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公·成公六年 吴始纪年 晋迁新田 善可从众

 zqbxi 2021-03-24

  【经】六年春王正月,公至自会。二月辛巳,立武宫。取鄟卫孙良夫帅师侵宋。夏六月,邾子(邾定公)来朝。公孙婴齐如晋。壬申,郑伯费卒。秋,仲孙蔑、叔孙侨如帅师侵宋。楚公子婴齐帅师伐郑。冬,季孙行父如晋。晋栾书帅师救郑。(公元前585年,丙子,周简王元年,鲁成公六年,齐倾公十四年,晋景公十五年,秦桓公十九年,楚共王(亦书龚王)六年,宋共公四年,卫定公四年,陈成公十四年,蔡景公(景侯)七年,曹宣公十年,郑悼公二年,燕昭公二年,吴寿梦元年,许灵公七年,邾定公二十九年,杞桓公五十二年,纪平侯六年,莒渠丘公二十三年,滕文公十五年

  【传】六年春,郑伯(郑悼公)如晋拜成(答谢去年垂棘和虫牢两次之盟。杜预注曰:谢前年再盟。),子游(公子偃)相(辅助),授玉于东楹之东。士贞伯(士渥浊)曰:「郑伯其死乎?自弃也已!视流而行速,不安其位,宜不能久。」

      又一繁琐礼节:杜预注曰:《礼》:授玉两楹之间。郑伯行疾,故东过。正义曰:《聘礼》云:“公受玉于中堂与东楹之间。”郑玄云:“中堂,南北之中也。入堂之深,尊宾事也。东楹之间,亦以君行一,臣行二也。”《聘礼》大夫奉命来聘,君臣不敌,故授玉于东楹之间。国君来朝,尊卑礼敌。传言“东楹之东”以讥郑伯行速,明礼当授玉于两楹之间。违例,竟至于死。

  二月(十六),季文子(季孙行父)以鞍之功立武宫,非礼也。(杜预注曰:宣十二年(前597年)潘党劝楚子立武军。楚子答以武有七德,非已所堪。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已。今鲁倚晋之功,又非霸主,而立武宫,故讥之。)听于人以救其难,不可以立武。立武由己,非由人也。(杜预注曰:言请人救难,胜非已功。

  取鄟zhuān,(鲁国附庸国,在今山东临沂市郯城县东北;也有认为此鄟即后来的鄟陵,在今山东济宁市的兖州市一带。)言易也。

  三月,晋伯宗、夏阳说,卫孙良夫、宁相(甯相,甯俞子),郑人,伊、洛之戎,陆浑,蛮氏(“陆浑”,即陆浑之戎,允姓之戎,本居瓜州,在今甘肃敦煌一带。公元前638年,秦、晋迁之于伊川,即今河南洛阳市嵩县及伊川县境。“蛮氏”,即蛮戎,在今河南平顶山市的汝州市西南、洛阳市汝阳县东南。杜预注曰:蛮氏,戎别种也。河南新城县东南有蛮城。)侵宋,以其辞会也。师于鍼,(卫邑,当时卫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市濮阳县西南)郊外,城濮之战后卫成公被起诉,鍼庄子作为被告代理被刖,此鍼邑。)卫人不保。说欲袭卫,曰:「虽不可入,多俘而归,有罪不及死。」伯宗曰:「不可。卫唯信晋,故师在其郊而不设备。若袭之,是弃信也。虽多卫俘,而晋无信,何以求诸侯?」乃止,师还,卫人登陴(城墙)。(又是信义,《左传》一言以蔽之,礼传

  晋人谋去故绛。(唐→晋→翼→绛→故绛。杜预注曰:晋复命新田为绛,故谓此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郇”,位于今山西运城市临猗县南部,这个地方盛产食盐;瑕”,在今山西运城市芮城县南。杜预注曰:郇、瑕,古国名。河东解县西北有郇城。)()氏之地,沃饶而近盬gǔ(即盐池,盬也指未经炼制的颗粒盐。杜预注曰:盬,盐也。猗氏县盐池是。),国利君乐,不可失也。」韩献子将新中军,且为仆大夫。公揖而入。献子从。公立于寝庭,谓献子曰:「何如?」对曰:「不可。郇瑕氏土薄水浅,其恶易觏。易觏则民愁,民愁则垫隘,于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不如新田,(即今山西临汾市的侯马市,与故绛相距50里。汾水(汾河)流经新田西北;浍水(浍河)流经新田,注入汾水。)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也。夫山、泽、林、盬,国之宝也。国饶,则民骄佚。近宝,公室乃贫,不可谓乐。」公说,从之。夏四月丁丑,晋迁于新田。

