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令文化】节近重阳念归否,眼前篱菊带秋风

 福大大锐思花雨 2021-03-24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传统节日中,藏着我们的信仰。

清明节的斋戒折柳,端午节的采艾祛毒,中秋节的望月团圆,重阳节的遍插茱萸......从古至今,源远流长。

10月25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

重阳节的由来,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战国时期。

那位曾经许诺改动一字便奖赏千金的吕不韦,在自己组织人编写的《吕氏春秋·季秋纪》中记载,每到九月农作物丰收后,颗粒归仓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天子斋戒沐浴准备祭品,以向祖先、天帝表达敬意。由此观之,彼时的九月就有着固定不变的传统与习俗。

发展至汉代则更为明确,《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追求长生,开始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当代有位诗人曾经写过一首与重阳节相关的诗词,“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重阳节的村宴,菊花酒与祝福健康长寿的习俗,尽在其中。

重阳节的缘起,还有一个温暖的传说。

南朝梁吴均在自己的《续齐谐记》中记载:东汉桓景,一家人生活在汝河边。河中有一个瘟神,每当他出来作恶,村里就会有很多人相继死去。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因此而亡故;幸而有乡邻悉心照料,桓景才转危为安。病愈后,他决定外出访仙学艺以降妖除魔报答乡邻。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千辛万苦,桓景终于访得仙师,学成武艺。这一年九月,师父将其唤至身边,“明天就是九月初九,瘟神将要再次出来作恶;你已经学有所成,可以去斩妖除魔了。”说完,师父就将降魔口诀传授给他,以及一包茱萸叶子,一大坛菊花酒。

桓景很快回到家乡,第二天一早,他按照师父的叮嘱,将乡亲们带到附近高山,并每人发了一片茱萸叶,一小杯菊花酒。他自己则手握长剑,做好了降妖除魔的准备。果然,瘟神不敌桓景而被降服,乡亲们言笑晏晏之后,也愉快的下山回家。

从此后,佩茱萸并登高饮菊花酒以避瘟疫,成为代代相传的习俗,直至今日。

其实菊花本身就有明目、补肝气、安肠胃、降血压......等多种功效。晋代陶渊明就有“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称赞的便是菊花酒祛病而延年益寿的功效。饮菊花酒,很早便是重阳习俗。

赠送并佩戴茱萸,自唐代起蔚然成风。大诗人孟浩然在《九日得新字》一诗中,“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讲的就是这一习俗。另一句王维的“遍插茱萸少一人”,更加耳熟能详。登高望远,折取茱萸,也是重阳应有之意。

重阳赏菊,据说也源自陶渊明。《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也提到“晋陶渊明独爱菊”,因其为“花之隐逸者也”。宋代《梦梁录》中记载,宋代饮菊花酒、佩茱萸风靡一时,并且文豪辈出的朝代,还为菊花、茱萸起了两个雅号:

菊花称之为“延寿客”,茱萸称之为“辟邪翁”。

当时,皇宫大内与高门大户赏菊已成惯例,即便是普通百姓也会购买一两只自娱自乐。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也有菊花仙子的身影,篇名《黄英》。

九九重阳,因有“久久”与“长寿”的丰富内涵,故此在1989年,被明确为“老人节”。从此后,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成以制度的形式被明确下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孝道文化自古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不仅是我们的民族修养,更早已内化为我们的一种文化力量。孟子曾经说过,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不能好好侍奉孝顺父母的人,都不配为人子孙!教诲之严厉,足见其不仅是家庭、家族大事,更是为人之根本。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

若这个周末没有非不可的事情,不妨回家,多听听父母的唠叨,多感受他们无微不至的疼爱。“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孝悌之义,关乎家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