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岁上少年班,26岁解世界级难题,数学天才陈杲如今已回国当教授

 陈正兴 2022-05-20 发布于湖北
文章图片1

2021年2月,年仅26岁的中科大教授陈杲在国际权威数学期刊《nventiones Mathematicae》(译名:《数学新进展》)上发表了一篇题为《J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的论文。

论文的发出意味着世界级数学难题被这位26岁的年轻人攻破,这位“数学天才”的经历也引起了众人的好奇。

文章图片2

陈杲的身上笼罩着多重光环,14岁的中科大少年班学生,25岁的美国博导,26岁的中科大特约教授,最年轻的青橙奖得主。

在攻破难题声名鹊起后,多家媒体采访了陈杲的家人和师友。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个年轻成名的神童接受过严格教育之时,记者们惊讶地发现,他的背后居然站着一个放纵他“不写作业”的父亲。

文章图片3

接连“跳级”的数学天才

陈杲于1994年出生于浙江瑞安。他还有一个双胞胎姐姐,名叫陈杳。姐弟俩的名字寄托了父母朴实美好的心愿:女儿沉稳,儿子开朗。

文章图片4

陈杲的人生履历堪称实打实的天才。

他自幼聪明,读小学的时候跳了三级,9岁就上了初中。据陈杲的初中老师回忆,那时候的陈杲看上去很瘦小,当他第一次踏进学校的时候,老师们都以为他走错了校门。

因为年龄太小,学校给予了陈杲额外的照顾,他只需要每天上午上完语文和英语课即可回家,下午就呆在家里自学理科。

文章图片5

在义务教育阶段,陈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霸”,他的英语和语文成绩并没有十分出色。他的优势在于数理化,从未参加过数学培优班的他每次培优考试都能名列第一。

读初中的时候,陈杲开始提前学习高中课本。进入高中前的那个暑假,陈杲已经靠自学掌握了高中三年的数理化知识,让他的高中老师刮目相看。

文章图片6

12岁那年,陈杲取得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并免试进入当地重点高中——瑞安中学。

瑞安中学历史悠久,诞生过不少著名学者,张文宏教授也毕业于此校。

陈杲刚进入瑞安中学就碰上了建校110周年纪念日,在纪念日那天见到了自己的偶像孙义燧院士,这让他兴奋不已,更立志以前辈为榜样,走科研之路。

文章图片7

高中三年是课业压力最大的时期,高考是压在莘莘学子头上的一座大山。

当瑞安中学的其他学生们埋头在题海战术里,挑灯夜读时,陈杲却能每天保证最少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高中同桌周义星对这个不用天天报道的高中同桌羡慕不已:“那时候我好羡慕他的自由啊。”因为年龄相差较大,陈杲和同学们的共同话题并不多。

文章图片8

但每次遇到疑难题目时,陈杲都会耐心地给同学讲解思路,他清晰的逻辑和敏捷的思维让各位“哥哥姐姐”崇拜不已。

这个天才少年的求学路并非一帆风顺。在高中时期,陈杲本来寄希望于通过奥赛获奖的方式保送清华或者北大,但是考了两次都没成功。

文章图片9

2008年,14岁的陈杲报考了中科大少年班并被提前录取,那时他的总分数超过一本线84分,其中数学成绩高达137分。

被中科大录取后,陈杲果断投身于数学专业,对于他来说,学数学有一种“斗蟋蟀般的乐趣”。

文章图片10

陈杲在中科大读了四年本科。少年班的模式很适合陈杲,老师上课一般只提纲挈领地讲重点知识,剩下大部分内容都需要学生自学。

这种模式能充分发挥天资聪颖的学生的能动性。

大学毕业后,陈杲以遥遥领先的优异成绩获得纽约州立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攻读数学博士。

文章图片11

反对“鸡娃”教育的父亲

自幼智商超群的孩子并不少,但是年纪轻轻如陈杲一般就取得非凡成就的并不多,“伤仲永”的悲剧在现实中屡屡发生。

陈杲的天才之路,离不开父亲陈钱林的熏陶。

陈钱林做过多年教师,曾担任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校长,早年受到现代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的启迪,励志成为一名教育家。

文章图片12

结婚之后,陈钱林一边在学校工作,一边研究家庭教育学。多年的教学经历让陈钱林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孩子。

令他惋惜的是,他见过很多有天分的孩子,被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所误,沦为应对考试的机械“做题家”,最终碌碌无为度过一生。陈钱林下决心不让这种情形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

