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萨古鲁 | 走向“内在”亦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外在”

 衆妙之門 2021-03-24

走向“内在”亦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外在”

无论什么都不能让你持久满足,人类生命渴望的是无限扩展,这是唯一能够让你彻底满足的东西。你只能感受到你感官触及范围内的东西。。但是,如果你扩大你感知的边界,你就可以坐在这儿,像感受自己那样去感受每一个人。你可以进一步扩展,像感受自己的身体一样去感受这个宇宙。当这个包容感发生在我身上,我理解到了爱和慈悲不是一种概念。带着同理心生活并不是什么深奥的道义,人类生来就是如此,人类的问题是,他们将内在和外在、他们的存在方式和他们处理外在世界的方式混为一谈了。处理外在的方式取决于具体的情况以及与对方的关系。无论关系是近是远,与外在互动的方式都要遵从法则和准则。可是就我们内在本质而言,就只有一个原则:无界限的融合。物质性和社会性的世界都需要边界,而我们内在的世界则不需要任何边界。要想实现无限融合的狂喜,也就是我们本初的状态,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依循一个事实:即所有人类的体验都是从内在产生的——无论是否有外在的刺激,仅此而已。

如果能在你的内在确立这种认知,你与外在的互动就不再会带来负担。转向内在,你就跨出了从被动到主动的第一步——你就从一个受害者转变成了自己命运的主人。现在,无意识地书写着自己的命运,如果你掌控了自己的肉身,你就掌控了15%-20%的人生和命运;如果你掌控了自己的头脑,你就掌控了50%-60%的人生和命运。如果你掌控了自己的生命能量,你将会100%地掌控自己的人生和命运。尽管你现在就在选择生命的方向,可你是在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的选择。不过,所有在无觉知的情况下做的事情,你都可以带着觉知去做。而这两者可是有着天壤之别,这是无知和开悟之间的区别。掌握自己的命运并不意味着一切都会按照你希望的方式发生。外在的世界永远都不会按照你的意愿运行,因为它涉及太多变数。想要外在的世界完全按照你选择的方式运作,会把你带上一条征服、暴政、独裁的道路。存在与评判无关。存在没有任何评判,它对待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除非你做了该做的事,否则你不会得到该得的结果。原则和哲学只属于社会的范畴,是时候该觉醒成为真正的自己——成为一个存在维度的生命,一个完全鲜活的生命,而不再只是沉湎于心理戏剧里了。到那时,你的命运将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百分百地在你手中。内在的行动是指不运用身体、头脑或物质层面的能量而采取行动。在四个物质层面中,你最能觉察的是身体的活动,其次是头脑的活动,再次是情感上的,而你能觉察到的能量上的活动微乎其微。一旦你学会运用非物质层面的生命能量进行活动,突然之间,你的内在和外在就能进入一个新层次的自由。(如果想触及意识的巅峰,纪律是很有必要的。你总不能通宵派对到天明,然后又去攀登珠穆朗玛峰吧!)

萨古鲁 | 走向“内在”亦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外在”

其实,每个人在根本上都追求着愉悦,从内到外的愉悦。外在愉悦会受到数以百万计的因素影响,没人能够彻底掌控这些因素。可对于内在愉悦而言,就只有一个影响因素:你。你可以成为你内在生命唯一的建筑师和铸造者,但是你并不知道如何去做,这就是问题所在。你拥有一个最基本的自由,就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想任何东西。那又是什么阻止了你呢?问题就在于你的头脑不听你的指挥。你与你身体和头脑所积累的东西之间是有个空间的,觉察到这个空间,是走向自由的第一步,也是唯一的一步。生理和心理上积累起来的东西,导致了生活中循环的模式。如果时时刻刻都能觉察到和你的身体头脑之间的这个空间,你就开启了通向无限可能性的维度。世间只有两种苦:身体上的和头脑里的。一旦你能持续性地体验到这种距离,你的痛苦就终结了。只有在你和你身体头脑之间保持这种空间时,你才有可能体验到它,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无边界的融合是一种体验,而不是什么想法、哲学或概念。如果将万物合一作为哲学理论来宣扬,你可能会在晚宴上大受欢迎,或是在研讨会上博得掌声一片,甚至可以得个诺贝尔奖。但除此之外,别无用处。然而,如果它成为你的体验,你就能去到一个全新的维度——那是一个充满爱和极乐,远远超越理性的维度。如果一个人从理性层面把万物看作一体,这其实还可能给他带来伤害。人们常常宣扬各种花哨的概念:和宇宙合一、爱整个世界......直到生活好好给他们上一课。只要一提到钱,你和他人之间的界线骤然就清楚了。这时候,就不用再谈你我一体了。在大多数人的经验中,思想不如情感那么强烈(比如你思考问题时,通常不会像生气时那样处于激动的状态90%的人只能调动起强烈的情感,因为他们没有朝另外一个方向努力过。而有些人的思想非常深,他们没有什么情感,但却是深刻的思想者,最好不要给自己制造两级对立,这样做只会导致内战和精神分裂。思想和情感没什么不同,一个干燥,另外一个多汁,何不两者同时享受。

