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桐皮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鉴益堂 2021-03-26

                         〔别 名〕钉桐皮、鼓桐皮、丁皮、刺桐皮、刺通、接骨药、刺桐、山芙蓉、空心树。

〔来 源〕为豆科刺桐属植物刺桐Ery-tnrina variegata L.var orientalis(L.)Merr.的干燥树皮。

〔成 分〕树皮含生物碱海巴弗仍、刺桐灵、甜菜碱、胆碱等。并含氨基酸和有机酸。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1.祛风止痛:海桐皮有祛风通络止痛作用。 《海药本草》: “主腰脚不遂,顽痹腿膝疼痛,……”。 治血脉麻痹疼痛,及煎洗目赤”。 《本草纲目》: “能行经络,达病所,又入血分及祛风杀虫”。 《岭南采药录》: “生肌,止痛,散血,凉皮肤,敷跌打”。

2.杀虫解毒:海桐皮又有解毒杀虫、治痈疽疥癣作用。 《海药本草》: “……霍乱,赤白泻痢,血痢,疥癣”。《开宝本草》:“主霍乱中恶,赤白久痢,除甘䘌、疥癣。牙齿虫痛,并煎服含之”。 《贵州草药》:“解热祛瘀,解毒生肌。治乳痈,骨折”。

二、近代研究

1.松弛肌肉作用:海桐皮所含生物碱对横纹肌有松弛作用(类似于箭毒)。其作用特点是:潜伏期短,维持时间比琥珀酰胆碱长,但比筒箭毒短;松弛程度较弱。肌肉松弛与膈肌麻痹剂量相差较大;是一种非极化性肌肉松弛剂,可能被新斯的明拮抗;如与洋金花生物碱合用可以表现心律与血压两方面的拮抗作用〔1〕。

2.镇静止痛作用:海桐皮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与硫喷妥钠合用有协同作用〔1〕。临床观察有止痛作用。

3.抑菌作用:体外试验证明,海桐皮浸出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2〕。此外,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3〕。

4.蓄积中毒作用:海桐皮有蓄积作用,并可引起中毒,中毒时主要表现为心肌及心脏传导系统抑制。大量应用可以引起明显的心律紊乱及低血压〔1〕。

〔性 味〕苦,平。归肝、肾经。

〔功 效〕祛风除湿,舒筋通络,解毒杀虫。

〔主 治〕风湿痹痛,腰腿筋骨疼痛,麻木不仁,牙痛,痢疾、疥癣,湿疹;也治跌打损伤。

〔临床应用〕

1.风湿跌打:如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等之关节肌肉疼痛、筋脉挛急、腰腿疼痛,也治脚气疼痛,常配伍五加皮、 薏苡仁、当归、川芎、生地黄、牛膝、乳香等药用,方例《海桐皮酒》、 《海桐皮散》、《海桐地黄汤》。此外,尚用治大风疾(麻风),常配伍知母、贝母、乌梅肉等,方例《神仙退风丹》。也可用治跌打损伤、骨折等,可配伍防风、附子、黑豆等药,方例《海桐皮散》。

2.痈肿疥癣:如乳痈初起,红肿热痛。单用海桐皮,煎加红糖服。风癣有虫,可配伍蛇床子研细末,以油调敷。单用煎洗可治目赤肿痛,漱口可治牙痛。此外,尚可用治霍乱吐下及痢疾。

〔用 量〕 6~12克,丸散酌减,外用适量。

〔用 法〕 生用。

〔禁 忌〕 无风热湿邪及血虚者不宜用。

〔附 方〕

1.海桐皮酒(《续传统方》) : 海桐皮、五加皮、地骨皮、薏苡仁、生地黄、牛膝、川芎、羌活、甘草。浸酒服。

2.海桐皮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海桐皮、当归、牡丹皮、熟地黄、牛膝、山茱萸、补骨脂。

3.海桐皮散(《脚气治法总要》):海桐皮、羚羊角屑、薏苡仁、防风、羌活、筒桂、赤茯苓、熟地黄、槟榔。

4.海桐地黄汤(验方):海桐皮、熟地黄、山茱萸、牛膝、牡丹皮、补骨脂、葱白。

5.神仙退风丹(《百一选方》):海桐皮、知母、贝母、金毛狗脊。蜜丸。

6.海桐皮散(《圣惠方》):海桐皮、防风、黑豆、附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