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lanbo764 2021-03-25

三星堆遗址再次闪现迷人的光环,醒惊天下。

3月20日,国家文物局在成都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披露了科学发掘最新进展。此次新发现6座“祭祀坑”,平面均为长方形,规模在3.5—19平方米之间。现已出土黄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的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件。

三星堆文化再次掀起讨论狂潮。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5000年前的人们真的能做到吗?

人们使用黄金制造出薄弱蝉翼的面具并保存千年的技术,在那时候已经出现了?

工作者发现,在面具上打得有耳洞,并且不止一个,多的能达到三个。

难道那时候的人们已经知道爱美,在追逐着时尚潮流?

还有百根象牙。

对于远古人类来说大象绝对算得上是庞然大物,工具落后的人类是如何猎杀巨象的呢,而且数量如此之多,这会是偶然吗?

5000年前已经有车了吗?

在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个类似方向盘的文物,专家实在想不出作何用处,如果是盾牌,那岂不是没有丝毫保护作用?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最令人不解的是发掘的各种匪夷所思的面具,其中最奇特的是铜纵目面具。面具宽1.38米,高0.645米,眼睛呈柱状向外凸,一双雕有纹饰的耳朵由上端向两侧充分展开;还有的耳眼没有那么夸张,但鼻翼呈牛鼻状向上内卷。远古人类长这个样儿吗?这么大的面具如何戴?

在出土的文物上还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符号,和世界上任何文明都没有联系,专家至今仍未成功解读。

存在了将近两千年的三星堆文化突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仿佛从未出现。如果不是今天的考古发掘,我们绝对不会想到5000年前会存在如此灿烂的文化。

更为神奇的是,在遥远的美洲大陆也出现了一种文明:玛雅文明,他们发明的日历(玛雅历)和现在使用的相比精确程度不超过1分钟的误差。而这两种相隔甚远的文明,却有着相似之处。玛雅文明虽然用的不是青铜,但由泥土所塑的雕像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面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难道是巧合吗?

有人感叹:三星堆文化,是越挖越不懂了!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三星堆神庙复原图 金磊磊 / 绘

所以就有人推测三星堆文化是外来文明。

遗址正是外星人生活的痕迹,而各种匪夷所思的发现就是证明。

如果真是如此,那一切疑惑或许都迎刃而解了。

外星人根据自己的样貌铸造出各种人像,生产出各种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后来离开地球,去往别的星球。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三星堆遗址的神秘面纱。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三星堆遗址沉睡的千年,没有谁来踏响细碎的石子和摇动的野花。芳草从黎明开始摇起一直摇到晚上,田间的牛羊永远都是一种姿势。而后是田间的稻浪,一波一波地推涌着时间。偶尔,这里那里会飘出一缕炊烟,斜斜地诉说着人类极慢的繁衍过程。

三星堆的发现如同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陕西西安兵马俑遗址一样,虽说偶然,但偶然中存在着必然。因为这里确确实实存在一个耐人追寻的千古之国,存在着一种繁荣发达、有着地方鲜明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古蜀文化。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三星堆,并不是哪三星的坠落之地,也不是一堆土的名字。

考古学文化命名的普遍原则是“小地名原则”,即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一般是村名)作为名称,像,“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

三星堆的所在地原叫“三星村”,得名于那里有三个略显突兀的小土堆,排列宛若三颗星辰,而在遗址的北面,是形状如一弯新月的月亮湾台地,这个景观的组合在过去叫做“三星伴月”。

后来由于建设工厂,就把三个土堆的土作为基建和烧砖了,再加上当时人们文物保护观念淡薄,等到文物部门发现时,三个土堆已经被破环得只剩半个了。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时光飞逝,城墙坍塌,风雨日晒,以土堆为基础建筑而成的古代城墙只剩下三个方位有序的土堆。古时迷信的村民便取了三星堆这个名字。“堆”四川话就是人工垒建的意思。大量文物出土,按照小地名原则,发掘的遗址就取名为“三星堆遗址”,也叫“三星堆文化”。

1929年春,世代居住在俗称“月亮湾”的农民燕道诚祖孙三人,在离家不远的沟边掏理水坑,无意间挖到了一坑玉石器,三人惊喜万分。他们知晓是宝,又不动声色将其原封原样埋于土中,待到夜深人静之时,一家老幼五口全部出动,悄悄地将玉石器搬回家中,仔细清点,总数达三百件之多。他们当即将这些玉石器埋藏于屋内屋外几处地方,后来这批玉石器多遭散失,有的被地方官僚霸占,有的被古董商贩倒卖,有的流散于国外……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葛维汉

