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蕙如:蔡元培初恋,因父母阻挠不能在一起,苦恋数年,抑郁而终

 以史为伴 2021-03-25

众所周知,蔡元培作为中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一生共有三段婚姻,先后娶了三个老婆。但是鲜为人知的是,蔡元培其实在第一段婚姻之前还有过一段初恋。他的初恋女友还是自己老师的妹妹。如果不是其父母嫌贫爱富,她应该会是蔡元培的第一任妻子。也是因为她,蔡元培才真正对女权、男女平等思想进行反思和极力提倡。可以说,她影响了蔡元培一生对于婚姻的看法和选择。

蔡元培于1868年的清朝同治年间出生于浙江诸暨。蔡元培可以说是妥妥的才子。他四岁进私塾读书,十七岁中秀才,二十二岁高中举人,二十三岁会试成为贡士。当时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及时举行殿试。直到1892年,蔡元培二十五岁时才进行殿试,蔡元培获得二甲第三十四名。明清时的科举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即状元、榜眼与探花。所以蔡元培这个名次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当年的曾国藩也只是三甲四十二名。但就是这样有才华之人,还遭到初恋女友父母嫌弃。

蔡元培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商人家庭。家庭条件虽然不是很好,也不算很糟。他的父亲名叫蔡宝煜,是一名钱庄经理。后来因为钱庄盈利,他多给钱庄的店员跟伙计发了些钱,因此惹得东家不满,要求他赔偿。也因此蔡宝煜抑郁成疾,在蔡元培十一岁的时候不幸去世了。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父亲去世,对于蔡元培一家来说,无疑于是晴天霹雳。除了早殇的四弟之外,蔡元培还有六位兄弟姐妹。蔡元培的母亲含辛茹苦将他们拉扯长大。

蔡元培在中秀才之后一方面自行研读学问,一方面开始设馆教书,担任私塾先生,贴补家用。

十九岁的时候,蔡元培在六叔的陪同下到杭州参加乡试,结果这一次没有考中。就在这一年他的母亲由于连年辛劳,心力交瘁下去世了。蔡元培在痛苦伤心之余,停止了私塾教书的工作,经人介绍到了同乡的藏书家徐树兰家为其儿子伴读,并参与一些校书工作。

就是在他校 书之时,他认识了上虞的一位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大儒王佐。自古有达者为师的道理,蔡元培曾跟随他一同沿习经文。王佐与蔡元培虽然没有名义上的师徒名分,但是却有师徒之实。

也就通过王佐,蔡元培认识了他后来的初恋女友王蕙如。王蕙如是王佐的妹妹。因为王佐的缘故,蔡元培时常出入王佐家。王蕙如也因为王佐的缘故,时常看到蔡元培所作的文章。

王蕙如是一位才女,不仅读书识字,还能文善绘。她有一次在读了蔡元培的文章后,觉得文章着实精彩,深深为蔡元培的才学所吸引。后来她经常找借口到王佐书房,翻看蔡元培的文章。

有一次,王蕙如终于鼓足了勇气,带着自己精心绣制的幽谷兰声图找到了蔡元培向其求诗。蔡元培一口答应,当场就为其作了两首律诗。王蕙如非常兴奋,回去之后便写信致谢,并为他的诗作了和 诗,表达谢意。蔡元培觉得王慧如文笔优美,不停赞赏她的诗写得好。

从此之后,两人便诗歌相和,往来不绝。两人就像古代的才子佳人故事中的男女主角一样,用诗文来表达相互之间的爱慕之情。此时的两人可谓情投意合。再加上王佐对蔡元培的欣赏,这段感情看似顺理成章。但是天下之事总是事与愿违者居多。蔡元培与王蕙如想要在一起必须要征求其父母的同意。当时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

王蕙如不仅有才学,而且思想也相对开明,在感情问题上非常主动。她不时在父母面前夸赞蔡元培,并明里暗里地告诉父母,希望他们找媒人向蔡元培家求亲。而对于蔡元培来说,他其实也想主动提亲,但是考虑到自己父母双亡,家庭条件不好,事业又无成,不好意思提及此事。再加上母亲刚去世没多久,还在三年守丧期内,按照规定,他是不能婚娶的。

蔡元培的情况对于王家来说并不是什么秘密。尽管女儿百般情愿,儿子王佐也很欣赏蔡元培,但王蕙如的父母还是拒绝了她的请求。他们给出的理由有两个,一是蔡元培家境贫寒;一是蔡元培长相不好,身体又瘦弱,并不是长寿之相。

