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立民 | 论“接娃”

 富平人原创馆 2021-03-26

论"接娃"

文/李立民

接娃, 通俗地讲就是接送该子上下学。
很早以前,各大中小城市,县城的原住民都有过接送孩子上下学的习惯和经历。但那时候仅限于幼儿园,小学低段一至三年级。当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到学校的路线熟悉了以后,就慢慢的放手。孩子自己去上学,按时回家。从此以后,大人、孩子就各忙各的。

历史回顾,建国之后的50,60,70,80 后人上学是没有家长接送的。只要认得学校的门,上下学自己该去就去,该回就回。到了90后的一代,接送也是比较少的。2000年以前,“接娃”这项新兴家务还不十份显著。极个别离学校较远的学生需要家长接送。特别是2010年前后,全国各地撤点并校,一天消失多少个学校,随之又来了个撤村并镇。这样的发展就为以后接送娃上下学打下了埋伏。

九十年代提倡全民办教育,集资建校,村村有小学,一个乡镇几所初中,随便上。小学生有的跟学校连墙,有的就在一条巷道上。家长根本用不着接送。九十年代中末期,学生急剧增长,教师缺编,只好通过乡聘校聘找代课老师。年年添置桌凳都不够用,2006年时,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数达到1260多人。随后逐年下降,到2013年学生流失更为严重,一个年级几个学生开不了班,全校仅剩百十名学生。流失的原因有的被邻校挖走,有的进入县城学校。再加上人口高峰已经过期,出生率下降等原因。农村学校已经留不住学生,只好一窝蜂的拥到县城学校。而县城学校是人满为患。又出现了上学难的矛盾,只收优秀的学生,学习一般的免谈,那里来的那里去。一个娃上学,需要动用不该动用的人脉关系,寻情钻眼才能获得一个学位。

教师职业的对象是学生,一旦没有学生,教师就没猴耍了。2000年以前招进的乡聘校聘教师,又一次被打回原形。该干啥去干啥,私校成了他们的去处。有句话说,打败“康师傅”的不是“统一”,而是外卖。那么乡聘教师的退出,不是你教的不好,而是学生流失的原因。教师过剩,原本想进县城教师有了机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性使然,进县城学校,有考进去的,有通过其他方式进去的。一句话,走为上策。

城镇化进程的单向流动,县城超级“航母”学校一座座掘地而起。为了孩子们的上学,农村人口进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县城各中小学学生数以爆发式增长。接娃上下学已经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历史的原因,社会的发展,才出现了接娃的新兴家务。说到接娃,一家欢喜一家愁,一个孩子,往上数两代,至少有六个接娃人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究竟谁能靠的住,家庭成员结构不同,人选也不一样。不管啥情况,有娃接总比没娃可接高兴。

“接娃”的现实意义就是保证孩子上下学路上安全。一方面为防止交通事故,孩子年龄小,不懂交通规则,走路随便,同时是怕孩子发生不测而丢失。其次是为保证孩子能按时到校,不影响上课,吃饭,准时到校。

“接娃”是一个家庭的重中之重。夸张地说,接娃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是祖国的花朵。谁来当护花史者?有老师,有家长,有交警。接送娃上下学,一般情况下,孩子有爸爸妈妈,如果爸爸挣钱养家,接娃的重任就落在全职妈妈肩上。如果爸爸妈妈都有工作,并且脱不开身,那只好是下一组人选,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六个人其中一人是接娃的最佳选手。接娃的条件,必须是身体健康,耳不聋眼不花,最好没有“三高”症状。接娃也是个技术活,快不得也慢不得,迟不得也早不得。并且要会开车或者能骑电摩车。如果爸妈有工作,那就义不容辞的落在了爷爷或者奶奶的身上。爷奶靠不住,那自然就是下一组人选。外公外婆二选一。假如老人都靠不住,只能委托小饭桌托管班的人去接。

接娃是一项长期的,光荣的,烦脑的,艰巨的战斗任务。首先是安全第一。比如说:骑上电动车能在人流中穿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见逢插针,不管顺向还是逆向。犹如蚁群一样各行其道,互不相撞。其次是准时准点,风雨无阻。热冷不怕,起早贪黑。无怨无悔。一直将接娃进行到底。
究竟能接到什么时候?且不说以前,就目前的学制,从幼儿园到小学至少得接七,八年,完整的算要接九年。上初中后,免不了还得继续接送。根据路程,上学、放学时间的早晚,一些大城市公交首班还没开,晚班公交己经停运,唯有一群学生在家人的陪同下,披星戴月,风雨兼程,急匆匆赶赴在接送家与校的路上。

接娃的任务已经列入每一个家庭议事日程。正在接的和未来要接的,只要孩子每天上学,就得落实接娃的事宜。丝毫马虎不得,更不能有闪失。接娃的历史意义在于具有持久性。算一笔帐,一个退休职工六十岁开始接娃生涯,不管帮忙给儿子或者女儿接娃,完成接送一个娃的历史任务,大体需要十年左右,如果再有一个孩子,大体需要十几年,这时老人就七十多岁眼看奔八十了。留给老人的时间也不会太多。不管怎样,时代造就了有“娃”必须接!不接不行。

现实告诉人们,当爷爷奶奶或者外婆外公完成了接娃的历史任务。随时做好第二次退出的准备,该退出的时候就应毅然决然的退出,告老还乡是唯一的选择。单元房里最多就是三口或者四口之家,容不下太多的人,更容不下一个抽烟的爷们。一个家庭人多事多,难免有不高兴不愉快的时候。望眼尘世,有多少父母给儿女忙帮完了就是多余的人,(抖音上有个笑话,一老太背起行囊,开门离开女儿的家,自言自语说到,感谢女儿开除了我接娃的重任)。再说:父母的家永远是儿女的家,而儿女的家不一定是父母的家。珍重吧!接娃的同志们。

悠悠万事,唯此为大,接娃的风景会越来越靓丽,究竟能接到什么时候,目前还看不出任何不接的迹象,除非各中小学校有通勤大巴车,每天在各小区门口把娃一接一送。接娃这项工作才有失业的可能。
2021.3.24

讲述富平人的故事,

凝聚富平人的力量。

弘扬富平人的精神,

打造富平人的品牌!

富平人投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