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说湘菜27 吃鱼

 张效雄 2021-03-26

闲说湘菜27  吃鱼

因为湖南是鱼米之乡,所以吃鱼的花样很多。做鱼的方法层出不穷,片片鱼、跳水鱼、水煮鱼、酸菜鱼,蒸着吃、煮着吃、炸着吃、腌着吃,五花八门,五彩纷呈。外地人可能只记得剁椒蒸鱼头,以为那就是湘菜,其实湘菜里做鱼的方法,多了去了。有一道菜羊肉煮鱼,来源于鱼字和羊字合起来的那个鲜字。还有一道菜是猪头煮鱼头,不晓得来自什么奇妙的臆想。

吃鱼,是我对湘菜的最初认识。

我在汨罗江和湘江交汇那个地方长大,全省最大的国营农场,防洪大堤外就是洞庭湖。我住的那个小镇上,有个水产站,每天有渔民把鲜鱼送到这里来。这些鱼在水产站里分等级卖给居民,或是腌制后交给供销社运往外地。水产站里的鱼,大凡上了一公斤的,才能参与分级。这个重量以下的,最多只能算是三级鱼。一级鱼是鲤鱼、草鱼、青鱼、鱤鱼、回头鱼、鳊鱼、鲶鱼等,二级鱼是鳙鱼和大一点的鲢子鱼,三级鱼是杂鱼,包括鲫鱼、财鱼、黄鸭叫(我们那里叫黄蒜鱼)等,和一些小鱼。至于泥鳅、鳝鱼、甲鱼、乌龟、虾蟹之类的,那是进不了等级的,卖不出价钱。老家吃鱼,对各种鱼有季节区分。有句老话叫“春鲶夏鲤,秋鲫冬鳊”,大意是四季各适合吃什么鱼。这里面说的什么道道,论肥瘦,还是论味道?没有人说清楚过。其实我们那个时候,很少讲究这些,逮着什么吃什么。

在我的记忆里,似乎只有到了节庆的时候,才能够吃到一级鱼和二级鱼。现在想来,大致的原因有三个。一是高等级的鱼被供销社收购走了,居民需要凭票供应,或是排队购买。二是一般人家靠工资吃饭,舍不得花钱买三毛八分钱一市斤的一级鱼。三是节庆时候才会开湖捕鱼,放开市场供应。我小的时候,吃的最多的是小鱼小虾,再就是供销社剖鱼留下的鱼杂。小鱼小虾煎着吃蒸着吃,鱼杂煮着吃,鱼籽鱼鳔放点葱花酱酒,香得很呢。

我们最馋的是供销社里腌制的大咸鱼。咸鱼一般有十来斤重,剖开洗净后,沥干水,放进一个大缸或是水泥池子里,上下洒一层盐巴,腌制十天半个月后,在太阳底下晒个半干,用稻草编成的草席卷起来,一捆捆装车运往外地。很多年以后,我在深圳看见广东人、香港人津津有味地品尝咸鱼煲,那咸鱼,应该是我们洞庭湖出产的。只是当年我们吃不到这个,只能够吃鱼杂或其他边角余料。

湖区人吃鱼的做法,不晓得算不算湘菜的经典。我有幸和渔民们吃过几次,这与知青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派头几无差别。在河边或是湖边架一口大铁锅,有时候是在渔船上架一口锅。捡些柴火将铁锅烧红,放几勺油,把洗净的鱼整条放入锅中煎炸,再加入清水,撒点盐巴、姜丝,等到鱼汤变成白色,倒入黄酒、酱油、醋之类的佐料,几个人便围着铁锅吃将开来。这种吃法,纯天然、倍儿香。奢侈一点的,加些豆腐豆皮青菜萝卜丝,味道更加鲜美。这种吃法,几十年没有尝过了,那味道至今不能忘却。

客居长沙以后,感觉长沙人吃鱼的浪头从未减退过,新潮时时迭起。记得早年,人们总是奔着株易路口去吃水煮活鱼,后来又奔着井湾子吃甲鱼。前者已不复存在,后者尚在营业,只是没有了当年门庭若市壮观景象。在我看来,要吃水煮活鱼,株易路口不算最好吃的。湘潭的河边上、巷子里头,好吃的鱼太多了。那还不算,最好吃的鱼,是在乡下。高速公路没有建成以前,我们去邵阳,都会在一个叫虞塘的地方吃一顿,那是湘乡县的地界。在虞塘吃水煮活鱼,那才叫真正的好味道。高速公路通了以后,我还特地开车转个弯儿,转到虞塘去吃过一次,味道依然鲜美,只是食客人数远远不及当年。又过去几年了,不晓得那几个做鱼的饭铺子还在开不。

再往后来,人们喜欢奔到水陆洲去吃黄鸭叫。从橘子洲头到湘江大桥底下,河边树荫底下一长溜的铺子,绝对长沙一景,食客们大都是开着车去的,吹着晚风,一边观赏夜景,一边啃着鱼骨头。如果你有兴致,还可以到船上去吃。景色优美、空气新鲜,鱼味绝美。黄鸭叫,可以红烧、清炖、水煮,还可以吃杂鱼火锅,真是神仙一样感觉。现在的水陆洲,修成了一个公园,晚上清静了,全然没有了生气。长沙人却少了一个吃鱼的地方,真是可惜的很。

好在长沙还有不少饭怕鱼、鱼怕饭、鱼吃跳、鱼头火锅一类的店子,做鱼的味道不错,但压在屋檐底下吃鱼,压抑得很。不像在水陆洲吃鱼,那么宽广的天地,多自在。至于当年在河边、湖边吃鱼那个味道,更是无与伦比,终生只怕不会再品尝得到了。

 作者张效雄,记者出身的作家,代表作:畅销长篇小说《风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