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寡妇再婚、择夫而嫁,两汉礼教以家庭服务为主,对女性禁锢尚浅

 思明居士 2021-03-25
寡妇再婚、择夫而嫁,两汉礼教以家庭服务为主,对女性禁锢尚浅

所谓礼教,即礼仪的教化,形成于西汉鼎盛时期。统治阶级为维持封建等级制度,以儒家思想为依据,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而制定的各种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

从近代新文化运动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强调礼教对被统治者的压迫,以及对人性的践踏。那么最原生的礼教是什么样的呢?

一. 两汉教育背景

1.先秦及西汉初年的教育状况

教育在中国西周时期就有记载,但是系统的教育理念却是到东周儒家学派创立后才开始形成的。到了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儒家学派与为秦帝国提供政治主张的法家学派相互争权,最终引发焚书坑儒的事件,中国的教育发展也遭受了极大的破坏。

西汉立国之初,高祖、吕后猜忌功臣,令很多大臣都力求自藏,于是黄老之术盛行。及景帝平七国之乱后,又倡导刑名法学。

寡妇再婚、择夫而嫁,两汉礼教以家庭服务为主,对女性禁锢尚浅

总之,汉初的主要精力都用在战后休养生息之上,治国无一定宗旨。此时的教育事业也是停滞不前。

2.儒家学术独占教育领域和礼教的形成

秦始皇焚书坑儒并没有将儒学泯灭,反而激起反抗,成为反秦的一支力量。秦王朝被推翻以后,儒家的势力有了更广泛的发展。

儒家学术中提倡的正君臣、别上下之名分思想对封建官僚阶层统治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因而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在汉初官僚阶层中儒生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到了汉武帝时期,以董仲舒为首的儒学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得到了皇帝的肯定。《后汉书》: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寡妇再婚、择夫而嫁,两汉礼教以家庭服务为主,对女性禁锢尚浅

从此儒学就成就了两千多年的国教地位,同时也引领中国的教育朝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儒家认为礼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国家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礼可以维护社会等级制度,使“贵贱有位、长幼有序”,从而利于社会稳定。

礼还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父子亲、兄弟和”,人们各安其分,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当儒家学术占领了中国教育领域的高地的那一刻起,礼仪作为行为标准、精神支拄、社会准则,其重要性也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礼法教育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了。

3.两汉的教育系统

在儒家学术成功地统治天下之后,汉儒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推广文化教育的工作。首先是收集、修缮古籍,为此政府还专门斥资向民间购买。

通过对书籍的回收整理、勘定以及校对,儒生们尽力将秦末对文化事业的摧残所带来的支离破碎的局面进行挽救。接着就是统一文字。

其实在秦统一时,就已经下令对文字、度量衡、货币进行统一,但由于秦朝国祚太短,整个工作还没完成就亡国了。汉儒们接手后,终于在东汉时期将文字统一成隶书。许慎还编了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

寡妇再婚、择夫而嫁,两汉礼教以家庭服务为主,对女性禁锢尚浅

书也有了,文字也统一了,汉儒们忙着手建立教育体系。先是明确了教育的宗旨,就是“尊王明伦”,再次就是兴办学校。

汉朝官办学校有五个等级,依次是负责中央高等学校的“太学”;负责郡、县中等学校的“学”和“校”;以及负责乡里启蒙的初级学校“庠”和“序”。

而教学的内容则是以儒家经典为主,对于小学教授《论语》和《孝经》,对于中学则讲述《六经》中的其中一经,到了太学,则是《六经》通读。

除了公立学校以外,民间还有大量的私塾授课,低级的称为“书馆”、高级的称为“私人讲坛”。由于私人讲学的风气渐盛,有些私塾的名气、实力和影响力甚至远高于公办学校,以至于大多数童生及青年学子都是在私塾接受教育。

而对于皇宫贵族子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在专门的学校进行,如宫邸学、鸿都学等等。还有些学校是临时为某些贵族所开设的。

寡妇再婚、择夫而嫁,两汉礼教以家庭服务为主,对女性禁锢尚浅

汉和帝时,就曾下诏为他的两个弟弟济北王和河间王两王府内的五岁以上男女童共四十人专门开设一个学校,教授经学。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汉朝女子也是有受教育的资格的,只是绝大多数女子都在家里和长辈学习家庭教育,而不能到公共场合抛头露面与男子同校、同学。否则,当年祝英台也不用女扮男装到书院去求学了。

二.汉代女子教育的内容

1.生活技能

有记载,在我国西周的时候女子所接触的教育主要是以家庭劳作技能的学习为主,如采摘、养殖、蚕桑、织裁、烹饪等等而且主要是在家庭或家族内进行学习。

到了汉朝,这些传统的女子生活技能依旧在民间传承。因为是维持生计的需要,生活技能的学习和推广还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

如历代的皇后都会在春天来临时主持亲蚕礼,皇后会率领众嫔妃祭拜蚕神嫘祖、并采桑喂蚕,以鼓励国人勤於纺织的礼仪。这个仪式从西周流传到清朝都未间断。

寡妇再婚、择夫而嫁,两汉礼教以家庭服务为主,对女性禁锢尚浅

如果说生活技能是汉朝女子的必修课程,那么音乐以及歌舞也是汉朝女子较为喜欢的选修科目。在汉朝,上流社会对歌舞器乐的娱乐需求相当广泛。

不仅宫廷和官方有专门的机构来培训会和调教宫女和歌舞伎,就是在平民阶层也有很多有年轻女子热衷学习歌舞,因为这是她们可以翻身成为贵人的一个捷径。

卫子夫出生卑微,是平阳公主家的一名歌女,因机缘巧合让汉武帝看上了,得以入宫陪伴君王侧,最终也当上皇后。赵飞燕以良家女子的身份当宫女,属阳阿公主府,因舞技超群得到汉成帝的喜爱晋升为婕妤,最后还做了皇后、皇太后。可说得上是凡鸟飞上枝头变凤凰。

