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剧演唱中的“骨与肉”

 cxag 2021-03-26

图片

(来源:惊涛博主的博客)

人的嗓子,在生活中常用以语言表达、市场叫卖及其他呼喊;而“歌唱”则是嗓子的另一类“工作”。歌唱是用嗓音表现的“艺术作品”。艺术,是人类把大自然中的原材料(包括嗓音)经过艺术加工产生出的不同形象、不同效果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智慧与才华的结晶。

   就说歌唱艺术,既然是艺术,必然有艺术加工。歌唱家把自己的嗓音采取不同措施,包括发声法、发声部位、口形用气等手段,把嗓音加工成为需要的不同声响效果、不同音色,送出口腔,达到歌唱目的。比如京剧的花脸、老生、老旦、青衣等,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声法。反过来说,“加工”不好,效果就不好,艺术价值就不高,就是人们所说的“直腔直调”、平淡无味。关于“发声法”,这是个理论性很高的问题,我不敢多说,我只说一点,那就是“骨与肉”的问题。没有骨头,只是一堆“肉泥”,只有骨头没有肉,只是一个令人恐怖的“骨架”。当你看到微风荡漾的麦浪,当你看到微波荡漾的湖水,当你看到“天女散花”的长袖......给人以美的享受。

   拉小提琴、拉二胡需要施以“揉弦”,拉出波浪式的颤动感;吹笛子、唱歌用气浪使得发音产生颤动,称为气颤音,增加了艺术感。在演唱旋律中,施以各种不同的“装饰”,(在曲谱中称为装饰音,如倚音、波音、颤音、顿音以及强弱等),从而使演唱达到理想的完美的艺术效果。

   说到嗓子,有了好嗓子(天赋)还需要准确地去利用和发挥,我们常说的“洒狗血”,是说那种盲目的远离艺术价值的“喊叫”。李和曾有条好嗓子,他就合理的发挥利用自己的嗓子,把“高派”唱腔推向更完美、更高的艺术境界。

   还有一个“圆”的问题,只有圆才能美,不圆就会“一倒汤”,或者生硬、棱角太大,失去美感。关于“弹性”,“弹性”和“圆”是统一的,没有弹性就死板、生硬、粗糙。说到底,这些都是骨与肉的问题,就是要有“有骨头有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