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文果然有先见之明!21年前让日本兵给小孩发糖,打了多少人的脸

 郑飞3bbr5o1bk2 2021-03-26

近日著名文学家阎连科发表获奖感言,说他认识一个老太太,日本侵华的时候有日本兵给她发过糖,几十年过去了老太太仍对这段“温暖”念念不忘,想去日本表示感谢。

最后阎连科升华主题,希望“用爱化解一切仇恨”。

文学家的话总是高深莫测,晦涩难懂。有网友表示理解不了,希望有人能给“翻译翻译”。巧得很,阎连科这段话姜文早在21年前就“翻译”过了。

2000年姜文拍了一部电影叫《鬼子来了》,一经问世就引起巨大争议,姜文本人受此牵连5年没再导戏。

《鬼子来了》讲述的是挂甲台村农民马大三被迫看管日本俘虏和汉奸董汉臣。村民们很紧张,一方面害怕“王八盖”手枪不敢放人,一方面惧怕日本兵也不敢杀人,无奈之下只得好菜好饭供奉着。

后来因一系列的误会,村民对日本兵产生了好感,以为日本兵“爱民如子”不会为难老百姓,就拿俘虏跟日本兵换取粮食,双方还举办了“篝火晚会”,其乐融融。

就在当天晚会上,日本兵兽性大发血洗挂甲台村,眼前的美好瞬间化成血海宛如人间地狱。

90年代国内泛起一股“原谅日本”思潮,类似阎连科式的“知识分子”层出不穷,他们极力为日本侵略行为“洗白”,炮制“侵略者也有人性”的谬论,呼吁大众化解仇恨,和谐相处。

当时上当者不计其数,舆论阵地一度乌烟瘴气。好多没经历过战争的老百姓天真地以为日本兵真如“知识分子”说的那样也有温柔、矛盾的一面。

姜文认为这股思潮非常危险,于是拍了《鬼子来了》警示大家不要麻痹大意,任何妄图美化侵略者的舆论行径都是可笑的,荒谬的。

侵略者在脱离集体以个人的形式存在的时候的确会妥协、会害怕,甚至也很温柔。但一旦融入集体,个人意志就会彻底服从集体意志,侵略、嗜血、残暴的本性便暴露无遗。这是《鬼子来了》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为了说明这点姜文安排不少日本兵“与民同乐”的场景,如篝火晚会、唱戏,还有给小孩发糖。

电影中这一幕非常讽刺。两个日本兵在挂甲台村大肆抢掠后,骑高头大马的日本长官给了小孩一块糖。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幕场景:大人对日本兵惧怕万分不敢靠前,小孩却坐在马路边看着日本兵经过,甚至还伸手想再要一块糖。

姜文用这一幕说明了侵略者殖民策略的可怕,具有非常高的迷惑性

果然这一招奏效了,不只老人想去日本表达感谢,连阎连科这种大文化人都呼吁“用爱和解”,这迷惑性简直太强了。

好多网友还是不理解:按说似阎连科这种知识分子懂得多眼界开阔,不应该上这种当,怎么会说出这种“神论”呢?

从宏观上分析答案就呼之欲出了。中国上下五千年,改朝换代也好歌舞升平也罢,知识分子永远都是利益阶层。

拿钱谦益举例子,明朝时他身居高位,满清入关把头发一剃跪迎多铎进城,还是大官。

在切身利益有保障的情况下,“知识分子”才不在乎什么家国百姓,自然乐于站在高处指指点点,天下大乱就火中取栗,天下太平就博一时清名,左右逢源。

所以现在好多“知识分子”家国情怀淡薄,立场不坚定屁股也是歪的其实不难理解,这是一种“遗传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