一时间,广汉出土玉石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引起了东西方学者的重视与关注。

1931年春天,正在广汉做传教士的英国牧师董宜笃,从燕道诚手中拿到几件玉石器,随即便送给了华西大学博物馆的戴谦和教授。后来这些玉石器又被时任西华大学博物馆馆长的美国人葛维汉看到,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经过整整三年的思索,葛维汉和副馆长林名均教授组建了一支考古队奔向月亮湾一带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收藏了部分文物及标准。可惜,他们最终以仅六百米的距离和“三星堆”擦肩而过。

再提三星堆,已经是几十年后的事了。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1986年,四川省考古所对三星堆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某天下午,一位农工突然跑过来,说他们又挖出几件玉器。消息一出,考古队沸腾了。至此通往又一个宝藏的大门打开了。

这天深夜,考古队副队长陈显丹和几个助手在现场值班。一处细节引起了陈队长的警觉——他的手碰到了一件东西。于是连夜加班,终于在微弱的灯光下挑出了一角发光的东西。那东西上面有花纹,起初考古队员还以为是条金鱼;可谁知,越挑越长,慢慢地,弯弯曲曲的线条便显露出来,足足有一米多长!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重大发现!”,“重大发现”,“跟真人那么大的铜人头啊;还有一根金拐杖,金灿灿的……”考古队员不禁惊叫了起来。

这便是三星堆遗址的一号坑,考古队员望着出土的器物,个个瞠目结舌,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一个月后,又一件令人大吃一惊的事情发生了。

在距离一号坑三十米远的地方,又一个埋藏着宝藏的地方浮现出来,那便是三星堆遗址的二号坑。

目前来看,学者们大多认同1、2号坑为祭祀坑属性,不过就祭祀谁、怎么祭祀的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被焚烧的象牙、青铜神树、青铜人面具……

是祭祀天地山川,还是祭祀祖先神明?

是为了迎神驱鬼,还是为了祈福迎敌?

是普通的祭祀盛典,还是悲情的告别?

是生前极权地位的象征,还是文明昙花一现的陨落?

总之关于三星堆遗址,说法多种多样,话题经久不衰,发掘不断丰富,问题却日渐复杂、莫衷一是。

大家暂且收起好奇之心,先一览三星堆遗址的概况。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三星堆遗址坐落在四川省广汉市一个叫南兴的小镇,是中国新时期时代至商周时期古蜀文化的遗存,距今已有3000—5000年历史,被发现的面积约12平方千米。遗址的中心部分是人们居住的古城,呈北部较窄、南部略宽的正体型,东西长1800—2100米。南北宽约2000米,总面积约3.6万平方米,与郑州商城大体相当,属于同时代较大的古城。

遗址的中心部分古城修建于商代早期,由主城墙、侧城墙和外城墙3部分组成,虽然工艺简单但是基本的功能已经具备。主城墙为平行夯筑、内侧墙和外侧墙均为斜行夯筑。说起来可能不信,在距今4800年前,古城中已经有了“高速公路”,即用砖砌成的古城条埂,一共有3条,分布在城垣之上,这也目前发现的成都平原上最早的砖修条埂。

三星堆遗址不仅交通发达,而且具有军事保卫功能。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古城的鸭子河是遗址的北界。其实不然。在2015年,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在紧邻鸭子河的青关山土台又发现了古城的遗迹。这样东西南城墙外的壕沟和北面的鸭子河共同护卫着古城。

其实关于三星堆的考古发掘一直都在进行,只是不为大众所熟知。

近日,三星堆新发现6座“祭祀坑”走进央视直播,三星堆文明再次醒惊天下。象牙、金面、纵目神人、青铜神树,还有各种怪异符号,带给我们的不只是视觉冲击。而且就在23日,遗址考古发掘提取一批精美金器,这是首次发现的精美鸟型金饰片正式亮相。

时隔34年,“三星堆”再次成为一个似乎遥不可及的神话,突然冲上热搜榜单,成为津津乐道的谈资。借此机会让我们回顾一下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过程。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1936年,葛维汉在《汉洲发掘的最初报告》中把它命名为“广汉文化”,1954年华西大学出版了正德坤先生的《四川考古论文集》,其中收录了多副在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的照片;1958年,四川省博物馆在月亮湾收集了部分玉石器;1964年、1974年,当地农民在离1929年出土玉石器不远的地方发现两坑“玉石”和“磨石”;1980年4月,四川省文管会考古队与广汉文化部门集中力量对三星堆进行详细考察,确定在此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工作。

