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草的功效作用与主治,甘草的保健与食疗

 鉴益堂 2021-03-26

                         【科属与别名】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和根状茎。又名: 粉甘草、生甘草、生草。处方名: 生甘草、清炙甘草。清炙甘草又名清炙草、清甘草;蜜炙甘草又名炙甘草、蜜炙草。

【性味、功效与主治】

味甘,性温。功效: 补中益气、润肺祛痰、缓急解毒、调和诸药。

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疲倦乏力;胃痛、心阳不振、心悸胸痛;感冒咽痛、咳嗽痰多;疮疡肿毒等病症。

【传统方剂】

(1) 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治疗腹中挛急疼痛。

(2) 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炙甘草、半夏、人参、黄芩、黄连、干姜、大枣,治疗胃气上逆,腹痛下利。

(3) 炙甘草汤(《伤寒论》) 炙甘草、人参、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生姜、大枣、酒,治疗心动悸、脉结代。

(4) 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甘草、小麦、大枣,治疗妇人肠躁,喜悲伤欲哭。

(5) 甘草干姜汤(《金匮要略》) 甘草、干姜,治疗肺痿吐涎沫。

(6) 其他 在中医的大量方剂中,大多有甘草,以作为调味药,佐使药。

【主要成分】

甘草主要含甘草皂苷、甘草多糖、甘草多肽等成分。

1. 三萜类化合物

甘草皂苷,即甘草甜素、甘草酸;为甘草酸的铵、钙、钾、铁、铝盐,含量最多,有6%~14%,为非溶血性皂苷,其精品为甘草酸单胺盐;11-脱氢甘草次酸,新的甘草三萜内酯名为甘乌内酯。

2. 黄酮类化合物

甘草黄苷、异甘草黄苷、甘草素、异甘草素,异黄酮类化合物: 甘草西定、甘草醇、芒柄花素、甘草利酮等。

3. 甘草多糖

为葡聚糖。

4. 其他

7-甲氧基香豆精、伞形花内酯、阿魏酸、芥子酸、多种氨基酸、β-谷甾醇等。

【药理作用】

1. 激素样作用

甘草皂苷——甘草次酸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作用,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与皮质固醇类相似,具有促皮质激素样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而产生,因而能使肾上腺重量增加,束状带增宽,胸腺萎缩,淋巴细胞减少。并有去氧皮质酮水钠潴留的作用。

甘草有雌激素样的作用。

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甘草对人体的免疫功能的调节是双相性的。部分成分能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作用,部分成分又有抑制体液免疫和抗过敏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1) 增强免疫作用 甘草酸可增加小鼠脾脏的重量,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

甘草多糖具有多种免疫增强作用,甘草多糖还能激活小鼠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并显著增加IL-1。可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诱导IgG、IgM的产生,增强了体液免疫。

(2) 干扰素诱导作用 甘草酸对人血能促进诱生α-干扰素和γ-干扰素达12~13倍。

(3) 增强NK细胞作用 甘草酸腹腔注射对脾脏和人末梢血的NK细胞的活性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4) 抑制免疫作用 甘草的复合体,包括核酸、蛋白质、多糖、多肽等成分具有抑制巨噬细胞的免疫反应,并能抑制体液免疫功能。

(5) 抗变态反应作用 甘草酸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阻止了过敏介质的释放,并能降低IgE的产生和组织胺的合成,而具有抗过敏作用。甘草酸有抑制变态反应性炎症的作用,能抑制敏感细胞释放化学介质的作用。

3. 抗炎作用

甘草具有氢化可的松样的抗炎作用,其抗炎成分为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其抗炎效价为氢化可的松的1/10。甘草黄苷能抑制小鼠实验性关节炎和肿胀。

甘草抑制免疫性炎症的机制为: ①抑制纤溶酶系统的活化;②降低血清对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促进作用;③抑制细胞膜通透性的亢进等有关。

甘草酸对发热有解热作用。

4. 抗病毒抗菌作用

甘草多糖具有抗DNA和RNA病毒效应,降低多种常见病毒的毒力的作用。甘草酸类通过对多种病毒颗粒的直接作用,和诱生干燥素等提高免疫功能而间接的发挥抗病毒作用。

甘草酸能破坏试管内的艾滋病毒(HIV),对HIV增殖率达98%以上。甘草酸并没有抑制HIV逆转录酶的作用,系通过恢复TH细胞而发挥作用。甘草新分离出甘草鞣质活性成分——新多酚类,在低浓度时也显示出HIV增殖的抑制效果。