萨古鲁 | 走向“内在”亦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外在”

一体性不是个概念,而是存在层面的真理。个体性才是一个概念。瑜伽就是“心念的静止”,意思是,如果你头脑的活动停下来而你仍然是警觉的,那你就置身于瑜伽之中了。千万不要强迫自己停止头脑的活动,因为你会发疯的。你的头脑中的三个踏板都是油门,没有刹车和离合器。我想问:你想做一个活着的存在还是一个思考的存在?现在,90%的时间里,你都只是在思考生命,而不是活出生命。逻辑有局限性,如果没有逻辑思维,你不可能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但同时,太多的逻辑无异于自杀。如果你100%逻辑地思考,那根本就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一旦智力与某种东西产生认同,你就会在你所认同的身份范围内运作,你所有的思想和情感都源于你的身份认同。(如果你把自己认同为一个男人,那你所有的思想和情感都会围绕“男人”的身份运作。)无论你因此产生了怎样的想法和情绪,首先,这些认同是某种程度的偏见。其实,你的头脑本身就是某种偏见。为什么呢?因为头脑是依靠有限的数据运行的,同时受着不公正的智力的领导。你的头脑本应成为通向神性的阶梯,却就这样在无尽的平庸中跌撞前行,有时候,甚至成为直入地狱的台阶。你的智力是围绕一种叫“我执”的身份认同来运作的。一旦你与“不是你”的事物产生了认同,头脑就成了一辆停不下来的极速列车。一边开足马力让头脑全速前进,一边又想踩刹车,这是行不通的。但如果你能够从那些“不是你”的事物中脱离出来——如果你能“解除认同”,回到原本的状态——你会发现,头脑会变得一片空白。无论你认为自己是谁,当死亡来临时,一切身份认同都会烟消云散,如果人类学会主动抛下这些认同,生命将会充满喜悦。如果你不用任何身份认同——比如身体、性别、家庭、资历、社会、种族、等级、信仰、社团、国家甚至物种来拖累智力,你自然会迈向终极本性。如果做不到这点,死亡终究会粉碎这一切。这一点你完全不用怀疑。

萨古鲁 | 走向“内在”亦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外在”

在瑜伽的分类体系中,头脑共有16个维度。这16个维度又分为四类。它们分别是:头脑的洞察或辨别层面,也叫智力;头脑的积累存储层面,用来收集信息,也叫记忆;觉知层面,它超越了智力和记忆;第四个层面是我们之前讨论过的,或“我执”,——你的身份认同感就是来自头脑这个层面。活着就是觉知,觉知不是头脑层面的警觉(它只能提高你在世界上生存的能力,这种警觉就如同狗的警惕性,对保护自我大有用处,却无益于扩展自我。觉知无关行为,觉知就是生命力)当你有意识地和你的觉知保持连接时,就会进入物质世界最精微的那一面,即阿卡西。我们之前提到过,整个宇宙就只是水、火、土、风和空这五个元素的相互嬉戏。造物也就是这五个元素的演绎。一旦你和你的觉知连接,就不需要试图去成就什么,甚至都不用许愿或者心怀梦想,因为你身上能够发生的最好的事,都会发生。一旦你与你所携带的基因和业力信息保持距离,生命就会变得轻松、灵活、毫不费力。这是一个超越了智力、身份认同、记忆,超越了评判、业力,以及每一种分别的维度,这就是存在本身的智慧。在这其中,生命总是以它应该发生的样子发生着,带着绝对的轻盈,自由自在。我们的人性本质一直受到压抑和扭曲,所以我们引入“道德”这个替代品,以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秩序和理智。之所以是这样,是由于我们没有做出任何努力,去保持人性的活跃。如果你的人性是活跃的,就根本不需要道德。道德标准往往因人而异,取决于地域、时代、情形以及自身需求等因素。但人性的光辉是不依历史时代或地域而变的。从表面看,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可能各不相同。但如果你知道如何深入一个人的内心,触碰到人性,你就会发现,每个人其实都是相同的。如果你想把一个人的人性点燃,就需要更深的投入。它意味着投入、付出你自己。

本文编选自《内在工程》一书

萨古鲁(Sadhguru)全名:萨古鲁·加吉·瓦殊戴夫

萨古鲁 | 走向“内在”亦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外在”

(Sadhguru·Jaggi·Vasudev),当代瑜伽士、诗人、神秘家、一位高瞻远瞩的人道主义者、环境保护主义者、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萨古鲁深深扎根于世俗与务实中,就如他深深扎根于内在体验与智慧中一样。他于1992年成立Isha基金(Isha Foundation)。一个将正统瑜伽带给世界的非盈利组织,Isha基金会同时也开展了许多大型社会公益项目,如复兴乡村、绿手计划、贫困人民教育、河流拯救运动、环境管理及整体健康等。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因此授予它特殊咨商地位。2017年1月25日,印度政府授予他莲花赐勋章(Padma Vibhushan)以表彰他为社会做出的突出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