文章图片13

陈钱林坚定地认为教育的核心应该是自律、自学、自立他将这种理念充分运用到了自己的家庭教育中。

在陈杲读小学时,陈钱林就发现儿子整天忙于抄抄写写的重复作业,思维能力反而跟不上。

深思熟虑的陈钱林在儿子身上进行了一项大胆的实验:允许他自己选择写不写作业,写什么作业,甚至独立批改作业。

文章图片14

到了初中,陈这种教育方式有了初步成果,陈杲的成绩越来越突出。

陈钱林决定进一步提高儿子的自主能力,在征得校方同意后,他允许儿子上午在学校学习,下午在家自学,可以不参加学校的早晚自习。

陈杲的高中的班主任苏香妹在去陈家家访时,发现这一家人相处的模式很独特。

文章图片15

大人和孩子之间平等融洽,小孩子也能就社会问题独立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离不开一家之主陈钱林的引导。

陈钱林对“鸡娃”的教育始终持反对态度。在他看来,学习应该是一项长跑运动,是贯穿终生的事情。

他不赞成“唯分数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立德,其次才是学业。

文章图片16

而“鸡娃”教育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分数,忽略对孩子的品德和人格教养,目光短浅,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来说意义不大。

陈杲有时考试成绩不理想,陈钱林从来不会责怪儿子,更不会因此觉得丢脸。

在他看来,失败是通往成功的路上最常见的事情。他甚至告诉子女要是上不了大学就去做生意,楼下开店卖衣服的阿姨照样也过得很幸福。

文章图片17

在宽松的家庭氛围下,陈杲将大部分时间投入了自己最喜爱的学科——数学的研究而父亲的引导和鼓励让他免受作业和标准答案的束缚,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文章图片18

成年后的陈杲在参加一个全国数学学术论坛时被问到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时,陈杲回答道:“自学”。这个习惯让他受益终生。

陈钱林很高兴自己的教育模式得到了儿子的认可。

他说:“学习需要有作业,但作业并不是越多越好。”

文章图片19

自律、自学、自立,是陈钱林的教育秘籍,他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采纳鼓励孩子自主学习的方法。

但他也提醒广大家长,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走陈杲的成才之路,教育需要因人而异,绝对不能盲从。毕竟因材施教,是从古至今教育界不变的真理。

文章图片20

25岁做博导,26岁做教授

2012年,陈杲远渡重洋,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博士,师从陈秀雄教授。

陈秀雄是陈杲的恩师,曾获得几何界最高荣誉维布伦奖。在读博期间,陈杲和陈教授合作攻克了霍金在1977年提出的“引力瞬子”课题。

当时陈秀雄把“引力瞬子”的难题抛给陈杲,只说了一句:“这个问题很简单,你自己琢磨去吧”

文章图片21

领到任务的陈杲顿觉压力巨大,他为此查阅了大量文献,曾经耗费整整三年时间琢磨一本数学著作,并多次拜访请教业内专家。

皇天不负苦心人,陈杲在长久努力后意外地发现了阿提亚教授和希钦教授提出的磁单极子模型和引力瞬子之间的联系,终于攻克下这一世界难题。

文章图片22

这个成就让陈杲在国际数学界崭露头角,他因此收到了包括斯坦福大学在内的多所国际知名的大学的讲座邀请。导师陈秀雄教授认为他注定要成为这一代的数学领军人物之一。

2017年,陈杲在菲尔兹奖得主Simon K.Donaldson和沃尔夫奖得主Dennis P. Sullivan等人的推荐下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就职博士后。

文章图片23

普林斯顿位于美国新泽西州,这里是爱因斯坦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而陈杲的办公室正好位于当初爱因斯坦办公室的隔壁。

2019年,陈杲进入威斯康星大学任助理教授,并担任三个博士生的导师。在这之前,他已经在世界级学术平台公开发表了9篇专业论文。

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后,陈杲开始与陈秀雄教授合作研究常数量关系曲率凯勒度量问题。

文章图片24

这个课题是意大利著名几何学家卡拉比教授于1954年提出几何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著名的“卡比拉猜想” 就是以卡拉比教授的名字命名的。

年纪轻轻就取得如此不斐的成就,陈杲并没有为此自得,他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科研工作枯无聊且艰辛,即使是数学天才也会碰到棘手的难题,陷于困境。出国留学后,陈杲会经常跟父亲分享自己的科研生活,父子俩无话不谈。

