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青松 ‖ 献县《戈氏族谱》的文献价值(上)

 倚月临风 2021-03-25

    摘要:献县戈氏乃畿辅望族,顺治至嘉庆间有四世五人蝉联进士,且著述颇丰。戈氏与同邑纪氏、任丘边氏、李氏、大兴翁氏等均有密切关系,故其《家谱》所载有足征者,在补充、纠正史料记载、文学、学术史研究、文献整理方面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戈氏族谱、文史、文献、畿辅诗人群

献县戈氏祖籍江苏吴县,明嘉、隆间迁京师,越四世,于崇祯甲申移居献县丰尔庄(该村今属河间市),遂占籍焉。戈氏迁献县后,迅速发展为当地大族,有“四世五进士”的科名,自顺治至嘉庆一百四十余年的时间,历朝为官,为清流之望。史贻直在《河间戈氏世科闱墨叙》中称:“自有科目以来,以是起家致通显者夥矣,或一世焉已,或再世三世焉已,间有延延绵绵世推极盛,考其世次,或中断更续,无有累世踵相承列大学石如君家者。……嘻!其盛矣!”近年来,献县戈氏被评为“中国文化世家”。《戈氏族谱》流传至今,共经历了九次较大规模的修订,分别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咸丰八年(1870,稿本)、光绪二十九年(1904,稿本)、民国十二年(1923,稿本)、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1963年(油印),1983年(油印),1997年,2014年。其中以乾隆二十五年戈涛修《献县戈氏家谱》,民国二十一年《戈氏族谱》价值最高(如无特殊说明,本文所据材料皆为民国二十一年《戈氏族谱》)。由于戈氏为百年望族,与同邑纪氏、任丘边氏、李氏、大兴翁氏等均有密切往来,故其《家谱》所载有足征者。以下分别叙述之:

一、《戈氏族谱》的史料价值

戈氏世读书,以勤苦发为科名,垂百年之久,累代均有著述,《戈氏家谱》在补充正史之不足、纠正史料记载之误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

(1)《清史列传·文苑传三·戈涛》:

戈涛,字芥舟,直隶献县人。少颖异,读书志气激发,慨然与古人哀乐。然性介特,不为苟同,从沈阳戴亨学诗,受知于督学钱陈群。弱冠举于乡,任河南嵩县知县,缘事解官。游京师五年,学益老,名益立。荐经学,乾隆十六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十八年,充江西乡试副考官;二十一年,充云南乡试正考官;寻迁御史,转刑科给事中;三十三年,充福建乡试正考官。官御史时,数上封事,会京察,当事欲置一等,辞曰:“御史言事,职也,岂可以此阶荣进哉!”闻者服其言而止。择交尤严,以文章道义相切劘者,边连宝、李中简一二人而已。诗格律严整,绮语、理语皆所切戒。于唐宋诸大家实能登堂而哜其胾。陶樑谓畿辅诗人以涛为巨擘。古文师魏禧,疎宕有奇气。著有《坳堂诗集》十卷、《畿辅通志》、《坳堂杂著》、《戈氏族谱》、《献县志》。

其中关于戈涛“任河南嵩县知县,缘事解官”的记载是错误的,且戈涛著述中亦无《畿辅通志》。《戈氏族谱》载:

戈涛,絅公公长子,字芥舟,附生,乾隆丙辰科举人,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山西、湖广道监察御史,掌河南道监察御史,巡视东城、中城,察院督理五城街道,刑科掌印给事中。癸酉科江西副主考,丙子科云南正主考,丙辰科会试同考官,戊子科福建正主考。著有《坳堂集》《诗钞》行世。

并无官河南嵩县的记载。《清史列传》盖误读李中简《芥舟先生小传》“(涛)从父封公之河南嵩县任,封公缘事解官,先生独留二年始得归”之语,以其父戈锦尝官嵩县,而误为戈涛官嵩县。(据《戈氏族谱》戈涛之父戈锦“庚戌科进士,任河南嵩县、浙江开化县、归安县知县”)其后《大清畿辅先哲传》、《中国文学大辞典》等并袭其误。

又《国朝文汇》收录李中简《芥舟先生小传》而将戈涛的号“蘧园”误作“莲园”,以致后世的许多著作中提到戈涛之号均误作“莲园”。如孙致忠等《纪晓岚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辞源》(1984)“戈涛”条、陈文新《中国文学编年史》、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2005)第七章提到《韵学骊珠》弁辞的作者“颍川芥舟”疑为戈涛,并介绍说戈涛号“莲园”。2014年新修《戈氏族谱》所附录之戈涛印章,有“蘧园”朱文印,可证李中简《芥舟先生小传》本文不误。