甘草酸钠和甘草次酸体外试验对金葡球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滴虫均有抑制作用。

5. 对消化系统作用

(1) 抗溃疡作用 甘草浸膏对实验性溃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促进溃疡愈合。其抗溃疡的机制是多方面的: 能增加胃黏膜细胞己糖胺成分,保护了胃黏膜不受损害;甘草锌的抗溃疡作用与促进成纤维细胞合成纤维和基质有关;并与抑制胃酸作用有关。

(2) 抑制胃酸作用 甘草浸膏能明显的降低胃液量、总酸度、游离酸度。其降低胃酸的机制是对胃壁细胞的直接作用。甘草次酸对大鼠胃黏膜内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而能增高幽门和贲门黏膜内cAMP的含量,从而抑制了胃酸分泌。

(3) 抗痉挛作用 甘草浸膏和异甘草素等总黄酮对离体肠管均有抑制作用,能解除组胺和乙酰胆碱所致的肠痉挛,并与芍药苷有协同作用。

(4) 保肝作用 甘草酸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甘草甜素可明显减轻肝细胞坏死和脂变,减轻肝间质的炎症反应,抑制肝纤维增生,从而降低肝硬化的发生率。对肝癌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甘草浸膏口服对CCl4所致大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使肝脏的变性和坏死显著减轻,肝细胞内糖原和核糖核酸恢复,血清转氨酶活力明显下降。

甘草酸和甘草次酸能抑制CCl4生成游离基和过氧化脂质,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

(5) 利胆作用 甘草甜素可明显增加家兔胆汁分泌。甘草甜素和甘草酸可使家兔之血胆红素降低,尿胆红素排泄增加。

6. 镇咳祛痰作用

甘草浸膏和甘草合剂口服能覆盖发炎的咽部黏膜,缓和炎症刺激,从而发挥了镇咳作用。进一步实验表明其镇咳作用与抗炎无关,是通过中枢而产生的。其有效成分为甘草次酸胆碱。甘草还能促进咽喉和支气管分泌,使痰容易咯出,具有祛痰镇咳作用。

7. 降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小剂量甘草酸和甘草酸单胺能使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减轻,并具有显著的降低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β-脂蛋白的作用。这与甘草酸能促进胆固醇的结合和排泄有关。

8. 解毒作用

甘草对多种药物中毒、食物中毒、农药中毒、体内代谢产物中毒、细菌毒素等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甘草酸对蛇毒、河豚毒也有解毒作用;对环磷酰胺和喜树碱有增效减毒作用。其解毒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通过甘草酸的吸附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类似葡萄糖醛酸的结合解毒作用,肝脏药酶的诱导作用等有关。

甘草次酸能减轻链霉素对神经功能的损害。能提高豚鼠内耳的听觉功能。

9. 抗肿瘤作用

甘草次酸的衍生物甘草酸钠对小鼠S180、HepS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草酸对大鼠腹水肝癌和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能产生形态上的变化。甘草酸钠其治疗子宫癌、膀胱癌、直肠癌的疗效超过了甲胺喋呤(MTX)、长春新碱(VCR)、5-氟脲嘧啶(5-Fu)等常用抗癌药的疗效。并且没有严重的毒副作用。

10. 其他

甘草还具有增加肌力、增加体重、抗利尿、抗惊厥等多方面的作用。甘草甜素能抑制家兔膀胱结石的形成。

甘草甜素能延缓创伤修复过程。

11. 体内过程

甘草酸在体内吸收后于1~4h水解为甘草次酸,出现血浓高峰。10~24h经肝肠循环在酶的作用下而转化为甘草次酸,再次出现血浓高峰。

【临床应用】

1) 治疗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胃痛、腹痛。

2) 治疗伤风感冒,上感咳嗽、慢支咳嗽,有痰或无痰。

3) 治疗慢性肝炎。

4) 治疗高脂血症,冠心病。

5) 用于肿瘤和配合肿瘤化疗。

6) 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7) 治疗艾滋病。

【剂量与用法】

(1) 药典剂量 1.5~9g。

(2) 临床常用剂量 3~9g。

(3) 大剂量 一般不大剂量使用。

(4) 使用方法 水煎服。研末吞服。外敷。

【临床体会】

1. 关于甘草的传统应用和炙甘草汤

甘草在本草书上应用广泛。古代有甘草的方剂很多。但作为君药的方剂大多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经方。后世的方剂中基本上都作为佐使药而使用的。