  六月,郑悼公卒。(郑悼公,姬姓,名垊,或作沸、弗、费。郑襄公子。公元前586年-公元前585年在位二年。

  子叔声伯(叔肸子)如晋。命伐宋。

  秋,孟献子(仲孙蔑)、叔孙宣伯(叔孙侨如)侵宋,晋命也。

  楚子重(令尹子重,公子婴齐)伐郑,郑从晋故也。

  冬,季文子如晋,贺迁也。

  晋栾书救郑,与楚师遇于绕角。(位于今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东南,可能是郑地,更可能属蔡地。)楚师还,晋师遂侵蔡。楚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之师救蔡,御诸桑隧。(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东)赵同、赵括欲战,请于武子(栾书,中军将),武子将许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荀首,中军佐;范文子、士燮,上军佐;韩献子、韩厥,新中军将)谏曰:「不可。吾来救郑,楚师去我,吾遂至于此,是迁戮也。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成师以出,而败楚之二县,何荣之有焉?若不能败,为辱已甚,不如还也。」乃遂还。

  于是,军帅之欲战者众,或谓栾武子曰:「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子盍从众?子为大政,将酌于民者也。子之佐十一人,其不欲战者,三人而已。欲战者可谓众矣。《商书》(《尚书·周书·洪范》)曰:『三人占,从二人。』众故也。」武子曰:「善钧,从众。夫善,众之主也。三卿为主,可谓众矣。从之,不亦可乎?」(真会说理,善者为众,恶者不能

译文

  六年春季,郑悼公到晋国去拜谢讲和,子游辅助行礼,在东楹的东边举行授玉的仪式。士贞伯说:“郑悼公恐怕要死了!自己不尊重自己。目光流动东张西望而走路又快,很不安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大概不能活多久了。”

  二月,鲁大夫季文子由于鞌地战役的武功建立了武宫,这是不合于礼的。听从别人的话来解救鲁国的灾难,不能标榜武功。建立武功应该在于自己,而不是由于别人的功劳。

  占领鄟地,《春秋》记载说事情完成得很容易。

  三月,晋国伯宗、夏阳说、卫国孙良夫、宁相、郑人、伊洛戎人、陆浑、蛮氏入侵宋国,这是由于宋国拒绝参加盟会。军队驻扎在鍼地。卫国人不加防守。夏阳说要袭击卫国,说:“虽然不能进入,多抓一些俘虏回去,有罪也不至于死。”伯宗说:“不行。卫国因为相信晋国,所以军队驻扎在他们郊外而不加防守,如果袭击他们,这是丢弃信用。虽然多抓了卫国俘虏,而晋国没有信义,用什么去获得诸侯的拥戴?”于是就停止了行动。军队回国,卫国人却登上了城墙。

  晋国人计划离开故都绛城,大夫们都说:“一定要住在郇瑕氏的地方,那里肥沃富饶而靠近盐池,国家有利,国君欢乐,不可以失掉它。”韩献子正率领新中军,同时掌管宫中的事。晋景公朝罢向群臣作揖而后退入路门,韩献子跟着。晋景公站在正寝外边的庭院里,对韩献子说:“怎么样?”韩献子回答说:“不行。郇瑕氏土薄水浅,污秽肮脏的东西容易积聚。污秽的东西容易积聚,百姓就发愁,百姓发愁,身体就瘦弱,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风湿脚肿的疾病,不如新田,土厚水深,住在那里不生疾病,有汾水、浍水以冲走污秽,而且百姓习惯服从,这是子孙十代的利益。深山、大泽、森林、盐池,是国家的宝藏,国家富饶,百姓就骄傲放荡。靠近宝藏,大家争利,国家财富就少。不能说是欢乐。”晋景公很高兴,听从了他的话。夏季,四月十三日,晋国迁都到新田。