(2)包世臣《艺舟双楫·论书二·书刘文清四智颂后》云:

乾嘉之间,都下言书推刘诸城、翁宛平两家。戈仙舟学士,宛平之壻而诸城门人也,尝质诸城书诣于宛平,宛平曰:“问汝师那一笔是古人?”学士以告诸城,诸城曰:“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翁那一笔是自己?”学士之子以此语质于仆,仆曰:“宛平书只是工匠之精细者耳,于碑帖无不遍搜默识,下笔必具其体势,而笔法无闻,不止无一笔是自己也。诸城冥悟笔法,而微变其体势,正是深于古人。必云自成我书,亦稍涉矜张矣。”

这则记载是书法史上很重要的一则公案。按,其中“戈仙舟学士,宛平之壻而诸城门人也”的说法大误,戈源与翁方纲仅五岁之差,《戈氏族谱》载,戈源“配张氏,继李氏,又继李氏,副室王氏”,非翁氏,故“宛平之壻”说误。又《戈氏族谱》载戈源为乾隆十八年(1753)举人,是时刘墉尚为翰林院庶吉士。戈源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该科正考官为大学士陈世倌,副考官为礼部侍郎介福、内阁学士钱维城,亦非刘墉,故“诸城门人”之说亦误。据《戈氏族谱》载,所谓“宛平之壻而诸城门人”,乃戈源五子宝树,《族谱》载宝树“配翁氏,继边氏”,翁方纲《翁氏家事略记》嘉庆三年(1798)戊午:“十二月八日,第五女树龄归于献县戈宝树,太仆少卿戈源子。”故戈源与翁方纲非翁婿,乃儿女亲家。又《戈氏族谱》载宝树曾为监生,系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举人,而刘墉卒于嘉庆九年(1805),所谓“诸城门人”,盖宝树为监生时,刘墉任顺天学政故也。

(3)《国朝畿辅诗传》卷四十八云:

戈涓,字仲坊,号南村,献县人,乾隆四十五年举人,有《追逋集》四卷。

“戈涓”为“戈涢”之误,光绪《畿辅通志》、《大清畿辅书征》、民国《献县志》、《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并袭其误。按,《戈氏族谱》作“戈涢”,2015年春,作者亲见其墓,墓碑正作“戈涢”。

(4)关于戈渡的记载,最早见于《晚晴簃诗汇》卷一百四十一:“戈渡,字兰舟,河间人,诸生,有《天花乱落山房诗钞》。”《清人别集总目》作“河间人”,《中国古代画家辞典》作“河北河间人”。而《河北历代文化人物录》作“河间县人”。按,《晚晴簃诗汇》之“河间”乃河间府,河间府于民国时降为县,“河间”这个概念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范围,故后世著作应予以区分。据我们所知,北方戈氏望族分为两支,一为献县戈氏,二为景州(今景县)戈氏。查献县《戈氏族谱》,无戈渡其人,戈渡当为景州戈氏。清代献县、景州并隶属河间府,故曰“河间人”。《晚晴簃诗汇》作“河间人”自无不可,但后世著作应该注明,“直隶河间(所在县即今景县)人”,才不至于使人误认为献县戈氏。而《河北历代文化人物录》作“河间县人”则完全是错误的。

此外,戈涛还是一位书法家,边连宝《刑科掌印给事中芥舟戈公传》云:“(涛)尤长于碑版,求者踵门无虚日。”李中简《哭芥舟戈六兄十二首》(之七):“前辈书名励与张(得天司寇、衣园光禄),后来笔力亦昌昌。几人轻薄西台肉,他日凌云忆仲将。(书法驰骋,笔力自成一家,尤长于匾额)”叶观国《哭戈给事芥舟涛同年二首》(其二):“封章慷慨推中垒,遗墨淋漓重右军。”戈涛墨迹传世不多,1997年《戈氏族谱》存乾隆九年戈涛书韩昌黎《送廖道士序》横幅,2014年《戈氏族谱》存乾隆二十年戈涛为生员刘锡嘏之母郑氏题“懿德裕后”匾额,皆可作为研究戈涛书法之材料。

二、《戈氏族谱》的文学、学术史价值

戈氏著述颇丰,文苑、儒林并有人才,《戈氏族谱》所载的戈氏诗文为畿辅诗人群研究的必不可少的材料。而《族谱》所载的学术著作对研究清初畿辅学术生态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一)诗文著述