三星堆首次发掘于1980年5月开始,至次年5月结束,先后发掘探方49个,发掘面积多达1200平方米,出土各种陶片石器10万余件,清理出房地基18座,灰坑3个,墓葬4处。

此后又在1982年、1983年、1984年连续进行4次发掘,基本认识了三星堆遗址的文化面貌、年代序列和古城性质。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在考古发掘中取得重大成就的,当属1986年7月、9月,先后发掘了两个祭祀坑,即1号、2号坑。这两个坑出土了上千件珍贵文物,每个拿出来都是国宝级存在,堪称历史之瑰宝、民族之精华。其中就包括有世界古铜像之冠的大型青铜立人像;有我国最大、最早、造型奇特、极富夸张的青铜人面像;有属全国首次发现,象征当时蜀国最高首领身份和权力的“纯金权杖”还有世界上年代最古、树株最高、形象神奇多彩的青铜“神树”等等。

大约34年后的今天,三星堆再次大放异彩,又发掘了6个坑,出土了百根象牙,还有体薄如纸的黄金面具(残片),据专家估计完整的面具重量将超过500克。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为何三星堆的两次发掘间隔34年?相信这是大家共有的疑问。

在这34年间,考古工作者并非没有工作,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四川省考古院一直对三星堆遗址展开工作,比如发现大型城址、高等级建筑等。

只是在1986年三星堆1、2号坑发掘以后,工作者并未继续发掘,而是选择建了一个做展示和保护的平台,所以另外几个坑就被压在了下面。

为何如此,大家想想秦兵马俑的事情便能知晓。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简称秦兵马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个奇迹”,是中国灿烂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更是中华儿女的骄傲。

这珍宝本可更闪耀。

可能许多人还不知道,兵马俑其实是有颜色的,是彩绘陶俑。

但是由于当时技术落后,没有采取适当保护措施,陶俑刚出土的瞬间,颜色就褪去了,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仅留下为数不多的照片,让人唏嘘。

所以以后的考古发掘就秉着宁愿让它长眠于地下,也不愿发掘出来受到损坏的宗旨,而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正是这样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考古发掘也获益良多。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让我们把思绪拉回现在,对于前几日新发掘的6个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对三星堆6个坑的73份碳屑样品使用碳14年代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已经得出了结果:三星堆4号坑年代最有可能是在公元前1199年至公元前1017年,也就是距今3200年至3000年,年代区间属于商代晚期。

关于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已经进行了六十多年时间,在这六十年间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几乎没有中断过,虽然在广大的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掘面积只有数千平方米,但是三星堆考古收获是巨大的:它使我们认识了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代巴蜀文化的区域,在考古和历史学上确定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体系。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黄河是文明的摇篮、文化的起源,这次发掘证明了早在四千多年前,长江上游的巴蜀地区已经完成了从“野蛮”到“文明”的历史过渡,并且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这再一次佐证了一个近年来史学家提出的新的观点:中华文明是多源头起源的。

关于巴蜀的介绍,我们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古诗可以窥知一二。巴蜀地区的古代文明有共性更有个性,其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有明显地理范围的文化地域——古蜀文化区。如今,有人怀疑这种文化的遗存在彝族文化中中有相当程度的保留,但遭到了权威学术界的否定。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几件特色鲜明的文物来感受一下五千年前古人的温度。

其中,最先发掘出来的是一个体量巨大的青铜面具,高65厘米,宽138厘米。与同时期出土的其他青铜人头和面具截然不同的是,这个巨型面具的五官非常奇特,两只眼睛斜着向上方凸起,直径为13.5厘米,长度达16.5厘米,一双雕有纹饰的耳朵向两侧展开。面具宽1.38米,高0.66米,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青铜面具。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你见过1米多的面具吗?

如此巨大的面具,是给人戴的吗?又是什么人戴的呢?

