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才叔死磕《金匮要略》16

 幽默的数据线 2021-03-25
多年以前,有人写了这样一段文字:
1. 所有的我们以为的质量问题,大多本质是数量问题,因为数量不够,差几个数量级而已。
2. 数量就是最重要的质量。大部分质量问题,在微观上看,就是某个地方数量不够。
3. 最大的误区是,明明是数量不够的问题,因为错误地以为瓶颈在于质量,幻想在不增加数量的前提下,用某种奇技淫巧,偷工减料达到目的。这时候玄学、迷信和各种无病呻吟就出现了。数量不够,底子不够厚时,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即使有时看似有捷径,欠的账迟早是要还的。

这段话不就是对“一万小时定律刻意练习”的解读吗?不过对我当时是很有触动的,老话说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到不了天边”。我们做事不可能走捷径,一定要学会折腾,天天折腾,慢慢积累,懂得坚持,必然精进,终有所成。毕竟,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你好!

我们正在解读《金匮要略》,作者东汉第一中医张仲景。

今天讲《金匮要略》第四篇,疟病篇,我们看原文: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这一段大意是:老师说啊,疟病的脉象主要还是以弦脉为主的,脉弦而数的多属于热,脉弦而迟的多属于寒。脉弦而小紧的,可以采用攻下法治疗;脉弦而迟的可以用温法治疗;脉弦而紧的可以用汗法、还可以配合针灸治疗;脉象浮而大的可以用吐法治疗;脉象弦数这种属于热的病情要特别重视,它容易动风,很可能会抽风,要重视饮食的调护,避免热盛津伤出现抽风。

疟病的主要脉象是弦脉,不过这种病一阵寒一阵热,病情波动变化,脉象就会出现或弦数或弦紧,等等不同的演变,临床上需要仔细体检,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治疗决策。

再看下一段: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这一段大意是:患者得了疟病,如果是在某月初一日发病的,一般经过十五天治疗,病当治愈;假如不愈,那么再过十五天病也应该要好。如果一月后疾病还不见好,应当如何处理?老师说:这是由疟邪结聚胁下,形成痞块,叫作疟母,应当及时进行治疗,可以考虑用鳖甲煎丸治疗。

这一段讲述疟母的形成和它的主治方剂。疟病一般经过一到两个疗程的标准治疗,应该会好。如果疟病正规治疗一个月之后病还没有好,那就成了疟母。疟母的形成,与病久正衰,疟邪不去,影响气血运行,时间久了,病理产物结聚于胁下,就形成痞块,这就是所谓的疟母,治疗用鳖甲煎丸。鳖甲煎丸含清酒24味药,主要功效是扶正祛邪,软坚散结,消痰化瘀。是治疗疟母的首选方剂。

接着再看下一段: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先翻译如下:师曰就是老师说:素体阴虚阳盛的人,患疟病后则津液愈亏而邪热独盛,表现为高热、气短、心中烦闷不爽,手足心热,恶心欲吐,这个呢名叫瘅疟。如果只有发热而不怕冷的,这是邪热在里,外连体表,内外热盛、表里皆热所致,这种病,消耗严重容易消瘦。温疟的临床表现是:脉象表现为没什么特点,和发病前一样,浑身发热而不怕冷或者仅仅是稍微怕冷,关节疼痛剧烈,时有呕吐,这是温疟,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

瘅疟和温疟,瘅疟是表里俱热,热盛津伤,表现为但热不寒,没有丝毫表寒的证据。温疟身无寒但热,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说明温疟伴有轻微表寒,所以加桂枝解表。那么,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瘅疟的治疗,可以选择白虎加人参汤治疗。

再看下一段: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意思是疟病寒多热少的,名叫牝疟,用蜀漆散治疗。

疟病一般表现为寒热往来,但因为个体差异,临床表现出寒热轻重不同。素体阴虚有热的发病就会表现出热重寒轻,属于瘅疟、温疟;如果素体阳虚有寒发病后就会表现出寒多热少,就是牝疟。牝疟治疗用蜀漆散,蜀漆散三味药:蜀漆,云母和龙骨。口服蜀漆散要注意给药时机,原文讲“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要在疟病发作前服药才有效。

