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怡 | 雨中登城 ——鱼山见闻

 笛子8vxrvb7uaz 2021-03-27
“雨中登城”,女儿脱口而出的一语,被我借用为本文的标题。

大年初四,小雨连绵微寒,女婿女儿为遂我愿,风雨无阻,三辈人一同开车前往久闻盛名、坚持抗战36年的钓鱼城游览。路上雨花飞溅,雨滴不息,祈愿车到雨停,然天象未遂人愿,仍淅淅沥沥,只得执伞雨中登城。

图片


出发前查资料得知:钓鱼城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原名合州)东城半岛的钓鱼山上,此山最高处海拔391.22米,山虽不算高,但悬崖耸立,犹如刀削斧劈。从山形地势地貌所示,整个山顶状如水中游鱼,之下素有千亩沃土可以耕耘,更有水源充足的泉井可以灌溉。故而古人说:钓鱼山是“有田可耕,有薪可采,宽容十余万人”;“万仞危岩环壁垒,百泓活水蓄层巅”的江山之胜。其山当嘉陵江、渠江、涪江之口,控扼三江,所以自古为“巴蜀要冲。”

登上钓鱼城,径直走入城中的五个展厅参观,各个展厅分别以文字图片、列表、声像、现代光影展演、场景模拟等形式,为游客提供了全面了解“钓鱼城何处,遥望一高原”的地理位置,“壮烈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抗战史料。一展厅展示了两宋时期的合川与钓鱼山、钓鱼城设防的时代背景;二展厅、三展厅展示了钓鱼城36年的抗战历程;四展厅展示了蒙哥汗之死的历史影响;五展厅展示了山水城合一的鱼山胜概。

图片


我思忖着,一座军事要塞,为何叫钓鱼城?顾名思义,因为这座城建在钓鱼山上,所以叫钓鱼城。那钓鱼山又因何而得名呢?一个民间的传说解答了疑惑:相传远古时代,三江洪水泛滥,成千上万的灾民来到了这座无名山上避难,天长日久,饥饿难熬,就在灾民濒临死亡之际,突然一位巨人从天而降,他站在山巅的巨石上,手执长竿,从滔滔的江水中钓起无数的鲜鱼赈济灾民,使灾民们获得了新生。从那以后,人们为感念巨人神的救命之恩,将山顶的那块巨石称作钓鱼台,这座山也就由此得名钓鱼山。南宋著名的地理总志也有所记载:“钓鱼山,山南大石砥平,有巨人迹,相传异人坐其上投钓江中,由以是名。”

千百年来,钓鱼山吸引了不少的文人雅士,盘桓于钓鱼台上直抒胸臆,留下了“台倚层峦万仞高,鱼龙面面涌惊涛。振衣更切登临想,拟选长竿学钓鳌”的诗句,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我很想弄明白有关钓鱼城抗战36年巍然屹立、安然无恙的史事,及期间发生的战事与相关人物,继而在查阅、读史的只字片言中、在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故事中,找到了比较清楚的答案。

据展厅史料记载:南宋晚期,四川安抚置使兼重庆府余玠为抵御蒙古铁骑的进攻,在钓鱼山筑城,并将合州(今合川)及石照县的军政机构移至城内,屯兵积粮,以钓鱼城作重庆、夔州的屏障和四川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支柱。虽说此山海拔不是很高,但它突兀于嘉陵江的环流之中,陡峭的山崖在开阔环境的衬托下,显出了“倚天拔地,雄峙一方”的险峻之势。

图片


钓鱼城在守将王坚、张钰的指挥下,凭借这得天独厚的险要地势,沃土千亩,泉涌充足的天然资源,全城军民齐心协力同仇敌忾,运用“以攻为守,主动出击,耕战结合,坚持抗战”的战略战术,历经大小战斗二百多次,抵御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元精锐之师,实现了“控制交通大动脉”,屏蔽蒙、元大军出川通道的战略目标,创造了从1243年——1279年,守城抗战36年这一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堪称一座英雄之城。

那么,想要攻占钓鱼城的统领为何其人呢?他叫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曾亲自率军进征伏尔加河下游的钦察部,进攻里海岛屿,攻破了俄罗斯莫斯科东北等地。由于他战功卓著,被推举为蒙古国第四代大汗,在位9年,但在他御驾亲征的钓鱼城之战中阵亡。他的阵亡有诸多传说,下面的这一段传说,是我旁听导游在给别的游客讲解时所获。

图片


当蒙古铁骑将钓鱼城包围的水泄不通的数十年里,蒙哥汗很是费解?围城了那么长时间,经过了上百次战斗,数十次进攻,城中应该是弹尽粮绝,守城军民可能已食不果腹手无缚鸡之力了吧,可城中的守军在与蒙军短兵相接时,还是那么英勇善战,战斗力极强,且能一次次地偷袭并击退蒙军的强烈攻势,这缘由何在?蒙哥汗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令部下在城外的不远处搭建了一个瞭望台。他站在瞭望台上用征战来的望远镜窥视城中的情况,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宋军守城将士的耳中,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他们在城墙上调整了土炮的方位,出其不意地朝着蒙哥的瞭望台用石弹猛烈打击,蒙哥身负重伤阵亡。

