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城人”到“人城产”之变——成都产业功能区和新区发展的探索实践

 Zxl56 2021-03-24
“产城人”到“人城产”之变——成都产业功能区和新区发展的探索实践
挂职干部之成都分队
2019-02-15
阅读 8041
关注

                 成都挂职信息第二十六期

                      (2019年2月15日)

     供稿:新城区西一路街道党工委书记 姜勇

  交通矛盾凸显、公共服务短缺、宜居功能退化等矛盾是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产物,也是大西安国际化进程中亟待突破的瓶颈,如何破局,找到适合西安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从国际看,纽约、洛杉矶、东京等世界城市都通过促进中心城区与新城的有序分工、互补共生来解决“大城市病”,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国内看,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和城市的宜居性。近年来,成都在全国率先提出“人城产”理念,按照产业先导、职住平衡、完善配套、塑造城市美学的原则,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即产业新城),把产业功能区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主抓手,以“人城产”理念重构城市发展方式,探索更适合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人城产的概念

  过去的几十年,内陆大多数的城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只要劳动力够便宜,交通够通畅,土地够便宜就能成功招商;现在,城市的发展更注重吸引包括高科技、黑科技等在内的高端产业,而高端企业在选择落户地时,首先要考察的是一座城市有没有技术人才,如果人才愿意住在这里,企业也就愿意把项目投进来。成都过去是遵循“产城人”引领,现在则坚持“人城产”逻辑,字面看仅是“三大核心要素”在次序上的小调整,实质上却是城市发展逻辑内涵的大变革。

       传统“产城人”逻辑下,产业是首要因素,通常是先招产业,企业来投资后,再向全国大规模招工,走的是以“廉价要素吸引企业、企业吸引就业与人才”的老路,这种模式的弊端和局限性是招到的多是从农村土地上释放出来的劳动力,适合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不适宜技术、信息密集的高端产业,产业和城市之间的融合程度不高。产业新城环境不优、配套不全,职住不平衡导致人才往往难以真正留下来。

         而在“人城产”新逻辑下,人是首要因素,把人本理念作为城市规划的起点,简言之,就是“以城聚人、以人聚产,以产兴城”;深入讲,就是围绕人群结构与不同层次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去针对性地完善功能区内生态、生活与生产等各项功能,塑造环境优美的公园生态本底,打造舒适便捷的城市生活功能设施,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人的幸福感、获得感,以优质的生态、生活环境“筑巢引凤”吸引高素质人才,再以人才吸引企业与生产要素集聚,从而实现城市的长远发展与繁荣,新逻辑更适合新时代成都发展的需求。

  二、成都的实践探索

              “空心小镇”引发的思考

       “新区空城、鬼城”现象曾在包括成都在内的很多城市上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电子信息产业大规模转投向西部地区,富士康iPad生产基地落户成都高新西区(郫都区德源镇),计划投资总额超过100亿美元,计划招工40万。为了配套如此庞大的项目,郫都区从2010年8月开始启动德源新城的建设,建成230万平方米的富士康员工房,以及118万平米回迁安置房。至2012年,累计有21万员工到德源新城居住,红火一时。然而从2013年年底开始,由于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工人工资上涨的双重压力导致富士康大范围裁员,员工数量锐减,德源新城最终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小镇”。

       为盘活近120万平方米的闲置房源,从2015年起,成都启动“创业天府”行动,在德源新城基础上打造“菁蓉镇”双创基地,聚集创客4万余人,招引高层次人才62名,引进新型孵化器68家,改造富士康员工宿舍,建成704套创客公寓。通过政策牵引、完善配套、优化服务、平台共享,初步形成了闲置楼宇巧变创客空间、创新创业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局面。截止目前,菁蓉镇已形成众创空间118.95万平方米,聚集大数据、无人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2001个,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

       从原本前景看好的富士康配套项目到“空心小镇”,从“空心小镇”成功转型“双创示范基地”,“箐蓉镇”的起伏,让成都充分认识到再也不能走“产城人”主导的老路,再也不能犯“先招企业再招人”的错误,再也不能重蹈“人去楼空”的覆辙,必须探寻新的发展路径。

               “人城产”的发展历程

  第一步,在东进区域初步探索“人城产”。面对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空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交通潮汐式循环突出,公共服务设施短缺等日趋严重的问题。成都自2017年开始,着手实施“东进”战略,开辟城市发展“第二主战场”。在简州新城规划建设之初,首次率先提出“以人兴产”的理念,即“人城产”理念的雏形。在后期天府新区、高新区等新区的建设中都提前启动基础设施项目,更加注重城市宜居功能,特别是在天府国际生物城的建设中,进一步明确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人城产”融合发展的理念,将产业建设与公共服务配套同步实施,仅公服配套项目总投资就超过70亿元,以优质环境提升新区吸引力,让新区能够留的住人。

