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经济万年史】013苏美尔早期王朝时代经济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03-26

苏美尔早期王朝时代经济

大约在公元前2900年左右,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文化进入早期王朝时代。

早期王朝时代,奴隶制的城邦国家已基本确立,虽然氏族社会晚期的军事民主制残余仍旧存在,但王权已逐渐强大,以大奴隶主为核心的君主政体日趋完备了。在这一地区,基什、乌尔、拉格什、乌鲁克等城邦国家林立,互相争伐。在奴隶制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世俗贵族的权力不断加强,与此相适应的经济制度也在形成与完善。

1.土地所有制

农业始终是社会经济的基础。神庙原来所拥有的大量土地和奴隶,逐步属于国王所有。早期王朝开始阶段,土地所有制基本上有三种类型,其一为神庙的土地,其二为农村公社遗留的土地,其三为国王、贵族和祭司的土地,前两种是占居主要地位的。在各个城市的建设中,神庙总是雄踞于民居之上的宏伟建筑,反映了神权的至高无上。但是,逐渐扩大的王权这时已与神权并驾齐驱。

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一带的马里城,当时是一座繁荣的都市,在这里发掘出许多神庙,出土了不少神像和国王的雕像,同时出土了不少陶器、贝壳镶嵌物、石印章和青铜器,表明国王的权力与神权是可以杭衡的。

随着王权的加强,神庙土地因不许买卖而逐步成为国有土地,并逐渐为国王、贵族和祭司所攫取。在捷姆代特.奈斯尔出土的一份泥版文书上,记载了这些人瓜分约1500公顷神庙土地的情况:城邦统治者" " 即国王一人独得1000公顷;女祭司122 公顷;商人首领103 公顷;军事指挥官100 公顷;首席法官95公顷;预言家64公顷。这种瓜分直到早期王朝末年仍不断出现,使神庙土地相当多的一部分逐渐被王室侵吞。不过,神庙也通过神权经常霸占和收买土地来扩充自己的财富,也有些土地和奴隶是由战争中的胜利品所转化的。同时,从国王到一般的奴隶主和商人也要不断向神庙奉献财物,其中也包括土地和奴隶,因此,神庙的土地在早期王朝时代始终占有相当多的数量,一般估计约为全国土地的1 3.神庙的经济力量在早期王朝时代是举足轻重的。

位于今伊拉克巴格达东部迪亚拉河谷的早期王朝重要城市海法吉,在20世纪30年代被考古学家发现,人们注意到神庙的规模是逐渐扩大的,如月神欣庙,最初只是单独的庙宇,后来发展成为有许多套房的格局。有一座神庙还设置双重围墙,占地8000平方米,神庙内有圣殿、祭司住房、库房、面包加工作坊等,神坛前的广场就有2000平方米。庙内有僧侣贵族的居室,庙墙外是生产者的住房。这座城市和神庙的发掘,证明了奴隶制经济初期神庙经济的重要地位。

国王和贵族在瓜分神庙的土地时,还千方百计侵夺农村公社的土地,使农村公社的土地越来越少。除了用强权霸占瓜分外,较多地还使用彼此互相购买的手段,当时的土地私有和买卖已经比较普遍了。约公元前2600年的格拉什城邦国王恩赫伽尔,留下了一块石版铭文的文书,其中记载了他8 次购买土地共12块的情况,总买进土地952.5 公顷,买地次数之多及地块分布的零碎,都说明了土地买卖的经常化。

土地一旦随意买卖,公社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便日益严重,破产的农民大多降为神庙、王室或贵族的依附者,即以佃耕为生的劳动者,这些佃农的地位虽然比奴隶略高,但也备受统治者的压迫和欺凌,更有不少佃农进一步沦为债务奴隶,处境更为凄凉困苦。

2.城邦居民

神庙和王室在苏美尔城邦时代经营土地、使用劳动力的情况,大致有三种:

①集中使用奴隶和依附民的神庙祭田和王室农庄,所收获的农产品、畜产品全部归于土地的主人即神庙与王室;

②一些口粮田分给为神庙和宫廷服务的人员,有一些属于神庙和王室的依附民也可以得到这种口粮田。口粮田的收入作为这些人的劳动报酬,但这种土地严禁继承和买卖;

③神庙和王室把小块土地出租给缺少土地的农民,收取1 4 左右的地租。

从上述土地经营情况可以看出,苏美尔城邦的居民大致可以划分出四个阶级:

