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它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事实上,我们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走在了揭开三星堆“面纱”的探索旅途上。1929年农民燕道诚淘沟时偶然发现了一坑玉器,启动了1934年的首次考古发掘。自那以来,我们对三星堆遗址开展了37次发掘。与这一次发掘最为类似的“盲盒”开启,要追溯到34年前的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1、2号三星堆文化“祭祀坑”中发掘出青铜神像、青铜人像、青铜神树等珍贵文物。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分布示意图 孙华表示,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的发掘,将对人类完整认识三星堆提供新契机,一些未能解决的学术问题,这次应该能解决。
孙华将以“走近三星堆:从器物埋藏坑看三星堆文明”为主题,与西湖师生分享迄今出土的器物向我们揭示了怎样的三星堆文明,以及对三星堆考古过程的思考与感悟。 时间:3月29日(下周一)19:00-21:15 地点:西湖大学云栖校区学术报告厅 孙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青铜时代考古、中国西南地区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近年的研究重点一是中国城市考古和建筑考古,二是交通考古和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并一直致力于三星堆遗址新发现考古材料的整理和研究。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神秘的王国——对三星堆文明的初步理解和解释》、《中国艺术通史》(第2卷,合著)等,新编写的“古蜀文明研究系列”也将由巴蜀书社今明年陆续出版。 主要社会工作有:国务院考古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