  六月,郑悼公去世。

  子叔声伯去到晋国,晋国命令鲁国进攻宋国。

  秋季,孟献子、叔孙宣伯率兵入侵宋国,奉了晋国的命令。楚国的子重进攻郑国,这是由于郑国跟随晋国的缘故。

  冬季,季文子去到晋国,为了祝贺晋国迁都。

  晋国栾书救援郑国,和楚军在绕角相遇。楚军回国,晋军就侵袭蔡国。楚国公子申、公子成带领申地、息地的军队去救援蔡国,在桑隧抵抗晋军。赵同、赵括想要出战,向栾武子请求,栾武子打算答应。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劝谏说:“不行。我们来救援郑国,楚军离开我们,我们就到了这里,这是把杀戮转移到别人头上。杀戮而不停止,又激怒楚军,战争一定不能得胜。即便战胜,也不是好事。整顿军队出国,仅仅打败楚国两个县的军队,有什么光荣呢?如果不打败他们,受到的耻辱就太过分了。不如回去。”于是晋军就回去了。

  当时军官中要作战的很多,有人对栾武子说:“圣人的愿望和大众相同,所以能成功。您何不听从大家的意见?您是执政大臣,应当斟酌百姓的意见。您的辅佐者十一个人,不想作战的仅仅三个人。想要作战的人可以说是大多数。《商书》说:'三个人占卜,听从两个人的。’因为是多数的缘故。”栾武子说:“同样是好事,才服从多数,好事是大众的主张。现在有三位大臣主张,可以说是大众了。依从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

《春秋》:“王正月,公至自会。”

(春天,周历正月,鲁成公从会盟地(虫牢)回国,告祭祖庙。)

《春秋》:“二月辛巳(十六),立武宫。”

杜预注曰:鲁人自鞍之功,至今无患,故筑武军,又作先君武公宫,以告成事,欲以示后世。

《公羊传·成公》:“武宫者何?武公之宫也。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立武宫非礼也。”

(武宫是什么建筑物?是武公的庙。“立”是什么意思?“立”的意思就是不应该建立。建立武宫是不合于礼的。)

《谷梁传·成公》:“立者,不宜立也。”

(立武宫,是不应该立的。)

《春秋》:“取鄟。”

《公羊传·成公》:“鄟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于邾娄?讳亟也。”

(“鄟”是什么地方?是邾娄国的一座城邑。那么为什么不说是邾娄国的呢?这是避讳夺取鄟邑太急了。)

《谷梁传·成公》:“鄟,国也。”

(鄟是个国家。)

《春秋》:“卫孙良夫帅师侵宋。”

这大概是孙良夫在史书中的最后表演了。

孙良夫,姬姓,孙氏,名良夫,卫武公儿子惠孙的后裔,辅佐卫成公、卫穆公、卫定公。谥号曰“桓”故史称孙桓子。

公元前602年,春,卫侯(卫成公)使孙良夫来盟。始通,且谋会晋也。

公元前589年,夏四月丙戌(二十九),卫孙良夫帅师及齐师战于新筑,卫师败绩。六月癸酉(十七),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帅师会晋郤克、卫孙良夫、曹公子首及齐侯战于鞍(鞌),齐师败绩。十一月,公(鲁宣公)及楚公子婴齐、蔡侯(蔡景公)、许男(许灵公)、秦右大夫说、宋华元、陈公孙宁、卫孙良夫、郑公子去疾及齐国之大夫盟于蜀。卿不书,匮盟也。于是乎畏晋而窃与楚盟,故曰匮盟。

公元前588年,晋郤克、卫孙良夫伐啬咎如,讨赤狄之余焉。啬咎如溃,上失民也。卫侯(卫定公)使孙良夫来聘(鲁),且寻盟。丁未(二十九),盟卫,礼也。

公元前585年,三月,晋伯宗、夏阳说,卫孙良夫、宁相,郑人,伊、洛之戎,陆浑,蛮氏侵宋,以其辞会也。师于鍼,卫人不保。说欲袭卫,曰:“虽不可入,多俘而归,有罪不及死。”伯宗曰:“不可。卫唯信晋,故师在其郊而不设备。若袭之,是弃信也。虽多卫俘,而晋无信,何以求诸侯?”乃止,师还,卫人登陴。