文章图片25

陈钱林对儿子的要求可以用八个字形容:珍惜机遇,努力研究。

他告诉陈杲,能够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往往是可遇不可求,只要顺其自然就好。能够解决难题固然理想,但是真的无能为力也不要紧。父亲独特的教育观点常常让只身在海外搞研究的陈杲如释重负。

文章图片26

25岁那年,在美国高校已经取得职位的陈杲选择了辞职回国,他给出的理由也简单:想回家了。这个“家”,是小家,也是国家。

回国后的陈杲回到了母校中科大,随后加盟中科大的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担任特任教授

中科大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是一个国内新兴的教研机构,其创办宗旨是建立一个适合几何学、物理学理论研究的开放型平台。

文章图片27

下决心回国后,陈杲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初中老师娄胜文。这位有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十分激动,称赞他为国外留学的学子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精英海归选择回到祖国发展,陈杲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这从侧面体现了中国科研水平的发展和国际软实力的上升。

而对于陈杲回国的决定,父亲陈钱林给予了高度支持。

文章图片28

“别人关心你飞得高不高时,做父母的关心的是子女飞得累不累。”陈钱林这样说道,他曾经提醒儿子学术研究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因为沉浸于钻研学术而失去对生活的热爱,那反而是得不偿失。

陈父的这个观点,再次显示了他非同凡响的教育理念。

文章图片29

破解世界级数学难题

2021年2月,陈杲在国际权威数学期刊《nventiones Mathematicae》(译名:《数学新进展》)上发表了一篇名为《J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的论文。

这篇论文发布后立刻引起了数学界的关注。

文章图片30

陈杲成功解开了陈秀雄教授和唐纳森教授提出的J方程,以及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

这一研究成果初次在复微分几何研究领域里两个最重要的方程(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和凯勒-爱因斯坦方程)之间架起了桥梁。

正因如此,杂志的审稿人对陈杲的论文予以了高度评价。

文章图片31

该篇论文发布后,被美国科学院院士劳森等人第一时间引用,国内各路媒体争先报道了此事。

为了表彰陈杲在复几何领域的突出贡献,他成为了2021年度阿里达摩院青橙奖十个获奖者之一,并拿到百万奖金。

这届青橙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这些青年科学家年纪轻轻就在学术研究方面硕果累累,离不开国内科研环境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进步。

文章图片32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透露,现在国内学者一年发表在世界四大顶尖数学刊物上的论文能达到十几篇,而放在20多年前可能要好几年才出现一篇。

90后陈杲,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成才的“黄金一代”。

陈杲性格低调,在“解决世界难题的天才少年”一名在网上刷屏后,他先后拒绝了多家媒体的采访。对于媒体赞誉的“黄金一代”,陈杲也有自己的看法。

文章图片33

在他看来,自己这代人的机遇和条件要远远好于上一代人。国家的发展为年轻学者专心进行纯学术研究提供了支持,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比如钟南山院士就曾感慨过自己35岁以前还在农村做锅炉工,完全没有条件搞科研。

文章图片34

近年来国内许多知名高校都越来越重视基础数学,比如中科大专门成立了几何与物理中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内学习基础数学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如今的陈杲在数学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位于世界前沿的“无人区”。

重新回到中科大的他,希望依托母校的几何与物理中心,面向全球广揽人才,就如自己当年得到的栽培一般,培养更多的“拓荒者”,解决更多世界级难题。

文章图片35

而他的父亲在为他的成功兴奋的同时,依旧抱有“老父亲”的担忧。陈钱林最操心的是儿子的安家问题,一线城市的房价过高,而普通城市的科研环境落后。

虽然儿子素来生活俭朴,对吃饭穿衣没有过高要求,但是父亲依然希望他能实现“安居乐业”的目标,这大概也是每一个中国式家长的愿望。

文章图片36

结语

曾经有人问陈杲父亲对他最大的影响是什么,陈杲不假思索地说:“第一是志向;第二是自学;第三是平等。”

每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对有备而来的父母。天才少年陈杲也不列外。

当代社会,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基础知识教育已经得到高度关注,但是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精神成长的重视与独立人格的培养仍然略显不足。

文章图片37

陈钱林善于发现儿子的特长和习惯,鼓励自我学习,给了孩子足够的思考和成长空间。

在无数被应试教育折磨地筋疲力尽的家长的对比下,这种在别人看来略显“纵容”的教育方式显得独树一帜,而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

文章图片3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