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出央视直播间,北大考古教授孙华带你解密三星堆 丨 WeMeet预告

 skysun000001 2021-03-26
“我们过去发现的一二号坑,它们只是这些坑群中的一小部分,我们得到的信息是片面的。”在做客央视新闻直播间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分析说。

图片


近日,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传来令我们沸腾的好消息:中国国家文物局在成都公布,三星堆遗址新发现距今约3000年的6座古蜀“祭祀坑”(3-8号坑),并发现大量重要文物,包括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的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

图片


3月29日(下周一),我们把做客央视直播间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华,邀请到了西湖大学的现场,与我们聊聊三星堆。

孙华深耕三星堆文明研究三十余年,曾出版《神秘的王国——对三星堆文明的初步理解和解释》,是三星堆遗址新一轮发掘中的权威学术顾问,参与制定了发掘工作规划。
图片
图片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它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事实上,我们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走在了揭开三星堆“面纱”的探索旅途上。1929年农民燕道诚淘沟时偶然发现了一坑玉器,启动了1934年的首次考古发掘。自那以来,我们对三星堆遗址开展了37次发掘。与这一次发掘最为类似的“盲盒”开启,要追溯到34年前的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1、2号三星堆文化“祭祀坑”中发掘出青铜神像、青铜人像、青铜神树等珍贵文物。

图片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分布示意图

孙华表示,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的发掘,将对人类完整认识三星堆提供新契机,一些未能解决的学术问题,这次应该能解决。

  • 这次的6处“盲盒”,以及带来的逾500件历史文物,意味着什么?

  • 同为“祭祀坑”出土器物,这一批新发现的器物,与先前的器物有何联系?

  • 三星堆遗址的总分布面积达12平方公里,目前我们的发掘面积不到2万平方米,仅占总面积的千分之二。这些已知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三星堆文明?未来,我们还能期待三星堆带来哪些惊喜?

  • 与此同时,回溯这几十年的三星堆挖掘考古史,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深思?

孙华将以“走近三星堆:从器物埋藏坑看三星堆文明”为主题,与西湖师生分享迄今出土的器物向我们揭示了怎样的三星堆文明,以及对三星堆考古过程的思考与感悟。

图片

时间:3月29日(下周一)19:00-21:15

地点:西湖大学云栖校区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介绍


图片

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青铜时代考古、中国西南地区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近年的研究重点一是中国城市考古和建筑考古,二是交通考古和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并一直致力于三星堆遗址新发现考古材料的整理和研究。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神秘的王国——对三星堆文明的初步理解和解释》、《中国艺术通史》(第2卷,合著)等,新编写的“古蜀文明研究系列”也将由巴蜀书社今明年陆续出版。

主要社会工作有国务院考古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等。

图片


文末点个在看吧~
撰稿/徐  珊
图片来源/主讲人提供;央视网、三星堆博物馆等
编辑/徐  珊
校对/张  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