①奴隶主贵族,包括国王、祭司和各级军政官员。他们拥有大量地产,剥削奴隶和失去公社土地的依附农民,聚敛财富,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将一部分剩余产品分配给在城市中的劳动者;神庙的土地名为公有,实际上已归这一特权阶级所垄断;

②公社农民和城市普通公民,亦即享有公民权的自由民。务农者从公社按照家族领得份额土地,城镇居民则多在神庙和王室作坊劳动,领取一定报酬,其中较多的是各种手工业者和各类服务人员。这些人有受王室调遣服劳役(例如兴修水利和其它大型建筑等公共工程)和服兵役的义务;

③失去公民身份的自由民,即依附民。他们当中的上层人士可以担任神庙管理人员、工艺匠师和宫廷差役,尚能有生活保障。但广大下层的劳动者和佃农则只能依靠小块口粮田,或靠微薄的配给粮食为生。神庙和王室的土地主要是由这些依附者耕种的;

④奴隶,包括神庙奴隶、王室奴隶和一些奴隶主贵族的私有奴隶。奴隶的来源主要是战争中掠获的,也有相当多的奴隶是从边远山区被拐卖和抢掠的。

3.乌鲁卡吉那改革

在早期王朝的苏美尔多城邦,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已有一定规模,奴隶数目已达城邦总人口的1 4 左右。由于奴隶制最适合于这一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因而发展较快。

苏美尔文明的各城邦国家中,拉格什城邦在早王朝时期处于全盛阶段,是两河流域奴隶制经济的典型代表,在这个古城址中发掘出的神庙建筑和宫廷遗物等,反映了当时经济的繁荣。

拉格什的乌尔南歇王朝于公元前25世纪末结束,恩涅塔尔齐与卢伽尔安达父子二人相继为王,国内政局开始动荡。卢伽尔安达(约公元前2384- 2378年在位)为政暴虐,贪得无厌,不仅直接把大批神庙土地攫为己有,而且穷凶极恶地压榨依附于神庙的各种劳动者,向祭司征收赋税。在他的统辖地域内,到处设关立卡,苛捐杂税猛增,连神庙所收的葬礼费用也大为提高。贵族和官员们乘机不断强取豪夺,民不聊生,平民与王室贵族的矛盾空前尖锐。在这种形势下,王室重臣乌鲁卡吉那发动政变,推翻了他表兄弟卢伽尔安达的残暴统治,取得了政权。乌鲁卡吉那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使陷于困境的经济出现了复兴。

拉格什遗址出土的五六万块泥板文书,生动地记述了苏美尔城邦这段早期王朝的历史,其中许多文书记载了乌鲁卡吉那的改革内容。改革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展开,其中经济方面的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经济改革的政策包括:

①撤除派往各地的税吏。泥板文书记载"从宁吉尔苏边境直至于海,不再有收税人".同时减免部分捐税和欠税,并豁免了平民积欠王室的赋税和增收的大麦税;

②取消了平民家人除户主外其他男丁的无偿劳役;

③禁止当权官员利用职权侵夺平民的财产。如不准管理船只和渔场的官员对船夫渔民敲榨勒索,不准官员和僧侣侵吞士兵和平民的牲畜、房屋、树木和果园;

④取消了对神庙祭司所增收的捐税,并将原来王室夺去的一些神庙土地和财产发还给神庙,以此照顾祭司、僧侣的利益;

⑤改革殉葬礼仪的繁琐手续和高昂收费,以法令规定葬仪从简,将原应交纳的酒、面包、谷物、衣服、羔羊、床、椅子等实物减去许多;

⑥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和水上运输,疏通一条旧运河河道,并开凿了一条新运河。

为了保障改革的进行,乌鲁卡吉那还制定了一系列法令," 他在城中颁布命令,并使拉格什公民从债务奴役、欺骗、谷物和财宝被盗窃的情况中解放出来,从残杀和掠夺中解放出来。他制定刑罚,使强者不再欺凌孤儿和寡妇。"

乌鲁卡吉那的改革一方面保护了平民的切身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平民的政治地位,改革的功绩是值得肯定的。由于国内外奴隶主顽固势力的联合抵制,乌鲁卡吉那在任第5 年因对外作战失利而使改革陷入危机。

大约在公元前2347年,阿卡德国王萨尔贡以阿卡德王国的名义统一了苏美尔全境,使两河流域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