清初“畿辅诗人盛于河间”,纪昀描述河间诗风之盛云:“毛博士传经而后,六义彰明;张平子作相以来,《四愁》传讽。怀珠握璧,历代相承。摘艳熏香,于今弥盛。吾邱一老,初崛起于燕南(庞雪厓先生);瀛海诸贤,遂连翩于冀北。边征君(赵珍)之浩唱,雪柱冰车;李明府(峄山)之深情,风琴雅管;文园(李太史前辈)则云霞异色,卓尔不群;芥舟(戈太史前辈)则山水清音,翛然自远。莫不早登禄籍,得身依簪组之班,即或高卧衡门,亦名动公卿之座。同时雅契,竞看东野云龙;一代清风,争识北山猿鹤。”清初,畿辅诗人结社之风盛,康熙初,边汝元等人结“还真社”,后有戈涛、戈济诸人之“香泉诗社”,乾隆三十年左右,后边连宝、戈涛诸人又继“还真社”而成立“续真社”、“慎社”。戈氏是畿辅诗人群的重要组成人员,据《戈氏族谱》所载,戈氏诗人有:戈英、戈涛、戈济、戈源、戈涢、戈廷模等人。其诗文著作如下:

据《戈氏族谱》,戈英有《居易轩稿》四卷、《西秦纪事诗》一卷、《奏疏》一卷。按,英字育仲,号实斋,顺治己亥(1659)进士,由庶吉士改监察御史,历掌山东道、浙江、福建诸道,奉旨视陕西茶马、督两淮盐政。前人评其诗云:“集内各诗,出入风雅,直臻初盛。公正色立朝,为诗复尔秀丽,宋广平铁石心肠,《梅花赋》又妩媚清新,其公之谓欤!”《戈氏族谱》存戈英奏疏三篇。

据《戈氏族谱》,戈涛有《坳堂集》《诗钞》行世。按,戈涛(1717-1768),字芥舟,号蘧园,乾隆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改湖广、山西、河南道监察御史,终于刑科给事中。戈氏至戈涛而名始大,戈涛与边连宝、刘炳、戈岱、李中简、边继祖、纪昀被称为“河间七子”,七子中以戈涛诗文成就最高,为畿辅诗人之“巨擘”,边连宝评其诗云:“芥舟学甚邃,尤长诗古文词,其少作风怀疏逸,绝似右丞,时而穆然玄淡,则直探左司之奥。迨其后,两游豫章、滇南,尤得江山之助,演迤涵泓,闳大以肆,汪茫浩衍中其风骨仍复棱然可揣,盖不可以一家名矣。”戈涛以其大量诗作及诗歌理论成为北方诗坛的重要代表,《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云:“边连宝与戈涛互作序言,共同驳议神韵之非,于乾嘉诗坛独树一帜。”

据《戈氏族谱》,戈济有《偶存草》二卷。按,戈济(1719-1772),字方舟,乾隆十七年(1752)举人,官奉贤、丹徒知县。为“香泉诗社”成员,李燧《思树轩诗稿跋》:“先大夫惠州公少年家居,与戈给谏芥舟先生(涛)、戈大尹方舟先生(济)、先季父荇洲公(己卯孝廉,讳橒)暨诸同人结为香泉诗社,吟咏颇多。”香泉诗社成员李棠、戈涛并有诗集传世,由于材料缺乏,研究清初畿辅诗坛鲜有论及戈济者。按,戈济为戈涛胞弟,少戈涛2岁,从边连宝学,边连宝称之为“其心思才力不让阿兄”。《戈氏族谱》存其《谒献王墓三十韵》、《万春山远眺遂宿僧舍二首》、《滹沱篇》、《麟冢叹》诗数首,可补畿辅诗歌研究之不足。

据《戈氏族谱》,戈涢有《追逋集》四卷。按,戈涢,字仲坊,乾隆四十五年(1780)举人。其诗见收于《国朝畿辅诗传》《晚晴簃诗汇》。《戈氏族谱》小传云:“公讳涢,字仲坊,乾隆四十五年举人,著有《追逋集》四卷。隐居教授生徒,不求仕进,一时文士多出其门,杂著、诗多卷,载入《畿辅诗传》。”戈涢与纪昀从孙纪树楍颇有来往,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几次提到的“戈孝廉仲坊”即其人也。