关于“富民”,《左传》正义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议论:《鲁语》:“敬姜云:'昔者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居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敬姜此语自是激发之辞,未必圣王尽然,要亦有此理也。《大史公书》称武王克殷,患殷民富侈。大史公曰:“奢昏厚葬以破其产。”为其富而骄佚,故设法以贫之也。《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让生於有馀,争生於不足。《论语》称孔子適卫,欲先富而后教,为其贫而无耻,欲营生以富之也。此皆观民设教,故其理不同。若迁都近盬,则民皆商贩,则富者弥富,骄侈而难治;贫者益贫,饥寒而犯法。且贫者资富而致贫,富者削贫而为富,恶民之富,乃是愍民之贫,欲使贫富均而劳逸等也。

《春秋》:“夏六月,邾子来朝。”

《春秋》:“公孙婴齐如晋。”

《春秋》:“(六月)壬申(九日),郑悼公卒。”

公元前587年,三月壬申(二月壬申二十五),郑伯坚(襄公姬坚)卒。冬十一月,郑公孙申帅师疆许田,许人败诸展陂。郑伯伐许,鉏任、泠敦之田。晋栾书将中军,荀首佐之,士燮佐上军,以救许伐郑,取汜、祭。楚子反救郑,郑伯(郑襄公)与许男(许灵公)讼焉。皇戌摄郑伯之辞,子反不能决也,曰:“君若辱在寡君,寡君与其二三臣共听两君之所欲,成其可知也。不然,侧不足以知二国之成。”

公元前586年,十有二月己丑(二十三),鲁成公会晋景公、齐顷公、宋共公、卫定公、郑悼公、曹宣公、邾定公、杞桓公同盟于虫牢。郑服也。诸侯谋复会,宋公(宋共公)使向为人辞以子灵之难。

公元前585年,壬申(九日),郑伯费(郑悼公)卒。

《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十八年(公元前587年),襄公卒,悼公垊立。

悼公元年(公元前586年),鄦公恶郑于楚,悼公使弟睔于楚自讼。讼不直,楚囚睔。于是郑悼公来与晋平,遂亲。睔私于楚子反,子反言归睔于郑。

二年(公元前585年),楚伐郑,晋兵来救。是岁,悼公卒,立其弟睔,是为成公。”

《春秋》:“秋,仲孙蔑、叔孙侨如帅师侵宋。”

《春秋》:“楚公子婴齐帅师伐郑。”

《春秋》:“冬,季孙行父如晋。”

《春秋》:“晋栾书帅师救郑。”

此时晋卿十二人有小变动,原下军将栾书已接替郤克任中军将,下军将由郤锜担任,其余不变。郤锜是郤克之子,字驹伯。)

此年是吴国吴寿梦元年,吴国始有确切纪年。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犇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犇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柯相卒,子彊鸠夷立。彊鸠夷卒,子余桥疑吾立。余桥疑吾卒,子柯卢立。柯卢卒,子周繇立。周繇卒,子屈羽立。屈羽卒,子夷吾立。夷吾卒,子禽处立。禽处卒,子转立。转卒,子颇高立。颇高卒,子句卑立。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公,以开晋伐虢也。句卑卒,子去齐立。去齐卒,子寿梦立。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

     “吴太伯”,又作“吴泰伯”,武王所封吴国周章之先祖,姬姓。古时兄弟以伯、仲、叔、季相次,吴太伯为周太王之长子,故称“太伯”。相传太伯冢(墓)在吴县北之梅里聚。

     “仲雍”,雍为周太王之次子,故称“仲雍”。相传仲雍冢在吴郡常孰(今江苏常熟)西之海虞山上。

     “王季历”,历为周太王之末子,故称“季历”。又因其孙武王发灭殷称王,故追称“王季历”。

     “犇”,同“奔”。“荆蛮”,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对南方人民的称呼。“荆”,楚之别称。“蛮”,一说指闽越。太伯所奔之处在荆蛮之间,故称“荆蛮”。

