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宁夏》 讲述宁夏人自己的历史 回眸20世纪宁夏历史,高登云领导的响应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灵州辛亥起义,无疑是西北近代史中重要的历史事件。 虽然灵州辛亥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在这次革命中高登云的悲壮事迹和灵武人民所表现出的顽强斗争精神,却一直在民间流传。 2003年盛夏时节,笔者来到起义首领高登云的家乡——盐池县鸦儿沟乡狼子沟村,走访了86岁高龄的高登云的堂侄高忠等人,试图揭秘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高登云与灵州哥老会高登云祖上为明洪武年间山西移民。清光绪三年(1877年),“闹事英雄”高登云降生在灵州花马池(今盐池县)五堡一个贫苦农牧民家庭。 因家境贫困潦倒,高登云举家迁至鸦儿沟乡狼子沟村,投靠富甲一方的舅父禹子同。在禹子同的接济下,高家逐步有了田产和牲畜,家境逐渐好转起来。 高登云自幼顽皮好动,9岁那年,到灵州磁窑堡一个叫“黑疙瘩”的地方,拜王大保子为师学习武功。他22岁时已练就一身硬功,学成出师。他袖中常藏一把防身铁尺,三五名青壮年也近不得身。之后,高登云在灵州一带摆场卖艺,闯荡江湖。 据高忠老人讲述,高登云手提两桶水奔跑如飞,且水不溅地;他枪法极准,百步穿杨,弹无虚发;其练功时走过的地面,曾留下深深的足迹。高登云少年起就加入了哥老会,因其武功超群,颇有胆识,常扶危济贫,加之具有出众的组织才能,34岁时即被推举为哥老会“西北堂”第十代坐堂大爷,成为灵州哥老会的首领。 高登云 哥老会原是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其宗旨是“反清复明”。灵州哥老会在清朝同治年间由兰州和西安传入,成员主要是社会底层的小手工业者、遣散军人、破产农民和矿工。那时灵州磁窑堡煤矿是哥老会的一个据点。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吏横行,赋税日趋沉重,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反清思潮在各地激荡。在这种背景下,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革命活动及其政治纲领尤为鼓舞人心。 那时,西北同盟会革命组织与宁夏哥老会秘密联系,发展同盟会员,建立革命组织。由于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逐鞑虏,建立民国”,与哥老会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宗旨相一致,其纲领很快就得到宁夏哥老会民众的响应。 1911年6月,甘肃同盟会主要成员再次到宁夏秘密活动,成立“宁夏革命同盟支部”,领导宁夏地区反清斗争,同时争取宁夏哥老会民众参加起义。为此,“宁夏革命同盟支部”负责人刘先智、吕锡有加入了哥老会,并被推选为首领。高登云随即也加入了同盟会,接受同盟会的领导。灵州哥老会成为孙中山革命纲领的积极支持者和实践者。 灵州辛亥革命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的枪声震惊了全国。 11月11日,陕西辛亥革命起义响应,革命党人光复了西安,树立起西北地区辛亥革命反清运动的旗帜。 随后,陕西军政府张云山以鸡毛信通知“宁夏革命同盟支部”从速起义,响应武昌、西安革命行动。消息传来,群情振奋。 11月14日晚,“宁夏革命同盟支部”在宁夏府城(今宁夏银川)召开会议,推举刘先智为起义总指挥,决定于11月17日在府城、灵州、平罗等地同时发动起义。高登云参加了这次会议,并被指派负责发动灵州起义。 11月17日晚,高登云召集29个哥老会成员,在灵州东街王大保子商店研究起义事项,约定以“虎豹”为联络口号,宣布了起义纪律:“不准贪财好物,不准奸淫妇女,不准乱杀好人。”随后,大家喝鸡血酒齐声盟誓。深夜,千余名义军兵分两路开始行动。高登云手提毛瑟枪,带领数百义军包围了灵州州署和守备衙门,朱守备没做任何抵抗便缴械投降。义军没费一枪一弹即占领了守备衙门,缴获了大批武器。随即高登云、马连弟又率义军直奔州署,潘守备没敢抵抗,弃城而逃。义军冲进州署院内,火烧了二堂。州官余重基惊恐万状,让一崔姓衙役背着由后门逃出,藏在“聚义园”内,后被马连弟秘密接出,转移到一豪绅家中隐藏。义军又占领了东、南鼓楼和灵州税局,杀了民愤极大的杨姓局长,砍伤了师爷王文炳,对商店字号和有钱人家秋毫无犯。一夜之间,义军占领了灵州,宣告起义成功。当夜,宁夏府城发动的起义,因叛徒出卖,遭到敌人破坏,有十多名义军被捕入狱。事后灵州城老百姓传出一句民谣:“高登云乱了灵州城,伤了个半人。” 起义军旗 11月18日,灵州义军连同一些手工业者千余人在街上敲锣打鼓游行,庆祝灵州光复。磁窑堡哥老会代表在王恭的率领下,也赶到灵州城内庆祝义军的胜利。 11月19日晚,宁夏府城义军在首领刘华堂的率领下,经过一夜激战,击毙了负隅顽抗的代理镇台贺明堂等大小官吏数百人,攻占了府城。紧接着,平罗、宁朔也相继光复。 