        第二步,在产业新城建设中全面践行“人城产”。2018年,成都将“人城产”理念拓展应用到66个产业新城的规划设计之中,按照产业先导、职住平衡、完善配套、塑造城市美学的原则,构建产业新城控制引导框架,加强色彩、天际线、绿化景观、建筑风貌等设计,实现城市与产业时序上同步演进、空间上分区布局、功能上产城一体,打破传统产业园区产城脱节、职住分离的单一生产型园区经济模式,按照“一个产业类别就是一个功能社区”的导向,打造集研发、生产、居住、消费、人文、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国际化城市社区,新城逐渐成为人才就业居住的首选之地。

  以我挂职所在的龙潭新经济产业聚集区为例,2003年起,启动“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2009年起,探索“产城融合”总部经济发展新模式。2017年起,按照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中优”部署,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共享经济三大新经济产业,坚持“人城产”逻辑,着眼补齐“城市配套、职住平衡、公共交通”三大短板,2018年以来,调整约2000亩工业用地为住宅、商业及公服配套用地;着力建设八横九纵市政骨干路网与地铁8号、9号、17号线构成立体交通体系,实现成绵成南等四条高速公路、成都东客站实现无缝对接,交通高效便捷,千兆光纤网络实现全覆盖,教育体系健全、医疗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优美。

         龙潭新经济产业聚集区围绕“人”做文章,通过优质环境吸引优秀人才,目前,园区已汇聚各类人才2.5万名,其中博士、硕士910人,高技术人才715人,省、市、区认定优秀人才24人,人才聚集促进了产业聚集,弥补了传统短板。在数字经济方面,目前已形成以航天通信、赛英科技等为龙头的通信技术产业集群;引进了以锤子科技、奇酷360为主的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在智能经济方面,形成以焊研科技、成焊宝马、卡诺普等为龙头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和高科技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在共享经济方面,落户专业检验检测机构6家,正加快洽谈入驻10家,并与亿信标准认证集团CNAS实验室合作,全力打造西南地区一流的国家级检验检测专业园,目前园区已成为“成渝经济区投资价值榜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前十强”和“一带一路·四川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被中国社科院列为“中国总部经济研究实践基地”。

  第三步,将“人城产”上升为成都城市发展的大逻辑。进入2019年,在发展战略层面,成都在全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全市产业协同发展推进会议、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等重大会议中多次反复强调“人城产”理念;在制度层面,通过《成都市房地产业发展五年规划》《成都市住房租赁市场发展五年规划》等文件明确要求房地产业发展、房屋租赁市场必须遵循“职住平衡”原则,统筹兼顾居住和就业的关系;在城市规划层面,将“人城产”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初步形成了“人才引领发展、区域边界跨越、主题公园建设、产业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优化、产城融合发展”的整体思路。明确将加快推进轨道交通18号线、天府国际机场高速和成资、成龙简、金简仁快速路、东西城市轴线等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天府奥体城、东部新城市民中心、皇冠湖体育中心等重大支撑性项目,统筹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同时,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智能装备、总部商务等高端产业,构建国际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人城产”理念已经上升为成都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

                     成都举办“人城产”论坛

  三、人城产解决的问题

  一是充分释放“人口红利”。统计显示,当前中国人口出现新的拐点,成都、西安、郑州等新一线城市人口抢夺大战愈演愈烈,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人口数量与构成是重要砝码,谁能抢到更多人口,引进更多人才,就能赢得发展主动权。成都通过“人城产”模式,倡导人本思想,开展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设,加快TOD片区开发,有效提升了城市吸引力,目前户籍人口1228万,按照计划4年后将突破2000万,虽然要为新增人口支付更多社会资源,但同时将使成都在国家政策倾斜、招商引资、土地房价等方面收获更多的筹码和红利。

        二是有效缓解“大城市病”。“人城产”逻辑打破了中心城区与新城的发展关系悖论(即中心城区拥有大量的工作机会,但房价过高;新城拥有更低的房价,却没有足够的工作机会;产业之所以在新城起不来,是因为没有人才;人才为什么不去,是因为没有足够多的工作机会),有力解决了新区生活配套不完善,宜居水平不高、生活品质不优,公共服务设施短缺等问题,提升了职住平衡,缓解了长距离通勤造成的交通潮汐式循环突出等问题,增强了新区吸引力,促进了老城与新城之间的分工协作。

        三是促进“以人为本”的高端产业聚集。成都围绕高层次人群多元化需求去针对性地完善功能区内生态、生活与生产等各项功能,以优质的城市生活环境“筑巢引凤”吸引了众多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的汇聚又吸引了企业与生产要素的集聚,产生了良好的连锁反应。以“科学城”建设为例,如果科学家做实验在这里,中试、量产往往也在这里,下游的企业也会在周边聚集,每个科学家周围都有一些朋友圈,有了研发成果很快就能转化,风险投资等金融力量也会跟进,通过高端人才汇聚促进以人为本的高端产业聚集,从而实现了整个城市的发展与繁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