甘草能补虚、能调和、能缓急、能解表、能解热、能解毒;对阴阳、气血、表里、寒热、虚实均能应用,古人称之为“国老”,现称为“百搭药”。

现今临床绝大多数的中药处方将甘草作为佐使药、甜味剂使用,保护脾胃,缓和某些中药的药性,调和中药的苦味,很少直接用于治疗病症。

甘草的药性本草书上记载平性的多,温性的少。临床观察其药性平偏于温,属“温药和之”的重要中药。

2. 关于炙甘草汤的君药

经方炙甘草汤名义上是炙甘草为君药,实际上是人参和地黄为君药,炙甘草仍是佐使药。该方如果去掉了人参和地黄,治疗心悸怔忡的效果就会大减。如果去掉了炙甘草照样有效。因为炙甘草对心脏病不是主要的药物。

在《温病条辨》中,吴鞠通将炙甘草汤改名为复脉汤,并衍化为4个方剂——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主要治疗温病发热时并发心脏病脉结代等的问题。

由于中医有尊重经典的传统,吴鞠通没有明确讲明哪味药为君。书中虽然仍将炙甘草放在第一位,但在方解中较详细的论述了地黄,似将地黄作为君药。而炙甘草在方解中却只字未题。现今炙甘草在临床上一般也并不是治疗心脏病的主要药。药理也没有证实对心脏病的治疗作用。

3. 关于甘草治百病

甘草的药理作用很多,传统有治百病之说。但甘草恰如其分治疗的病证并不多。各种疾病都是作为佐使药使用。感冒、咳嗽、有痰;胃炎、溃疡病,胃痛;肠功能紊乱,痉挛性腹痛;慢性肝炎;高脂血症、冠心病;肿瘤;艾滋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等都可以配合使用。

4. 关于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

甘草具有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有激素样作用。因此,临床上有人使用大剂量甘草来治疗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病,其结果不但无效,反而引起了水肿和恶心。

临床上还有人将甘草用于免疫病服用皮质激素引起的皮质功能减退症。但临床实际应用上,剂量小了效果不明显,剂量大了服用后很不舒服,短期内不会有效,长期服用不良反应多而效果差。

我们是将甘草作为配伍药调味药而使用的。即使激素减量的患者我们也不作为主药。

5. 关于治疗免疫病

甘草在治疗免疫病中是必用的药物。一方面起到抗炎、抗变态反应、抗关节炎症的作用,以及促进皮质功能代偿,提高体内激素水平,对治疗疾病有有利的一面;另一方面,甘草能增加免疫球蛋白,对免疫病高球蛋白血症有不利的一面。

从临床上的大量患者来看,长期应用小剂量甘草对免疫病的治疗还是有利的。实际上在整个处方中,甘草是次要的药物,并不占优势。甘草主要是用来调味,调和某些中药的苦味和保护脾胃。我们能让患者长达十多年服用苦味的中药而不影响脾胃,与使用甘草、大枣有一定的关系。

6. 关于甘草解毒

甘草是中医传统的解毒药。现药理已证实具有解毒作用,包括解药毒作用。在中药的复方中,加入甘草可以减少和解除某些中药的不良毒副反应。这也是每方必用甘草的道理之一。如处方中放有影响肝肾功能的中药就更应多放一些甘草。

甘草配合肿瘤治疗可增效减毒。肿瘤化疗时,用甘草、绿豆,可以增效减毒,尤其是对能引起血尿的药物,如环磷酰胺、喜树碱、斑蟊素等,与化疗药物同时使用,可以防治和减轻刺激性膀胱炎的毒副反应。而且甘草本身就有抗癌作用。

7. 关于水钠潴留

甘草次酸有皮质激素样的作用,理论上有水钠潴留问题。如果剂量较大,或单味应用15g以上是会引起水钠潴留而水肿,而且会有恶心。

笔者经数十年大量病例的临床观察,没有一例患者因长期服用在复方中加用了小剂量(9g以下)甘草而引起水钠潴留的情况。因此,甘草不宜大剂量使用。

8. 关于温药和之

甘草、大枣、茯苓药性平和、带有甜味。在苦味难服的中药汤液中,加进这1~3味药,能使整个汤液的口味得到调和改善,保护了脾胃功能,减少减轻中药对胃肠道的刺激,避免了许多中药的消化道的不舒反应,能使患者长期的服用中药。这也就是《金匮要略》中提出的“温药和之”的意思。