后面作者还提供《外台秘要》三张治疗疟病的方剂。
第一张:牡蛎汤。四味药,包括牡蛎、蜀漆、麻黄和甘草。治疗牝疟。口服牡蛎汤,如果出现呕吐,就不可以再吃了。
第二张: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治疗疟病口渴,也治劳疟。这张方剂我们太熟悉了。在《伤寒论》小柴胡汤的加减方里有“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栝楼根......”,这里就差没有把人参加量,其它都和《伤寒论》一样。
第三张:柴胡桂姜汤。原文说:治疟疾寒多热少,或只有恶寒不发热,口服一剂效果如神一般。这是治疗牝疟的另一个选择。煎服法提到开始服药时有轻微的烦躁,再次服药时得汗出则病愈。

第四篇比较短,到这里就讲完了,小结一下:
本篇对疟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分类、治疗和预后几个方面做了论述。根据脉象指出有偏寒、偏热、偏表、偏里、在上、在下的不同,治疗上也有寒、温、吐、下的区别。对疟病的分类是根据寒热的多少、轻重,分为但热不寒的瘅疟、身无寒但热的温疟和寒多热少的牝疟。疟病迁延,形成疟母,是邪盛正虚,结聚胁下变成癥瘕。治疗上,温疟用白虎加桂枝汤;牝疟用蜀漆散;疟母用鳖甲煎丸;瘅疟没有出方,可以考虑白虎加人参汤。文末附有《外台秘要》三张治疗疟病的方剂,为我们治疗疟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这一篇里,我们发现作者讲到了阴阳,这种情况不多见哈。经方以简单高效出名。常言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夫中,仅得其下。我们学中医,就要选择简单明了、容易上手、高效的医书来读,这有点像高手练兵一样。高明的将帅在战争中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答案是排兵布阵,指挥作战。军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大到整个军阵的进退、方阵与方阵的协同,小到队列的编排方式都要听从指令。可问题是,战场上通常声音嘈杂,情况又瞬息万变,将帅怎样把指令及时的传递给每一个士兵呢?这就要靠两样东西:令旗和金鼓。士兵们看令旗,根据令旗的变化而变换队形,听金鼓声决定前进还是后退。人们常说的击鼓进军、鸣金收兵,那就是这个意思。这里要注意的是啊,古代士兵大多没接受过教育,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如果指令太复杂,很容易导致混乱。优秀的将帅能化繁为简,在短时间内把小白训练成合格的战士。我们举一个例子。春秋时候,吴王阖闾邀请孙武练兵,可他又对孙武的实战能力不放心,于是呢挑选180名宫女,让孙武试试看。孙武呢先是把宫女分成两队,也就是两个方阵,并且任命了两位队长。孙武站在前方挥动令旗,令旗指向正前方,代表着前进。左手举令旗代表向左;右手举令旗代表向右。刚开始呢宫女们敷衍了事,直到孙武杀掉两个队长,这才认真操练起来。不久,孙武向吴王阖闾报告军阵已经整齐,现在他们能够为大王赴汤蹈火了。孙武之所以能够把毫无军事作战经验的宫女训练得有模有样,除了严格执法,关键还在于他下达的指令简单清晰,易于操作,否则就是再杀几个队长,那也无济于事。所以对于将帅来说,重要的不是带头冲锋,而是让士兵能够理解指令,执行指令,这是基本功。基本功做到极致的,那就是名将。战国时期的名将赵奢、白起等都善于练兵。帮刘邦打下天下的韩信,那更是练兵高手。新兵到他手里,很快能变成勇士,以至于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招来新兵先交给韩信,等他操练成熟,再由刘邦带。我们寻找好的书籍,就是寻找好的将帅,他们能够化繁为简,避免我们的误解和理解的困难,临床上能够让我们读了之后能够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不像某些书满纸阴阳五行八卦易经,只能是把简单的临床问题复杂化,让临床中医云里雾里,疗效没法复制。有些书还会讲,你理解不了,看不好病,是你学艺不精,不是书的问题。拜托了,如果大多数人都学艺不精的时候,就要思考一下你这本书自己是不是写得清楚明白。

《伤寒卒病论》就是孙武,就是韩信,我们跟着她训练就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