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癌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的实施策略

 茂林之家 2021-03-27

作者:闫超, 李子禹

文章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1,24 (02)

摘 要

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自诞生至今,深刻地影响了外科、麻醉、护理等专业领域。胃癌围手术期ERAS的顺利实施需要提升医务人员对ERAS的认知和接受度,积极开展多学科协作,加强宣教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逐步将核心措施纳入临床路径以强化落实。未来仍需努力摸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胃癌围手术期ERAS实施策略。

手术至今仍是胃癌综合治疗的重要一环。不断提高胃癌手术的安全性、改进围手术期的治疗措施以促进术后康复、使患者获得最优的治疗效果,是医护团队孜孜以求的目标。1997年,Henrik Kehlet教授首次提出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采用多种模式优化围手术期的一系列处理措施,减轻应激反应,使患者从中获益。

2007年,黎介寿院士将ERAS理念引入中国,并在胃肠外科领域中应用推广。时至今日,ERAS理念获得了越来越多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深刻地影响了外科、麻醉、护理等专业领域。2012年,欧洲加速康复外科协会(ERAS® Society)相继发布了结直肠手术、胰十二指肠手术的ERAS指南。国内的相关学术组织也陆续发布了专业领域的ERAS指南,不断推进ERAS的发展。

欧洲加速康复外科协会于2014年7月发布了胃切除手术的ERAS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纳入了当时最新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建立了胃切除手术实施ERAS的框架,胃癌围手术期的ERAS实施方案自此有章可循。胃癌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与其他外科领域既有共同之处,亦存在个性化差异,胃癌ERAS的发展自然需要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作为支撑。

该指南发布至今,相关研究结果不断涌现,其中不乏可用于指南的完善和补充的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诞生于欧洲的ERAS理念在我国"本土化"推广的过程中,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包括如何加强医护团队的培训和多学科的协同配合,如何提高患者对ERAS措施的依从性,如何改进ERAS方案的临床执行质量等。本文结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就胃癌ERAS的实施策略试作浅析。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ERAS的接受程度

大量证据表明,ERAS能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然而,面对ERAS对传统外科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提出的诸多挑战,医务人员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些长期以来奉为圭臬的观点和原则。

目前,ERAS对于改善胃癌患者长期临床结局的意义尚不明确;但患者术后短期内出现并发症或非计划再次入院时,可能会被误认为与采用了某些ERAS措施有关。同时,临床工作中实施ERAS之初,对于医务人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量都会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可能于无形中阻碍了ERAS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开展ERAS之前,首先需要做好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动员,提高医务人员对ERAS的认知程度,打消思想疑虑,从而达到对ERAS的充分接受,同时在实践中规范操作,这是顺利实施ERAS的重要前提。

二、开展多学科协作

胃癌ERAS的实施环节涵盖了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各个时间节点,涉及外科、麻醉、护理等学科的处理措施,多学科之间的良好沟通和积极协作是开展ERAS初期最需要协调和改进的环节。研究表明,成功地实施ERAS需要一支多学科团队,成员应当具有克服变革阻力的意愿,充分知晓ERAS实施方案,通力合作落实ERAS的各个环节,特别是作为前期铺垫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制作和编写患者宣教材料、建立各学科成员之间的互信与反馈机制、调整与改善就医流程等,这些"底层优化"是后续顺利实施ERAS的保障。

任何学术团队的组建和运行都需要不断磨合,在实践中锻炼和成熟。有研究指出,多学科团队大约需要经历6个月的时间、至少完成约40例患者的治疗,方能较为满意地执行ERAS方案;将ERAS各项措施的完成比例提升至80%时,才能达到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的目标。因此,开展多学科协作要有决心,更要有耐心和恒心。