2.品行德育

贾谊所著《新书·胎教》有说:“故君子慎始,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

他认为胎教即为母教,母亲能否教育好子女,不在于丰富的知识,而要看重是否有良好的德行。一位贤良淑德的母亲,一言一行都出于中和,合符法度,能让胎儿感受到正能量,养成正当的习惯,出世之后则本质善良,容易教养成好人。

从贾谊强调的胎教重要性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汉人对女子的品德教育应该是比较上心的。

寡妇再婚、择夫而嫁,两汉礼教以家庭服务为主,对女性禁锢尚浅

贾谊在《新书·礼》中有言:“夫和妻柔,姑慈妇德,礼之至也”。

在这里他把妻柔、姑慈、妇德看作是女子德行的标准。蔡邕在《女训》中提到,美丽的容貌对于女人而言很重要,但相较容貌而言品德和学识更为重要。

在东汉时期对于妃子晋位为皇后的标准就是以“德”为首,如明帝那位俭朴自奉的马皇后,以及和帝那位克己体下的邓皇后就是例子。

3.书史经传文化教育

既然汉朝开放了教育,修订了书籍,完备了教育体系,那么女子是否也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礼教中有些教育就是专门针对女子的。虽然女子的教育主要还是集中为家庭教育为主,但书史经传文化教育还是对女子开放的。

据可靠文献显示,女子除了可以学习儒家经典之外,还会学到女教的专著如《诗经》、《德象》、《女师》、《列女传》等等。

寡妇再婚、择夫而嫁,两汉礼教以家庭服务为主,对女性禁锢尚浅

两汉女性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女性文化水平的提高,涌现出了许多博学多艺、才智卓越的女性。如班彪之女班昭,深得父亲真传,博学多才,竟能完成哥哥未能完成的史书《汉书》,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蔡邕之女蔡琰,书史经传以及音律样样皆通,是东汉著名的才女。邓训之女邓绥六岁能读《史书》,十二岁通《诗经》、《论语》,家人称她为“诸生”,后来还成了皇后。还有像班婕妤、卓文君等等不胜枚举。

三.礼教的形成对汉代女子教育的影响

1.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事实上,自从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以及私有化制度的确立开始,女性就一直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她们作为男人的私有财产和奴隶存在着。这些都是在礼教形成之前就已经有的观念,只是各朝各地不尽相同而已。

寡妇再婚、择夫而嫁,两汉礼教以家庭服务为主,对女性禁锢尚浅

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在于将这些观念书面化、制度化、合法化,并通过教育的形式加以宣扬,使之深入人心,形成灵魂枷锁。

刘向编撰的《列女传》表面上说是提倡重德抑色、表彰美善,实质上很多典型都是在灌输妇女的贞操道德。班昭写的《女诫》一书中有“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义”之说,极力推崇从一而终的思想。

2.汉代礼教下的女性反抗现象

尽管西汉已经开始了礼教教育,但还是有女子为了幸福和自由,不顾礼教约束,大胆追求真爱。四川临邛的富家女卓文君听了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之后便对他倾心不已,以至于放弃安逸生活,随了这个落魄书生私奔去了。

文君本是个饱读诗书的年轻寡妇,圣贤书自然是读过的,如今与人私奔,无疑是对礼教的挑战。桌父开始非常生气,但时间久了也就谅解了,还给钱、给人接济他们。

寡妇再婚、择夫而嫁,两汉礼教以家庭服务为主,对女性禁锢尚浅

可见与亲情相比,礼教在当时社会的地位还是其次。汉武帝也没有因此事看低司马相如,让他有大展才华的机会,而当时的舆论亦没非议卓文君,反而成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寡妇再嫁,不仅限于民间,就连官宦贵族乃至皇室也存在。东汉末年大才女蔡琰,曾两度改嫁。她的第三任丈夫董祀还是当时的丞相曹操给安排的。

馆陶公主、平阳公主也是寡妇再嫁。如果说丧夫再嫁已是有违礼教,那么丈夫还在就要离婚再嫁的女子,可算得上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但在汉朝这种事还是存在的。

朱买臣落魄的时候,妻子离开他再嫁,等到他飞黄腾达时,见前妻生活困窘,仍不计前嫌收留前妻夫妇,并照顾他们饮食起居。

从寡妇再婚、为爱私奔、择夫而嫁等种种反抗现象来看,汉朝女性受礼教思想的禁锢尚浅,婚姻与爱情相对其他封建王朝而言还比较自由。

寡妇再婚、择夫而嫁,两汉礼教以家庭服务为主,对女性禁锢尚浅

汉朝历经战乱,急需休养生息,加快人口繁衍。因此,在礼教建立之初,统治者只看中君为臣纲这点,而对于女性再婚则不置可否。更何况汉武帝的母亲—当朝太后就有再嫁的经历,世人自然不敢非议,那从一而终的思想只能算是纸上谈兵了。

结语

礼教始于汉初,在后续两千多年里,为当权者服务。事实上,礼教一直都在演化中,以满足统治阶层的需要。鲁迅先生批判封建礼教时,用了“吃人”二字,可见其对精神的压迫之深。

我们对儒学的礼和礼教应该区别看待,毕竟“礼”是不带条条框框的。而两汉的礼教,不仅对女性的束缚较为温和,而且给予了女性受教育的机会,造就了前朝所没有的女性学者规模。

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史》

《论汉代女性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