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位女记者的十月

 先睹为快战台烽 2021-03-26
这个十月,有两位女记者走进了大家的视野,一个在国外大名鼎鼎,在国内一直默默无闻;另一个则曾经家喻户晓却在巅峰期淡出人们的视野。

前一位,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白俄罗斯作家、记者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后一位,是中国曾经最著名的法制记者徐滔。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记者不再被称之为记者,而习惯性地被大家叫做媒体人。这个面目模糊、概念不清的称呼,似乎代表记者——这座广受尊敬、荣耀加身的冠冕,已经褪去光环,变成一种平淡、普通、乏善可陈的职业;那些曾经轰轰烈烈、家喻户晓的“名记”们,更是如同雨打风吹去,在娱乐与解构的社会大潮中零落一地,不再成为人们经典的记忆。正因为此,获得本届诺奖垂青的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才会显得如此的出人意料、非同寻常,超越了中国人的认知与经验,有些格格不入甚至让很多媒体大呼“尴尬”。

但幸运的是,诺奖让全世界人们都记住了,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身份是记者,而不是媒体人。

就在这两天,让人们记住的女记者,除了阿列克谢耶维奇,还有中国的徐滔。而徐滔之所以走红,是因为一次娱乐事件引发的全民回忆。

十月一日,电影《解救吾先生》上映,因为刘德华与王千源的演技,更因为故事的真实性,让影片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在前期宣传中,影片最大的卖点就是该片是根据真实事件——吴若甫绑架案改编的,片中的很多场景和设计,更是与当年那起轰动全国的绑架案件如出一辙。于是在众多影评人的笔下,还有许多微博网友对于电影的评论中,都绕不开当年《法治进行时》全程纪录该案件的节目“惊心动魄22小时”,更绕不开串联起吴若甫绑架案解救过程的核心人物,当年《法治进行时》的主持人——徐滔。

央视评论员杨禹就在自己的微博中遗憾写道:“跟现实比,片中少了一个重要角色:BTV《法治进行时》记者徐滔,一路跟拍破案全程,紧随警察扑进现场,拍下电视新闻界教科书级报道。”在这个全民爱回忆的年代,持有类似想法的人想必不少,所以当年《法治进行时》全程纪录该案件的节目“惊心动魄22小时”被网友重新扒出,并得到了大量的观看与转载,人们发现——真实的纪录远比拍出来的更精彩,这点,正与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战胜众多其他竞争者(包括可怜的村上春树)的原因如出一辙。

而当年那档收视率高达20个点的《法治进行时》,也像《我爱我家》或《编辑部的故事》一样,被人们从记忆中重新寻出,串联起青春时代的点点滴滴。于是,更多如“北京西站人质劫持事件”的《法治进行时》的经典视频被频频曝出,当年那个不要命的“拼命三娘”徐滔的身影,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切尔诺贝利的回忆》一书中写道:“恐惧与自由同在!”这一点,想必吴若甫最为了解,而这句话也是对徐滔记者生涯最好的注脚。在徐滔主持《法治进行时》的时代,法制记者与战地记者面临同样的危险,甚至更有过之,因为她不仅是旁观者,更是亲历者,用自己的恐惧换取着别人的自由。

令战台烽印象深刻的是,吴若甫绑架案中,徐滔随同警察冲进现场,对惊慌失措的吴若甫说:“生命会永远和你牵手”;在“北京西站人质劫持事件”中,她作为谈判专家与劫持犯周旋,在利刃与炸弹前救出被劫持的女孩。这种种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不要命”的行动,不仅是徐滔作为记者的使命,更是她被人铭记与尊重的必然。正因为此,当“北京西站人质劫持事件”视频被重新曝光时,杨澜才会转发视频并评论徐滔“有胆有识”,正因为此,记者才能被成为记者,而不是味同嚼蜡的“媒体人”。

现在,还有多少媒体人能记得罗伯特·卡帕的那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

阿列克谢耶维奇怀此初心,终摘诺奖桂冠;徐滔奉之为圭臬,方能成为全民回忆。当这两位女记者在这个十月被热议时,媒体人是否能重新寻回那名为记者的初心,找回遗失已久的那份理想与尊重?

这不是记者最好的时代,也远不是最差的时代!从这两名女记者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