9. 关于中药“十八反”

《本草纲目》上记载相反诸药,凡三十六种。第一条就是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这是中药的配伍禁忌。其用意是相反的药同用后,可能会增加毒副反应。《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记载了中药“十八反”歌,有“藻戟遂芫俱战草”。临床上大戟、芫花、甘遂与甘草是不同用的,确也寻找不到这方面的古方和先例。动物实验也证实了甘草与大戟、芫花、甘遂三药的单用或合用,对小鼠是能增加毒性作用的。其中以芫花的毒性最大,甘遂次之,大戟最小。

多年前,曾治疗晚期癌症大量胸腹水的住院患者,中西药物利尿都失效后,而患者不断呼叫腹胀欲裂。在无法可施的情况下,曾用十枣汤攻下,第一剂大小便均有,腹胀略有改善,第二、三剂效果越来越差,而且恶心,加入二陈汤,非但恶心不减,而且呕吐,腹胀更加严重。大小便均无。从中体会到,该三药与甘草是相反的,会增毒减效的。

至于甘草与海藻的同用问题,在古代已经有不同的意见。在治疗瘿瘤的古方海藻玉壶丸中就是海藻与甘草同用的。在《本草新编》一书中记载海藻与二陈汤等药同用 “瘿尽消”的治验。说明在古代甘草与海藻的禁忌已经被临床医学家所突破了。

【保健与食疗】

1. 甘草的食用与食疗

甘草自古以来在我国民间又作药物,又作食物。在以前食物缺少的年代里,儿童常将甘草作为甜味零食而食用。

甘草味甜。食疗可制作药膳、菜肴、汤肴、火锅、药酒、饮料、糕饼、糖果等。甜、酸、苦、辣四种味道均可相配。

甘草甜味较重,但并不鲜美,多吃太甜了,口味中带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并有淡淡的清香,有人无所谓,有人觉得好闻,有人觉得这是药气味,不好闻。

2. 药膳

甘草单味可制作甜味或糖醋菜肴,如糖醋鳜鱼、糖醋小排、红烧鳝糊、红烧甩水(青鱼尾)等特色菜肴。也可与人参、西洋参、灵芝、麦门冬、枸杞子等相配,制成高档复方菜肴。用以强身。

3. 保健品

药酒、饮料: 甘草黄棕色,可制作药酒、饮料,可利用其甜味,还可加入少量冰糖、蜂蜜等甜味剂,用以强身,防治疾病与增强人体的解毒功能。

4. 文件规定

甘草在有关文件中属于第一类。

【不良反应】

1. 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2. 毒理试验

(1) LD50 甘草浸膏小鼠口服LD50为3g/kg,静脉注射LD50为0.68g/kg ;小鼠皮下注射LD100为0.68g/kg 。小鼠皮下注射MLD为1g/kg。说明甘草的毒性较低。

(2) 毒性反应 甘草浸膏每日1g给兔灌服7日后血钠明显上升,肾上腺功能减低,重量减轻,并有萎缩,14日和40日后体重增加。大剂量甘草酸能引起水肿,大剂量甘草次酸使小鼠呼吸抑制体重下降。

如长期服用甘草可引起水肿和高血压。大剂量使用能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甘草次酸能抑制豚鼠甲状腺功能,降低基础代谢。

(3) 致突变试验 甘草次酸钠小鼠腹腔注射无致突变作用;对环磷酰胺的致突变作用无影响。

3. 甘草的“十八反”

甘草与芫花合用,毒性增强,而芫花的利尿、泻下作用减弱。甘草与甘遂合用,对豚鼠产生严重的毒性,甚至致死。甘遂、芫花、大戟、海藻与甘草合用,毒性增强,但对其泻下作用、肠肌作用,合用和单用无明显差别。证实了甘草的“十八反”的经验是正确的。

4. 临床观察

甘草无毒。在常规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也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剂量过大有恶心、胸闷、腹胀甚至呕吐的不舒反应。这可能是甘草皂苷的不良反应。

【禁忌证】

恶心、胸闷、腹胀以及水肿的患者,甘草只宜常规剂量服用,不宜增大剂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