11月21日清晨,灵州城遍插拥护孙中山辛亥革命的“顺南”三角小旗,意为响应南方武昌起义。中午,义军在灵文书院召开大会,宣布“灵州军政府”成立,高登云被推举为大元帅,马连弟为副帅,杨忠厚为参赞,高士秀为管带。会后,军政府张贴安民告示,得到灵州各族人民的竭诚拥护。 为了巩固胜利成果,进一步打击清廷统治,11月20日,高登云令高士秀率军攻打灵州北部要塞横城堡。横城堡是宁夏府的东部门户,这里共有二三百名清兵守卫,由人称“崔家五虎”的5个崔姓兄弟率领。崔姓兄弟闻知义军兵伐横城,不战自逃。义军大获全胜,缴获大批枪支弹药,收编了部分清军,义军发展到2000多人。 宁夏府城、灵州、平罗等地起义成功后,陕甘总督长庚惶恐万状,速命宁夏镇台张绍先镇压灵州起义。 12月9日黎明时分,马麟和张绍先之子集合地方民团千余人,向灵州城发起猛烈进攻。由于灵州城池坚固,义军作战勇猛,清军的多次进攻都被瓦解。在10天的浴血奋战中,双方伤亡惨重,高登云的长子在战斗中不幸阵亡。 清军在难以攻下灵州城的情况下,改变策略,派代表进城讲和。此时,义军也处于外无援兵、内无弹药的危难之际,加之宁夏府城失守,高士秀带领部分义军不辞而别,弃横城去了定边。顷刻之间,灵州城成为一座孤城。在此危难关头,副帅马连弟游说高登云要求和谈。绅士许相和马连弟妻兄黄中玉等人也以“一旦城防失守,灵州百姓必遭残杀,以一人得失,换取万人性命,何不护民?”为由,劝说高登云弃城而走。高登云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弃城议和,条件是:义军出城,清军不打、不追、不埋伏;清军进城,不得抢劫杀人。清军佯装答应,并签订协定。12月19日,高登云率部撤出灵州后赶往花马池。 清军进城后,遵照陕甘总督长庚“敞刀三日”的密令,大肆残杀无辜。州官余重基预先制作了许多小白旗,分发给豪绅官宦,让悬挂在自家门头。第三天天刚亮,清军沿街鸣锣呐喊,让各户守在家中不得外出,声言要搜捕哥老会成员。随后城门紧闭,清兵和民团手持利刃,除插小白旗的官绅人家外,其余民宅逐户搜杀,不但对起义者的家属“格杀勿论”,就连一些无辜百姓,也因“身份可疑”而惨遭杀戮。 州官余重基声称,东后街的百姓烧了他的二堂,下令先由后街杀起,一直杀向东街两侧。刽子手从黎明杀到黄昏,东街、后街一带血流成河,其惨状目不忍睹。 高登云的妻子与磁窖堡矿工首领王恭被搜出后,被当街斩首示众。高妻临刑前大骂清军,宁死不屈。 叛将马连弟自以为保护了余重基,又积极促成义军与清军和谈,在义军北撤时他悄悄溜回,岂不知余重基翻脸不认人,不但拿“反叛头子马连弟开刀”,还杀了他全家。“敞刀三日”之后,灵州城东北街一带人烟断绝,死难者达5000多人。州城附近百姓用牛车将尸体拉往城北雁虎墩掩埋,一个多月后才将尸体清理完毕。 高登云率义军撤退到花马池后,他深知清军不久将尾随而至,因此未敢久留,便投奔定边哥老会首领郑士诚而去。三日后,清军果然追杀至花马池,在高登云的家乡狼子沟疯狂搜杀高氏族人和哥老会成员无数,高家的宅院也被纵火烧为废墟。 高登云投奔郑士诚,却没想到是刚出狼窝又入虎口。郑士诚自称是辛亥革命的追随者,实是一个诡诈投机、口蜜腹剑的卑鄙小人。他对高登云及其率领的义军表面以礼相待,让高登云把部队开往城东60里的砖井子驻守,暗地里却设伏突袭。在一个阴雨的夜晚,郑士诚乘高部就寝之后,突然将其包围,刹那间兵营四周枪声大作。仓促之际,高部难以应战,数百名义军将士当场阵亡。高登云左臂受重伤,只身从血泊之中逃出。 灵州辛亥起义打响了宁夏地区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在宁夏地区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宁夏人民的反清斗志。但由于起义民军缺乏革命理论指导,又因交通不便,不能及时得到同盟会的指导,一场轰轰烈烈的灵州辛亥起义,在清王朝的残酷镇压下宣告失败。 20世纪90年代初,盐池县因城市发展建设需要,通知高氏幸存者后人搬迁高登云家族坟墓,墓中挖掘出的无头尸骨竟有几十具之多。 高登云生死之谜 在高登云家乡,我们走访了高氏家族的后人,关于高登云的生死结局,众说不一。有人说高登云逃出郑士诚虎口之后,隐姓埋名,流落于陕西、内蒙古等地,以乞讨为生。据高忠老人讲,高登云晚年对妻儿和战友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他曾悄悄回到故乡,站在旷寂无人的山巅远眺。当时有亲戚和他偶然相遇,但他拒绝相认,直至终老未归。也有人说高登云在郑士诚的乱枪之中侥幸逃脱,辗转来到陕甘寻找陕甘义军首领白朗,终老死于四川。 以上传闻因无确凿依据,无从证实。高登云从此销声匿迹,其结局成为不解之谜。 高登云堂侄高忠及家人 在高忠之子高学魁带领下,我们来到荒废近一个世纪的高登云故居地。当年的高家如今早已夷为田地,稀稀拉拉的几行向日葵正在酷旱中苦苦挣扎。从地面裸露的残砖断瓦和依稀可辨的墙基来看,这个土宅面积有二三百平方米。宅址以南50米外,是高登云舅父禹子同的堡寨。从厚如城墙的城堡寨墙分析,禹子同当年的确十分富裕。 纵观古今 青年引领时代 时代成就青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体验 最近看牙体验悄然在“艾齿”兴起 点击下图进入有惊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