其实最主要的就是门不当户不对。王家应该是儒学世家,而蔡元培就是其父亲在世,也只是个小商人家庭。再加上蔡元培最近的一次乡试又没有高中,让他们对蔡元培的才能表示质疑。没有家庭财力、势力支持,自己又才学不够,以后的前途自然可想而知了。而蔡元培长相又不是特别出众,不够仪表堂堂,王家父母不同意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王蕙如的父母并没有完全拒绝,而是一直在模棱两可之间,既不同意,也不表示不同意。这种态度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只是他们不想伤了女儿的心。

在当时蔡元培的那种情况下,王蕙如的父母应该不仅是考虑到自己家族的利益和脸面问题,还考虑到女儿未来的婚姻幸福问题。这才是父母之命的真正内涵。

父母为子女的婚姻进行把关。在天下父母眼中,只有对方有钱、有地位,才能保证自己的女儿幸福。这种看法有它的道理,但是也有它的不足。在这种习俗制度下,从来都是认为感情是需要双方婚后再进行培养的,日久必然会产生感情。

可是这种看法却害苦了王蕙如。佛家有种苦叫爱而不得。既然已经在心里种下了感情的种子,自然不可能轻易抹除。尤其是对于一位才女来说,更容易多愁善感,更容易向往美好的爱情。

其实在当时蔡元培的长兄已经瞒着他,在家里为他预订下了一门婚事。蔡元培在家中兄弟中排名第二。父母去世,长兄自然为父。等蔡元培怀着与王蕙如分离的抑郁之情回到老家时,他的哥哥已经开始为他准备结婚之事。

蔡元培一方面是因为王蕙如之事,一方面是因为处于母亲的丧期之内,对哥哥的做法表示极力地反对。不过反对自然无效,他还是不得不结婚。他的第一任妻子王昭就这样嫁进了其家中。

蔡元培因为之前与王昭并没有交集,对她完全陌生,双方在性格上又有很大的差异,不好磨合,结婚之后感情一直不和。再加上蔡元培对王蕙如一直有些念念不忘,这份婚姻维持得非常辛苦。

蔡元培在结婚后不久即中了举人,后来他又被皇帝钦点为二甲进士,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蔡元培可谓一扫落第之耻,在科举道路上高歌猛进。妻子王昭可能真是蔡元培的福星。

蔡元培高中进士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王家人耳中。王蕙如非常高兴,她终于找到了借口劝说父母向蔡元培提亲。不过蔡元培此时早已结婚。蔡元培本人也不接受纳妾。而且王家也不会让自己家的千金成为别人的妾室。王蕙如的父母自然碰了一鼻子灰。蔡元培内心里其实对王蕙如还是有感情的,可是他一方面有自己的原则,一方面也不想委屈了王蕙如。当然这里面估计还有对王家父母看不起自己的一些不满。

蔡元培本想着这样一来,王蕙如还是会找到一个好人家出嫁的。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王蕙如对他的爱那么深刻,在与之分离的两三年间,她一直对其思念不已,精神、身体都已经有些萎靡。骤遇希望,突然又遭失望,这种打击之下,王蕙如陷入了绝望。在这种情绪下,她竟因此抑郁成疾,卧病不起。一年之后,王蕙如不幸病逝。

后来蔡元培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心神俱震。他觉得如果不是她的父母考虑这些门当户对,如果不是婚姻必须要经由父母之命,王蕙如绝对不会芳华早逝。他恨透了这种习俗,他的女权思想自此开始产生,并越来越强烈。

蔡元培经过反思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的经历,在1990年写出了《夫妻公约》,奠定了其后来女权思想的基础。后来他又创作了《中国伦理学史》,正式提出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主张。他指出,改变当时中国的现状要从改变妇女地位开始。这在当时绝对是振聋发聩。

蔡元培不光自己作出这样的主张,而且身体力行。他用了这样的想法努力改善与妻子王昭的关系,调整自己大男子主义的旧观念,后来两人一直比较和睦。在王昭去世后,蔡元培在随后的两次续弦中,都提出了明确的结婚条件。比如他在娶第二任妻子时便提出五项条件:女子须天足,不能裹脚;女子须识字;男方不娶妾;男死后女可再嫁;男女双方意见不合可以离婚。时还是清朝末年,这些条件无异于平地惊雷。

当时曾有人质问蔡元培:夫妻之间学问必有先后,自然就有师与弟子之分,怎么可能平等呢?而蔡元培的回答却意义深远:“就学行而言,固然有先后之分,就人格言,总是平等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