《戈氏族谱》存戈源《读成趣园诗》一首、《窦堡》二首、《日华宫赋》一首。按,戈源(1738-1800)字仙舟,号橘浦,乾隆甲戌(1754)进士,选庶吉士,官太仆寺少卿,山西学政。与胞兄戈涛同祀于畿辅先哲祠“文苑”,“文誉亚其兄”,其诗见收于《国朝畿辅诗传》《晚晴簃诗汇》,纪昀评其诗云:“灵气往来,特比芥舟,正似轼之有辙。”民国无名氏辑《河间七子诗钞》,以景州戈岱无诗,乃以戈源补入。

《戈氏族谱》存戈廷模《献邑古迹八首》。按,戈廷模,字式之,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戈涛长子,纪昀称之为“诗格书法并有父风”。

另,据《戈氏族谱》所载史贻直《河间戈氏世科闱墨叙》,则戈氏旧有《河间戈氏世科闱墨》,为历代科举制义总集,今不传。

(二)学术著述

戈氏世业天文——明有《戈氏历》——弟子皆习数算,迁献县后始业儒。戈氏之学重躬行,戈继皋“专攻性命实践之学”,戈懋伦为著名的理学家,教授生徒“口讲指画,虚往实归”,其师李光地以为“得道之宗”。当时北学先驱王余佑隐居献县,与戈氏颇多往还,乾隆《献县志》有王余佑代戈英撰之《刘明府编订户口序》。因此戈氏之学与清初北方实学的风气是一致的。乾隆十四年,戈涛以“留心经籍,学品兼优”以经学被举,其经学方面的著作有《诗经参》。《戈氏族谱》载戈氏学者及专著如下:

戈继皋,顺治诸生,著《清轩学谱》二卷,世称“清轩先生”。按,继皋,字迈之,戈氏世业天文,自戈继皋始业儒,竟以传家。

戈懋伦著《西轩集》六十卷。按,懋伦(1666-1744),字兴三,号勉斋,继皋孙,戈英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以庶吉士授检讨,师事理学名臣李光地,深究《诗》、《易》、太极、阴阳、性命之学。

戈浦,有《五经汇解》、《试策集要》。按,《戈氏族谱》小传云:“公讳浦,字远帆,由文颖馆誊录授安徽太湖典史,以母老不赴任。教授事亲,不责修脯,贫者反饮食之。尝谓:'天下无弃材,特患诲之者不尽心耳。’所著作有《五经汇解》、《试策集要》,包炜、刘廷训等皆出其门。”

《戈氏族谱》载戈氏著述一览表

作者

书名

版本

存佚

戈继皋

《清轩学谱》二卷

稿本

戈英

《居易轩稿》四卷、《西秦纪事诗》一卷、《奏疏》一卷

稿本

戈懋伦

《西轩集》六十卷

稿本

戈涛

《坳堂文集》十卷、《坳堂集诗钞》十卷

稿本

《坳堂文集》存二残卷,天津图书馆藏

戈济

《偶存草》二卷

稿本

戈涢

《追逋集诗钞》四卷

道光十九年刻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

戈浦

《五经汇解》《试策集要》

稿本

戈氏

《河间戈氏世科闱墨》

稿本

此外,戈英子淳伦,康熙五十二年(1713)举人,官蓟州学正,有手批本《解庄》,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戈涛所撰《诗经参》若干卷(佚)、《献县志》二十卷,乾隆二十六年刊本。《街道条例》二卷(稿本),国家图书馆藏。其中《献县志》在方志编撰方面价值很高,纪昀评价此志云“全书皆体例谨严,具有史法”。瞿宣颖《方志考稿》(甲集)云:“综观全书,得于详者多,失于滥者尚少。每篇提要数语,皆言之有物,确能揽挈大纲,非如他志之具文塞责。征引旧籍,殚见洽闻,体例精宏,裒然巨籍。”戈源编有《吏部铨选汉官则例》八卷(稿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此皆族谱所未载者,附录于此以备参考。

阅读链接

刘青松 ‖清畿辅诗人边连宝、戈涛诗歌理论初探

刘青松:边连宝在雄县的文论创作——兼论“瀛洲二子”的文学理念的形成[上]

刘青松:边连宝在雄县的文论创作——兼论“瀛洲二子”的文学理念的形成[下]

刘青松 ‖ 畿辅诗人戈涛的诗文创作

   作者简介:刘青松(1978- ),河北献县人,文学博士,河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语言文字学的教学与科研。著有《<白虎通>义理声训研究》《古释名辑证》。业余从事地方文献整理,辑校有《坳堂诗文集》《河间七子诗文征》《新辑泊居賸稿》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