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浪地球》信科学票房高,他们用石头打破了好莱坞的类型垄断

 不圈粉的铁任 2021-03-26

2月9日,由小说作者刘慈欣担任监制,郭帆导演,吴京特别主演的国产科幻《流浪地球》上映第5天的上午,票房已经达到13亿,把之前领跑春节档的《疯狂的外星人》甩开,借助口碑的弹弓效应进入逃逸速度,前方追赶的目标是《战狼2》的56.8亿,天文数字,但未必不能达成,目前售票网站的预估是52.57亿。

比票房更让人振奋的是电影本身,尽管像所有热门电影一样,《流浪地球》受到了很多质疑,例如在发动机能不能推动地球,刘启为啥这么作,朵朵的演讲有点像假模假式的班干部,特效没有细节比不上星际穿越,这些问题上,很多网友吐槽了。但是不可否认,影片已经足够优秀,它不仅保持了刘慈欣一向的浪漫主义硬核科幻的特色,也注入了非常合格的娱乐元素和卖座情节,当看到救援小队时而搞笑时而煽情时而热血,运送以前超级英雄电影才有的能量块火石,踹机器,拔电线,百人推火箭,忙得不亦乐乎,你可以想象那个写出《球状闪电》的科幻诗人,已经成长为成熟的硬核商人,不再书写冷峻、反思和想象力,而是贩卖灾难、热血、特效。

这并非贬义,诗人变商人是进化,诗必须需要接地气,才能流传下去,你不能指望观众都喜欢听莫扎特看毕加索,有时候,适当的放下一点身段,通俗一点,是更大的格局。

《流浪地球》的商业化改编有几个非常突出的亮点,一是时间比小说明确了,片子,刹车的地球绕着太阳转了15圈,然后用两年时间飞向木星,17年后,刘启长大了,和伙伴们一起完成了引爆木星的壮举,踏上新的征途,时间线很紧致,符合第三宇宙速度的理论,商业大片的叙事要求。

然后是人设,原小说中的少年是作为旁观者的身份见证了地球从刹车到逃逸的过程,也感受着危机面前文明的蜕变,满篇都是失落茫然和孤独,而电影中的刘启是一个非常独立而且坚定的叛逆青年,表面上他很叛逆,实际上很有荣誉感,他执意拿到假名卡和工人服装去地上,是为了摆脱父亲的影响,当年免抽签进入地下城的名额。

这样扎实的人设在影片中还有很多,例如韩子昂,唯一从前太阳时代过来的老司机,他最后在昔日的家乡,上海的冰墟上追忆往事,在生命最后时刻摘下面罩,回归自然,这个人物也是立得住的。像中澳合资、朵朵、王磊、周倩、李一,也都是丰满的,完成救赎的孤胆老爸刘培强,则完美的考贝了战狼的很多特质。

在被很多人吐槽的科学观上,其实《流浪地球》还算是硬核。能够想出把地球发射出太阳系这样的设定不难,难的是把它讲圆了,刘慈欣的办法就是用科学数据包装那些比《星战》还魔幻的幻想,例如刹车时代和逃逸时代等五个时代的2500年超长的流浪周期,还有洛西效应、氦闪、潮汐力,等待科学名词,再加上愚公移山这样的古科学理论,让一切都看起来合情合理。反正只要核聚变了,石头也能推着地球走。

《流浪地球》意义非凡,它本身有很成型的世界观。改编电影,其实更大的任务是完善这个设定,并进行商业化的改造。现在看来,刘慈欣提供了基础,郭帆的类型化叙事,吴京的英雄气场和观众缘,过得去的特效,几个条件产生了强烈的化反,使之撬动了春节档也是类型片市场最大一块票房蛋糕,同时也打破了好莱坞的类型垄断,科幻电影,从此不再是好莱坞人的专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