鱼。
早在南北朝时期,金鱼就与古人不期而遇。
南梁任昉游庐山时与“赤鳞鱼”不期而遇,南宋陈耆卿在嘉定也遇到过“金银鲫鱼”。但,黑灰为主,相貌平平(刺儿还很多......)的小鱼儿,真的会是金鱼的老祖宗?
如同人类会有黑白黄等不同肤色,鱼类也不例外。
我们最常见的黑、黄、红,就是由包含各种色素的细胞依据一定规则排列组合后体现出来。“丑妻是宝”,丑鱼也不例外;灰不溜秋相对安全,靓丽夺目总难免成为“众矢之的”。幸而有佛教传入中国,出众的金鱼才成为“放生池”里的常客。
宋朝繁荣的商品经济不仅带来了物质的丰足,也为人们享受生活提供了多种可能。当金兵大举南下,宋高宗赵构临安称帝后,醉生梦死成了朝野上下大多数人的选择。“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一场既定的绝地反击,最终成为了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乐不思蜀,蔚然成风。
九五之尊与达官显贵们养鱼,自然是小桥流水潺潺,鱼戏莲叶间;寻常百姓没有这样的财力,但也可以在缸里、瓮里、水盆里养个三五条。池塘也好,鱼盆也罢,被圈养起来的金鱼都是精挑细选的“变异”品种,鲫鱼这一支的后辈儿孙们,渐渐褪去了黑与灰。
明代万历年间,昆山人张德谦将自己多年心得编纂成《朱砂鱼谱》一卷。据说最多时,张德谦家族有几十万条朱砂鱼......场景之壮观,恐难想象。虽名为朱砂,但此时张家的鱼池里,红色、白色以及红白相间色,不规则排列组合色.....不断增多。 
“人工干预”带给金鱼的不仅是颜色的变化,还有外貌与身材。
小时候,眼睛外突的同学总会有“金鱼眼”的绰号。鲫鱼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双眸”,不断变异的“金鱼”拥有了。
金鱼的身材也发生着变化,或短或长;金鱼的鳍,也在可有可无之间。
据说发展至今,金鱼的品种已经有三百多个......且可预见还会不断增加。
就像血统高贵的纯种猫很多都是“带病”繁衍下一代,金鱼身上的很多特性原本应属于自然界“劣汰”之列吧!在我们赏心悦目的同时,不知道这些不会说话但同样心思细腻、情感丰富的小朋友们,被困在鱼缸之中时会作如何想。
   《朱砂鱼谱》的作者张德谦曾经说过,“鱼相忘于江湖,是鱼乐也”,江河湖海的广阔与自由,或许才是它们最向往的生活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