除了具有上述特征外,有的人眼睛还没有瞳孔。有的学者就认为,这些没有瞳孔的大眼睛铜人可能是一群很特殊的人。他们智力超群,掌握着较高的文化和技术,但眼睛是失明。还有的人更富想象,推测是外星人根据自己的样貌雕刻而成。

据笔者猜测,也许它只是一张被神话的脸,代表的不是人,而是古人的一种向往或者期许。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在商朝晚期,环境恶劣,人类面临各种生存危机,提前发现危险、及时应对,就显得至关重要。据生物学家推测人类从爬行进化到直立行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直立视野更开阔,对危险的发觉更加及时。其实大家可以做一个实验,看看直立的时候是否比蹲着或者弯腰视野更开阔。

因此,人类为了更好生存,渴望拥有“千里眼”、“顺风耳”等特异功能,所以就把他们的愿望体现在了面具上。其实自古就有各种崇拜,比如祖先崇拜、死人崇拜、巨石崇拜、动物崇拜等,而这是其中一种体现。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第二件令人难以置信的文物是“青铜大立人”。刚被发现时,它从腰部被折断成了两截。修复后的立人像底座高80厘米,人像高180厘米,冠高10厘米。其面部特征为高鼻、浓眉、大眼、宽觜,头戴高冠,身着龙纹袍,一派王者气象,被称为“铜像之王”。

难道此人就是三星堆遗址的“王”?

四五千年前的三星堆已经有完备的国家组织、并且有国家元首了吗?

其实这个问题随着考古的发掘,已经有了答案。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1、2号坑出土的部分重要文物

在1、2号祭祀坑内有数以千计、举世罕见的大型青铜制品、玉石制品、金器、象牙和海贝,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星堆古城王权的集中性出土的金灿灿的金杖便是权力的象征。而大批青铜器的出现,表明古城已经出现了高超的冶炼技术,只有具备了细密的分工和专门的生产化,才能够实现青铜器制作所需的采矿、运输、冶炼、合金和铸造加工等环节;遗址内的陶坩埚和铸造所遗留的泥芯,也证明了大型作坊的存在,而这些只有拥有高度集中的权力才能办到。

我们再把目光拉回“青铜大立人”上,“他”拥有一双超过现代人一倍的大手,平举在正前方视角焦点的显著位置,做执物奉献祭祀状。

像这样的大手主要出现在具有巫祭身份的青铜人像、绘刻人像上,凸显了神职人员特殊法力和半人半神的社会地位。

而“青铜大立人”正是沟通神界与人界的、具有特殊法力的巫师祭祀人员。

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一棵青铜“神树”。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不知大家是否看过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系列小说,在第二部《秦岭神树》中,南派三叔用了大量笔墨描绘了青铜神树,书中写道:“直径10米左右的大青铜柱子,青铜柱子上有很多小铜棒,青铜柱子的形状像大树一样发枝散叶。”

青铜“神树”,高3.95米,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九鸟巢枝,巨龙盘身,造型奇特,工艺精湛,可能是神话传说中的扶桑树,是我国至今发现的形状最大的一件青铜文物,也是现存的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青铜“神树”。

像这样的神树一共出土了六株。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三星堆神树造型优美、内涵丰富、体态硕大、年代久远。这些神树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很高的存在,也许是他们连接人与神、天与地的中心纽带,也许发生天灾人祸的时候,他们会借着神树像神灵祈福,也许是他们生存的信念、族人的崇拜。

对于几千年后的我们来说,这些都是未解之谜。

在当时的工艺条件下,如此众多且工艺复杂的青铜面具、铜人像是如何制作的呢?

考古发现的金杖上所刻的鱼、箭头等图案让人捉摸不透。《蜀王本纪》认为古蜀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甚至一些专家认为刻画的符号不能表达语言。这些看不懂的图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代表了文字,还是就是单独的一个符号呢?

三星堆为何间隔34年后再被发掘?为何人们感叹“越挖越不懂”?

存在了两千多年的三星堆文化,在距今2800年前突然消失了,消失的原因究竟为何?

有人提出“洪水说”。认为三星堆文化被突如其来的一场洪水毁于一旦。

但是考古学家在发掘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被洪水冲刷后所留下的沉积层。

还有一种是“灾难迁徙说”。

但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因为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应居住。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本文开头所说,“外星文明”。不过这种说法全靠丰富的想象力,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随着考入工作的深入,三星堆的未解之谜甚至会越来越多,所以有的网友感叹:“别的地方是越挖越明白,三星堆是越挖越不明白!”

那么三星堆文化究竟是如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的呢?

其实关于三星堆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欢迎大家在文末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