       “文身断发”,古代吴越地区的风俗,截短头发,身绘花纹,以避水中蛟龙之害。“文”,通“纹”。

     “句吴”,又作“勾吴”。一九六四年九月在山西原平峙峪出土的吴王光剑,自铭“攻■(敔)”(见《文物》一九七二年第二期图版二)。著录于《两周金文辞大系》的吴王夫差鉴,自铭“攻吴”;者减钟,自铭“工■”。古“句”、“勾”、“攻”、“工”音通,“吴”、“敔”、“■”音通,故常相互借用。“句”,音g#u,发声词头,无义。太伯奔居之处为梅里,即今江苏无锡东南三十里之梅李乡,旧称泰伯城。

      “  夏虚”,夏旧居之地。夏曾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虞仲所封在今山西平陆,正在夏的王畿之内、成周之北。“虚”,又作“墟”,旧居之地。

      “虞仲”,武王所封仲雍之后、虞国之始封君,姬姓。因是周章之弟,故称“仲”,因封于虞(今山西平陆境),故称“虞仲”。

     “寿梦”,《春秋》襄公十二年称其为“吴子乘”,本篇《索隐》引《世本》又称其为“孰姑”,又谓世称其为“祝梦乘诸”。或谓“乘”名,“寿梦”字。或谓“寿梦”急读即为“乘”。

       吴太伯、太伯的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儿子,王季历的哥哥。季历贤达,且有一个有圣人之相的儿子姬昌,太王意欲立季历,并传位给姬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便逃奔到南方部族荆蛮人居住的地方,遵随当地习俗,在身上刺画花纹,剪短头发,表示不可再当国君,以此来让避季历。季历果然登位,这就是王季,而姬昌就是文王。太伯逃奔到荆蛮,自称句吴。荆蛮人钦佩他的品德高尚,追随并且归附他的有上千家,被拥立为吴太伯。

       太伯去世,没有儿子,弟弟仲雍继位。仲雍去世,儿子季简继位。季简去世,儿子叔达继位。叔达去世,儿子周章继位。此时周武王灭亡了殷王朝,寻求太伯、仲雍的后代,找到了周章。周章已经做了吴地君主,便把吴地封给了他。并封周章的弟弟虞仲在成周之北的旧时夏都之地,这就是虞仲,列为诸侯之一。

       周章去世,儿子熊遂继位。熊遂去世,儿子柯相继位。柯相去世,儿子彊鸠夷继位。彊鸠夷去世,儿子余桥疑吾继位。余桥疑吾去世,儿子柯卢继位。柯卢去世,儿子周繇继位。周繇去世,儿子屈羽继位。屈羽去世,儿子夷吾继位。夷吾去世,儿子禽处继位。禽处去世,儿子转(《古史考》作“柯转”)继位。转去世,儿子颇高(《古史考》作“颇梦”)继位。颇高去世,儿子句卑(《古史考》作“毕轸”)继位。此时晋献公灭亡了成周北面的虞公(公元前658年),以打开征伐虢国的路途(公元前655年)。句卑去世,儿子去齐继位。去齐去世,儿子寿梦继位。寿梦继位后吴国开始强盛起来,自称为王。

       自从太伯建立吴国以来,经过五代吴君便到武王战败殷王朝,封太伯吴国之后代于两处:其中之一的虞国,在中原地区,其中之一的吴国,在南方夷蛮地区。经过十二代,晋国灭亡了中原的虞国,中原的虞国被灭亡之后,又经过两代,在夷蛮地区的吴国兴盛起来。从太伯传至寿梦大致为十九代君主。

     《吴王寿梦传第二》:寿梦元年(前589年),朝周,适楚,观诸侯礼乐。鲁成公会于钟离,深问周公礼乐,成公悉为陈前王之礼乐,因为咏歌三代之风。寿梦曰:“孤在夷蛮,徒以椎髻为俗,岂有斯之服哉! ”因叹而去,曰:“于乎哉,礼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