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性恋是不是一种病,我在之前的《“成都MC事件”后,医生妈妈深夜思考,如果孩子是同性恋……》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有多慢?根据原卫生部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的规定,教材要每5年进行修订。 而医学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 例如疫情期间,各大机构多次更新指南,不断修正,让新冠肺炎的诊治往规范道路上走。而那么多的修正,仅仅是在一年多的时间内。 上学时的知识本来就有滞后。更不用说,很多医学生一旦毕业,连学习都停止了。随便讨论什么问题,搬出来的证据还停留在当年的教科书。 我不否认,教科书在打基础方面功不可没。但想要紧跟“今天”的医学发展,在“明天”有所建树,怎么能只依赖“昨天”的教科书呢? 所谓“三基”,就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一个医学生必备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是统编教科书的侧重点。 因为医学体系过于庞大,其实能把“三基”全部揉进一本书中讲清楚,本身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但书本的篇幅毕竟是有限的。着重于“打基础”的书籍,就难免在一些细节问题上顾此失彼。 例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科学》第8版,关于“生长曲线”,只有寥寥数语: 你可能会说,这只是不细致而已,又不是有“错”。 但在有些情况下,不够细致是会出错的。例如书中关于“流感”的治疗,只有一句话: 这样简单的表述会产生两个问题: 然而深入了解一点就知道,5岁以上的孩子,如果不属于高危人群,症状也不重,完全可以不服用奥司他韦治疗流感。如果硬搬教科书,反而会让孩子承担不必要的用药风险。 这就是不细致可能导致的错误。 教科书是指路明灯,但想要抵达更辉煌的彼岸,还需不断地学习。 由于地域广袤,经济发展不均衡,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例如在一些极其偏远的地区或者极端条件下,既不能母乳喂养,也完全买不到配方奶时,教科书有这样的建议(请勿尝试): 这更像是在侧面提醒着我们:做好医学教育,传授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的思考方式,而不是人云亦云。 人卫版医学教科书从上世纪70年代推出第一版开始,到现在已经历经九版,修订了很多内容,不也正是坚持科学精神的体现吗? 共勉。 |
|
来自: 昵称7526434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