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妙的自我情绪体验

 浅字淡墨 2021-03-27

我们可以打造专属于自己的情绪体验吗?从前人们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情绪应该具有普适性,就是某类事件刺激大脑的特定区域,从而产生某种特定的情绪,像欢喜、悲伤等等,而我的欢喜和你的欢喜、你的悲伤和我的悲伤应该都差不多,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英国心理学家丽莎·巴雷特却认为这些观点很可能是错的。事实上,我们或许可以设计甚至创造只属于自己的情绪。

现在关于情绪的研究有一个漏洞,就是在实验中,需要给定有限的词组,让被试去描述自己的情绪。然而,人们对自己的情绪叫什么,其实并没有那么清楚。心理学家通过统计实验数据发现,有些情绪人们根本无法区分,比如焦虑和抑郁。他们用了三年时间,希望通过大量实验来确定,可以用某种方式引导人们区分这两种情绪,但结果一无所获。

既然我们自己都无法清晰界定各种情绪,那么如何去确定你的悲就是我的悲、你的喜就是我的喜呢?其实,情绪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与生俱来的基因,而是通过学习总结出来的经验,通过分门别类的归纳到已有的词汇中。所以,情绪拥有一定的社会属性,社会趋向让所有人共用一套情绪体系,这不过是为了个体之间的交流效率,由此牺牲一点精确度也就认了。

那么这种我们学习总结出来的经验系统,是被构造的概念,而被构造的概念是不是可以更换或是创造呢?丽莎·巴雷特教授给出的答案是可以,我们可以设计自己的情绪,甚至创造自己独有的情绪。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丽莎教授举出两个实例。

第一个,在南太平洋一个岛上生活的塔希提人,他们从未与外界社会接触过,人类学家发现,他们没有关于悲伤情绪的概念。比如,一个人失去了亲人,他会告诉你他很疲劳、厌倦、甚至饥饿,但这些是不是悲伤呢?

第二个,在荷兰语中有一个无法翻译的词,专指某种类似亲友团聚时安逸、舒适的感觉,它就是荷兰社会独有的一个情绪概念。

那么我们如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情绪呢?

丽莎教授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她成功建立了一种情绪叫chiplessness,大意是“半夜吃薯片时的感觉”。试着想象一下,深夜有些饿了,你很想吃一包薯片,但这显然对健康不利,犹豫中你还是把它全部干掉。这时候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略感愧疚又不是很严重,交织着还有些满足。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让她可以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

想一想,这个感觉是不是很奇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