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6岁中科大“特任教授”家庭背景曝光!网友:终于知道他为啥这么优秀了

 新东方在线 2021-03-26

14岁上中科大,18岁赴美读博,26岁成为教授,如今又凭一己之力攻克世界级数学难题……

天才少年陈杲(gǎo)的名字,在近日频繁刷屏,也让年龄相仿的网友直呼:我怕是来人间凑数的。

让陈杲出圈的这道“世界难题”,被认为是用数学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杨振宁等人的量子力学模型间架起了一座“新桥”。

该成果在知名数学期刊《数学新进展》发表后,立即引发数学界震荡,被美国科学院院士劳森等人在第一时间引用。

事实上,在这篇论文发表之前,陈杲已经从美国返回国内,在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担任“特任教授”一职。

 (图源网络)

为了回国任教,陈杲甚至放弃了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担任助理教授的机会。

26岁的同龄人,还在担忧研究生能否能够顺利毕业。

而陈杲的人生轨迹,则是一骑绝尘的优秀。

少年天才成长记

1994 年,陈杲出生于浙江温州瑞安。

不到 12 岁,他就以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的成绩免试进入瑞安中学,比同年级学生小三岁。

14岁,以超过一本线 84 分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

18岁,获美国名校全额奖学金,师从国际著名几何分析专家陈秀雄教授读博。

22岁,在环太平洋微分几何会议开幕式后做报告,并先后赴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名校讲学。

23岁,在唐纳森等人的推荐下,陈杲获得了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的机会。在普林斯顿,陈杲的办公室就在爱因斯坦曾经的办公室隔壁。

(陈杲博士(左)与沃尔夫奖得主沙利文教授合影)

24岁,他拿到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职,担任助理教授。

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学术界,25岁的陈杲成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一名助理教授,兼任博士生导师,还指导了3名博士生。

到目前为止,陈杲已经在世界级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篇。

解出了陈秀雄和唐纳森独立提出的J方程以及丘成桐等人提出的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的世界级难题。

研究成果登上了世界四大顶尖数学期刊之一的《数学新进展》。

这种开挂的人生,或许更应该存在小说里,才更容易让人信服。

少年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陈杲走上科研之路“离不开父亲的引导”。

陈杲的父亲陈钱林是个资深的家庭教育专家,现任广东佛山的碧桂园实验学校任总校长,同时还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首批讲座专家。

作为一名教育家,陈钱林最得意的“名片”就是他的孩子。

陈杲小时候总喜欢听闹钟的嘀嗒响声,有次和家人出门玩,还发现了住宅楼门牌单双号的排列规律……这些平平无奇的小事被陈钱林敏锐捕捉,他意识到了陈杲对数字的敏感。

在发现陈杲对数学的独特兴趣后,陈钱林开始有意识地培养陈杲对数学的深入学习。

而对于自己的优异成绩,陈杲却并不认为自己比别人更聪明,也不认为自己是天才少年。

2020年6月,他在写信给母校时提到:

回顾我近十年的科研之路,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绩的原因,除了勤奋和机遇之外,和我远大的志向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有关。

从小学开始陈皋就开始培养自主预习的习惯:

自己学习老师还没教过的东西,这样上课时可以更针对性地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在读初中时,他就开始自主预习高中的数理化。

他还给自己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劳逸结合,自己把自己管起来,养成良好的学习规律。

没有无缘无故的天才,只有你无法坚持的学习习惯。

“天才少年团”正在出圈……

对比陈杲,同样是中科大少年班校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95后”博士生曹原,毫不逊色。

3年学完小学、初中、高中所有知识;14岁进入中科大少年班;18岁前往美国攻读博士,22岁一篇论文破解百年世界难题,震惊物理学界。

(图源网络)

96年出生的他,此前已有4篇Nature在手,而且都是一作。一举成为《Nature》创刊150年来,最年轻的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中国学者。

甚至在2018年,首度连发两篇Nature的他,迅速在国际上一战成名,还登上了当年Nature年度十大人物榜首,被Nature称作“石墨烯驾驭者”。

很多人都在好奇这开挂的人生是怎样炼成的?

老师眼中的他“自主学习能力很强,动手能力超强”。

同学们评价他:“喜欢不停地倒腾 。”

如此惊人的成就,他淡然地说:“我只是跳过了中学里一些无聊的知识。”

1996年,曹原出生在四川成都。从很小开始,他并不是一个很“乖”的孩子。

不到10岁的年纪,他便开始将父母的银首饰化解,用以提取自己需要的硝酸银实验材料。

他也对计算机充满兴趣。举家迁往深圳之后,他时常前往华强北电子市场,买来大堆电子元器件拆卸安装,直至研究清楚其中的线路逻辑。

生物课堂上动手实践比较多,曹原不仅在学校搞了个实验室,还在家里弄个实验室……

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里,很多人称他为“最强后浪”,甚至是“滔天巨浪”。

巨浪不是一天练成的,在每一次动手常识的失败与反复中,都在促进他成长。

几年前,23岁的刘明侦,成为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最年轻的中国女学者。

18岁本科毕业,22岁拿下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她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打破各种记录的过程。

目前,30岁的她在电子科技大学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同时担任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

去年,还有一位天才少年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便是在华为天才少年项目中获得最高档次年薪的张霁。

(图源网络)

不同于上面这些少年天才,这位三本院校毕业的学生,是怎么做到逆袭的呢?

张霁没有因为自己所在的是三本院校就放弃努力,而是给自己定下了读研读博士的目标。

他做事从不拖延,而且特别认真,无论上什么课,他总是坐在最前排认真听课、做笔记。

定时复习是他的习惯,空闲时总是抱着书本在图书馆自习,有时候图书馆几乎成为了他的宿舍。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了3年的努力后,他在2016年成功地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成为了一名计算机结构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张霁自己曾说:“我不是天才,除去天才少年这个光环,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媒体滤镜之外,“天才少年”保持着超出年龄的清醒,也许是日复一日的科研生活磨练了他们的心性,让他们更理解付出与所得之间的正向关系。

如张霁所说:

在日升与日落之间往复着如此平凡的每一天,大多数时候我以为我过着普通的日子。

但事实上只是我当时以为的普通的一天或者一年,在时隔多年后回想起,原来就是在过去那样普普通通的一天里决定了未来的际遇。

是的,所有的成功最终都将归功于努力的自己。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天才,只有你无法坚持的学习习惯。

所以不要再感慨为什么你的26岁一地鸡毛, 你当下的行为,正决定着你的明天。


最后,文章底部点亮【在看】,并且【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努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