三、患者对ERAS的依从性

经过初期的摸索、完善多学科团队建设后,逐步提高患者对ERAS的依从性、提升ERAS各项措施的执行质量,是胃癌围手术期ERAS由量变迈向质变的关键。有研究显示,ERAS措施执行比例由50%提升至90%时,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20%,住院日缩短了4 d。以ERAS实施较为成熟的结直肠手术为例,2015年的一项包含了1 500例结直肠手术患者的大规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对ERAS方案的依从性越高,并发症发生率越低。随后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ERAS方案的依从性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成负相关。

如何提高胃癌手术患者对各项ERAS措施的依从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宣教:

增加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建立充分的医患信任,营造友好的就医氛围。在此基础上,详细说明各项ERAS措施的必要性和相关注意事项,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结合宣教手册等相关资料,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各项措施,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患者在治疗中的参与感,形成正反馈,在完成围手术期ERAS方案后,亦有利于患者持续配合出院后的随访。

2.依托临床路径,优先落实核心措施:

在开始阶段,往往不易将ERAS方案中的所有措施同步实施,可优先保证核心措施的落实,如多模式镇痛、术后早期活动、术后早期进食、减少使用鼻胃管以及目标导向的液体治疗等。可与本中心的围手术期临床路径相结合,以临床路径的各执行节点为依托,提高执行力度和完成度。

3.定期总结,及时调整:

在ERAS方案执行过程中,难免由于某些意外情况影响患者的依从性。令人欣慰的是,有研究表明,在完整实施ERAS方案的前提下,即使患者的依从性低于70%也仍然能够从中获益,改善短期结局。因此,多学科团队应以开放的心态和严谨的态度,如实记录问题,定期归纳总结,及时作出必要的方案调整,争取在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最适合本中心实际情况的胃癌ERAS实施方案。

四、争议与讨论

ERAS的各项措施中,术后是否留置腹腔引流管是争议较多的处理措施之一。指南明确建议,术后不常规留置吻合口旁引流管,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引流管相关并发症。这项建议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源于两项Meta分析:纳入了2004—2008年开展的4项随机对照试验的438例胃切除手术患者,证据级别高,在指南中作为强烈推荐。

此后,除一些回顾性研究外,未再有新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是否这项措施已经被广泛接受和采纳?答案或许是否定的。外科医生考量和思索的是这些随机对照试验的结论是否能够在具体的医疗环境及体系下安全应用于自己所在的医学中心。

近年来,国内外不乏关于引流液淀粉酶与胰漏相关性的文章发表。这也提示,一些医学中心仍在胃癌术后常规留置腹腔引流管。有研究提示,术后无腹腔感染或胰漏时,早期拔除引流管并不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但对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患者,留置引流管有利于并发症的诊断与管理、缩短住院时间。也有研究提示,对于一些合并高危因素例如手术时间长、失血多的患者,术后可以考虑留置腹腔引流管,并在安全范围内尽早拔除。这应该是外科医生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术后不再常规留置腹腔引流管是胃癌ERAS方案与传统外科信条之间激烈的碰撞之一。由于与术后出血、吻合口漏、胰漏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症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纵使当前循证医学证据强而有力,这一条ERAS处理措施在短期内可能仍然难以被多数外科医生完全接纳。

胃癌术后的一些并发症即便发生率不高,但其影响预后的严重性不容忽视,而及时合理的处置尤为关键。同时,采取ERAS措施后的一些并发症所带来的再入院等问题,确实也困扰着医务人员。因此,在循证医学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衡量腹腔引流管留置与否等ERAS相关措施的利与弊,结合各自医疗环境与模式,逐步推进为宜。

小结临床实施胃癌围手术期ERAS措施,首先需着眼于提高医务人员对ERAS的了解和接受程度,注重多学科协作的优势,同时加强宣教以提高患者对ERAS措施的依从性;在此基础上逐步将ERAS的核心措施纳入临床路径,在路径的各时间节点强化落实。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归纳总结,并争取通过相应临床研究加以解决,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不断完善适合中国国情和医疗保健体系的胃癌围手术期ERAS实施细则,更好地造福患者。

参考文献【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