蒙哥的阵亡,导致了征战南宋和进军北非的蒙(元)大军全面回撤,阻止了欧亚领地蒙古诸亲王的枕戈待发,扫荡了整个欧洲的扩张浪潮。由此,钓鱼城以改写世界中古历史的英雄之城驰名中外。

时值午餐时间,在钓鱼城农家乐主人口中,我又听到了另一种民间说法:蒙军将钓鱼城团团围住,想饿死城中军民,城中的守军为了让围城的蒙军退兵,用智慧,将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吊在多根竹竿上,伸到城墙外,蒙军一看城中还有鱼可钓,久攻不下又困不死他们,只好望城兴叹,蒙哥汗无计可施,急火攻心,病死于钓鱼山下。

蒙哥之死,死于何地,有诸多不同的说法与记载,我们无需过多的去关心他的死因与阵亡之地,只要记住这座抗战了36年的英雄之城,精神与壮举彪炳千秋,名垂青史。

图片


沐浴春霖拾阶而上到达山顶,站在写满历史沧桑、布满苔藓的古城墙边,探头俯瞰山下,视野开阔,雨锁江面,这里的确山势陡峭易守难攻。远处山下的第一道城墙已是断壁残垣,眼前瞬间闪过当年刀光剑影的打斗场面。

行至南外城东的一字城墙遗址,城墙延伸至嘉陵江边,长约1公里,高约5米,底宽约4米,呈阶梯状。这一字城墙当年专供守城士兵上下之用,既是宋军给养的运输通道,又是限制蒙(元)军在江岸集结、运动的外围防线。据记载:两军曾在此经历了数十次激烈战斗,这里曾一度被蒙军攻破。

沿着山顶贯穿全城、总长约8.5公里、路面宽3.5米、可供“三马并进,五人并行”的军事交通要道——跑马道,且行且看。位于山顶上相对平缓地段的古军营遗址占据城中心,道路四通八达,方便一有军情,守城部队可通过跑马道迅速到达战斗地点,快速出击。

图片


“宋城一条街”,环境清幽,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雨中的“宋街”处处关门闭户,显得清风雅静,沿途的水阁凉亭、几多遗址均走马观花匆匆而过。小孙女此时放开了手脚,在霏霏细雨中摆弄起不凡身手,我紧随其后,悄悄地拍下了她飞燕展翅的静态造型。此间正好有几位游客路过,立马驻足观看,一位男游客和颜悦色地问:“小女孩跳了几年舞呢?”我高兴地回答“三年。”“不错不错,很乖。”几分喜乐顿时写满了脸上。

图片


走进宋军与蒙(元)军战争时期搬上城内的南宋地方政权机构石照县衙,这里虽为民居改建而成,但有它因地制宜的独特风貌,成为当年南宋中央政权在地方上的一个缩影。

穿过蓬蓬的竹林来到护国门,蒋中正等人题刻映入眼帘,近前,刻于1943年,源于日本侵略者对合川进行多次狂轰滥炸,位于合川县城的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搬迁到了钓鱼城,在该班创办十周年之际,兼任校长的蒋中正亲笔题词,委派何应钦等人前来参加纪念活动,故留下了这一片摩崖题刻。

护国门,为钓鱼城8座城门中规模最大的一道雄关,门洞前题额“全蜀关键”四字。城台上为重檐歇山顶式城楼,高7米,上悬“护国门”门匾。当年钓鱼城军民曾在护国门前施以栈道出入,在情况紧急之时,迅速将栈道拆除,断绝通道,至今还能看见栈道的石穴犹存。

图片


据史料记载:护国门前曾有过一场宋军出奇制胜的战斗。蒙军的总帅率领精锐,乘夜雨初停之时想偷袭护国门,守将王坚调兵遣将,令一支队伍正面迎击,一支队伍穿过山上的飞檐洞从蒙军的背后突然袭击,两只队伍前后夹击,打得蒙军晕头转向,溃不成军,宋军大获全胜。近处一座巍然挺立的“独钓中原”石牌坊,就是人们为颂扬钓鱼城军民的伟大功绩而建造。石牌坊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四字题刻为明代合州进士陕西布政使李作舟手书。

图片


钓鱼城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正是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宋代合州经济文化的繁荣,决定了其在宋蒙(元)战争时期四川战区中所具有的军事战略地位,而繁荣的经济文化,又为钓鱼城军民长期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强大支撑。

钓鱼城之战,是众多中外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一大战役。它不仅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而且是改写世界中古历史、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

图片


雨中登城意犹未尽。在游览古城的间隙里,对这座鱼山胜景产生了几多敬畏与思考:英勇与智慧并举,精神与无畏同辉。

或许我再次登上这座英雄之城的时候,重新去领略它“层峦迭翠,巧自天成,绝壁奇峰,坚若磐石”,经年不败的壮丽景色。

- 关于我们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