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没有宏大战争场面的《敦刻尔克》,还要被视为神作?

 光影新天地 2021-03-25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作《敦刻尔克》上映后口碑两极分化,其实这并不意外,很多观众是奔着想看一部有宏大战争场面的战争片而走进电影院的,结果和心理预期有差距。其实这部分观众没有用正确的姿势打开《敦刻尔克》。那到底该怎样领略这部电影的魅力?

为什么没有宏大战争场面的《敦刻尔克》,还要被视为神作?

表示“没看懂”的观众,应该是没能理解诺兰这一次的叙事手法,《敦刻尔克》并非常规的多线叙事,陆地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三线交叉但不在同一个时间维度上。其实最容易的理解方式是,三条主线表现的是三种不同的状态和使命,陆地上的一周是40万大军要逃到对岸;海上的一天是民用船只赶来救援;空中一小时,飞行员驾驶战斗机和敌军交火。

为什么没有宏大战争场面的《敦刻尔克》,还要被视为神作?

很显然,电影以敦刻尔克大撤退为背景,但诺兰并不想拍一部传统的战争片,没有两军交战、看不到火花四溅,影片中唯一见到的火光,是汤姆·哈迪饰演的飞行员耗尽了战斗机的燃油,降落敌区之后将飞机点燃。缺少大场面不是电影资金不够,也不是诺兰拍不好,《盗梦空间》中让火车头飙上马路、《黑暗骑士崛起》炸翻一座体育场都彰显了诺兰驾驭大场面的能力。他深知炮火和两军交战只能做到通过感官体验激生人的肾上腺素,这种一贯的“上帝视角”无法带来亲历战争的感受。所以他在大场面上尽量克制,很多段落都能感知到他的良苦用心,比如准备登船的军队遭到敌机的空袭,不过根本没有给敌机镜头,银幕上看到的是军官恐惧又绝望的面部特写,以及大兵们不知道炸弹是否还会落下以及落在哪的恐惧和无助;又比如几个大兵藏在船里遭到冷枪的袭击,他们不知道外面有多少敌人,也不知道敌人是在打靶还是想干掉他们,这种不知下一秒是生是死的主观感受,才是战争最好的表现形式,另外还有多个在水内窒息的场景,让人特别有压迫感,这种身临其境的观感,才是诺兰想要表达的。写到这里,我想到了那部在豆瓣评分高达9.0的《从海底出击》,其实电影中的潜艇从头到尾都没正经打过一仗,却带来无限接近死亡的窒息感,和《敦刻尔克》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极简的叙事、极少的角色、克制的场面展现不是缺点,恰恰是电影最值得称赞的部分。

为什么没有宏大战争场面的《敦刻尔克》,还要被视为神作?

接着再说一下画面。这部电影绝大多数的画面都由IMAX摄影机完成,诺兰迷恋胶片、擅长使用IMAX胶片摄影机众所周知,尽管迈克尔·贝等导演也用IMAX摄影机创作过作品,但毫不客气的说,《敦刻尔克》在工业上的难度,只有诺兰能够完成。

陆地、海上、天上,三个部分的摄影难度从低到高,陆地部分相对简单,用常规的轨道、伸缩炮,还有一些镜头是肩扛,比如汤米翻过大门躲在墙后的那段摇晃的镜头,这部分诺兰没有任何炫技的成分,用的都是很平实的摄影手法;海上部分的拍摄很有难度,摇晃的船上摄影机很难保持平稳,对焦也有难度,翻船之后的水下摄影难度同样不小。

为什么没有宏大战争场面的《敦刻尔克》,还要被视为神作?

而天空中的部分,对于多数导演可能都是无法完成的任务。IMAX摄影机加上镜头和脚架至少有差不多100斤重,固定在机翼上怎样保证飞行安全?显然这已经超过了摄影技术的范畴,要有飞机工程师协助完成可行性,同时摄影师和跟焦员的问题怎么解决?总不能把他们也挂在机翼上吧?几个飞行员的特写是由架在飞机上的摄影机拍摄,但还有很多战斗机的全景镜头,交战镜头,以及迫降落水的主观镜头,对于不用数字特效的诺兰来说,这种把摄影机送上天的创作方式,比电脑上做后期难百倍都不止,我在看空中这部分的过程中,始终处在极为赞叹又不解的状态,这部分是诺兰的一次“炫技”,他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如果能思考一下电影中的摄影、运镜技巧,会增加很多趣味,同时明白为什么《敦刻尔克》是神作。

为什么没有宏大战争场面的《敦刻尔克》,还要被视为神作?

但是,克服技术上的困难,坚持用IMAX其实还是为电影的视觉艺术做支撑,最终目的是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感。可能有人会说,《黑暗骑士》、《盗梦空间》等电影IMAX的画面都是大场面,在《敦刻尔克》用IMAX摄影机有必要吗?答案显然是有的。

有代入感的基本前提是“真实”,无论是陆地上的逃亡还是空中的交战,电影给出了很多一兵一将的主观画面,70MM的胶片有高分辨率高宽容度,以及独特的胶片质感,陆地上空袭时泥沙四溅散落在卧倒的汤米身上,能看清所有细节;空中汤姆·哈迪驾驶战斗机的镜头,极具纪录片质感,他在狭小的驾驶舱内,估算剩余燃油量,这种有去无回的压迫感,在接近方形画幅的IMAX银幕上更有压迫感。对紧张、惊悚、恐惧等感受的传递,“真实”显得更有力量。

为什么没有宏大战争场面的《敦刻尔克》,还要被视为神作?

很多人因为极简的故事和场面,认为《敦刻尔克》不像是诺兰的电影。在我看来恰恰相反,诺兰自始至终想拍的都是人、人性、人与人的关系,只不过以往的作品用烧脑且复杂的剧情和场景做修饰,《敦刻尔克》摒弃了这些,更赤裸裸的呈现,影片中几个大兵在船里为了减重,决定让谁离开的那一段,其实和《黑暗骑士》里谁先按下按钮一样,是对人性的揭露和鞭笞;而海上救援,以及结尾三条主线交汇,展现的是同情和理解。经历了前面的压抑和恐惧,到了这里迎来了全面的释放,这种过山车式的观感,也正是诺兰擅长营造的。

为什么没有宏大战争场面的《敦刻尔克》,还要被视为神作?

最后想给出一点观影小贴士。不要因为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就选择普通版,《敦刻尔克》是一年中极少数的“真IMAX”电影,如果你看懂我上面说的,会明白看IMAX是最佳选择;如果附近没有IMAX,建议去杜比影院,它有超过1000000:1的超高对比度,同时画面也够大,虽然诺兰在为影片做声音后期时选择了杜比5.1,但我相信杜比影院的版本应该还是会后期加工出全景声音轨的;如果都没有,建议选择以中国巨幕为代表的各种巨幕,同时找杜比全景声、DTS临境音等影厅,都会有不错的观影体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