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鸟朝凤】那个借贷100万读哈佛的贵州女孩

 福大大锐思花雨 2021-03-24

 锐思花雨 

                          让每一颗心熠熠生辉

“我完全理解,我们都是在疲惫生活中为钱去奔波的人,一夜暴富这个梦想看上去再渺茫,总是有点美好的期待,可是虚妄终究是虚妄,钱可以是衡量人生成就的外在力量,但它不应该成为人生旅程的唯一归途。”
——谈及金钱观时,詹青云如是说

1



刚上小学那会儿,詹青云的表现与其他小朋友非常不一样。当其他小朋友都明白2比1大,3比2大,10最大时,她的脑海里想的是「1要写在格子里面,2要比格子大一点,写到10的时候,要占满整页纸。」老师将她的母亲叫到学校,告诉母亲「我教不了你的孩子。」

此时的小青云非常希望做一个天天向上的孩子,她最害怕的就是老师说她不上进。但很可惜,她那几乎垫底的成绩总与老师眼中上进的孩子格格不入。她不止一次问妈妈,为什么不能跟其他人一样,是个“好学生”。妈妈告诉她「别着急,妈妈能掐会算。妈妈算过了,你到了四年级,就会变成“好学生”了。」

到了四年级,成绩依然没有起色,妈妈又说「不用急,妈妈重新算过了,你变成“好学生”的时间就在初二!」初升高时,有老师直接建议詹青云读技校,因为以她目前的成绩根本不可能考上大学。妈妈却有她的坚持。


到了高一,妈妈的预言终于实现了,詹青云似乎瞬间开悟一般,突飞猛进,摇身变成一个学霸。「我妈妈在所有人都觉得我“很笨”的时候告诉我,我真的是不凡的命来的,是“观音菩萨”送的“金凤凰”来的。」没有相信的开始,就没有真实的可能。

2


当太多媒体把她包装成苦情励志女孩时,她终于发声了「我的童年过得很好,我并不觉得自己吃过多大的苦。」

詹青云出生在一个贵州小县城里,家庭并不富裕,最初,她读的那所小学只有两名老师,一位教语文和思想品德,一位教数学和其他所有科目。学校操场上,还有其他同学牵来的牛。

她的成绩很差,父母却并不因此逼迫她学习。她喜欢阅读,父母就给她买足够多的书,她看书的速度甚至超过了父母给她买书的速度。爸爸总是要用讲故事的方式,才能“诱惑”她外出旅游。

小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全班同学都热衷于玩四驱车。她总跟在其他同学后面,爸爸看见了便给她也买了一辆。爸爸还发现他们没有赛道,只能用泥巴来代替。为了给阿詹做个赛道,爸爸便将客厅里的沙发、茶几通通卖掉,将不大的房子腾出空间来,做了个“四驱车赛场”。

那段时间,阿詹家里几乎每天都聚集着一群来“参加比赛”的孩子,每个人都玩的不亦说乎。

家庭是否富裕,并不是衡量一个人幸福与否的标准,被爱包围的人,内心总是充盈的。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有个著名的故事:贷款100万读哈佛大学。听到这个故事时,大部分人都会心头一动,为这个女孩的魄力而投去敬佩的目光。她却很直白地说「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我身边有很多同学和我一样,拿不出钱交学费就贷款去国外留学。」她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草根九零后,但却不屑于打苦情牌。

3



高中毕业那年,詹青云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又考上哈佛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

今年一月份,她以严密的逻辑、渊博的知识、敏捷的应变能力打败了其他选手,她拿下了《奇葩说第六季》的BBking。在此之前,她已获奖无数:
2014年代表香港中文大学参加第二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并获得冠军。
2015年参加《精彩中国说》获得节目总冠军。
2017年参加CCTV4的《世界听我说》获得节目冠军。
2018年代表哈佛耶鲁大学联队参加“2018华语辩论世界杯”获得总冠军,并且荣获总决赛“最佳辩手”。

她一位香港中文大学的同学回忆「詹青云是很多人的偶像,也是我的偶像……看了一场詹青云的辩论,听完结辩之后小朋友们都纷纷表示要哭出来了,就好像中了催泪弹一样。她好像看过世界上所有的书,什么都知道,而且也很聪明,是我见过的最强的文科生。

辩论的过程中,她总是妙语连珠,令人拍案叫绝。但她不单单是为了辩论而辩论,而是在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我不想做一个被挑选的人,我想做一个被需要的人。」她已经连续多年参与中国乡村支教行动,是组织者也是志愿者,即便还欠着巨额债务。


有人批评她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她却不以为然「我没什么理由不珍惜命运给我的机遇,我没什么理由不珍惜命运待我不薄,我没什么理由不坚持这份理想主义。」有人说名校毕业的人很多,但有名校气质的人很少,而詹青云自带名校气质。

「她依然在捍卫她内心深处的价值,这份价值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我们能够听到,它一样是现实里面的那份勇敢浪漫的追求。」与她一起参加辩论的胡老师这么评价詹青云。

虽然,在专业程度上,詹青云没那么接地气,有“哈佛才女、最佳辩手、专业律师”的标签,但回归生活中,依然是一个「喜欢扭扭蛋机,却半天都扭不出一颗糖的九零后女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