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豪旭:网络篆刻字典,你爱得越深,就伤得越痛

 秦岭之尖 2021-03-27


图片

图1

无论是篆刻家,还是普通的篆刻爱好者,篆刻创作总是离不开字典的。篆刻字典按照其载体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纸质字典和在线字典两种。在移动互联网及智能手机没有普及之前,大家习惯于使用纸质字典,这种字典基本上都属于正式的出版物,不管是编著者,还是出版社责任编辑,都是专业人士,而且一本优秀字典的出版,往往需要经过内容上的层层把关,所以它的错误率就比较低,专业性也比较强。当然,这里指的出版社主要是一些比较专业和优秀的出版社,一些规模较小又不太专业的出版社,出版物质量也并不尽如人意,比如去年人民出版社在开发春联产品时就将“祸”字当成“福”字(图2),因为他们相信了一本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的《启功书法字汇》,最后酿成了一个网民皆知的笑话。

图片

图2

移动互联网及智能手机普及之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网络字典因其不占物理空间,且查询方便,很快成为了印人们的主要使用工具。网络字典可能是一个网站,也可能是一个APP或小程序,它们的创建者绝大多数是一些爱好篆刻,但对篆刻了解并不深的网络工程师,还不能算是专业人士,而且在网站搭建或APP开发过程中,不存在像出版社责任编辑那样的内容审查人员,最终所呈现的也无需像纸质出版物那样申请刊号并经过新闻出版部门审查,所以错误率就相对要高一些。根据我的观察,绝大多数网络篆刻字典都存在较为严重的文字误释问题,它绝不是一个个例,而是一个普遍现象,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图片

图3

图3的网络字典将“上官充郎”中的“充”字误释为“克”,这个错误似乎比较普遍,好多人第一眼看到篆书“充”字,都会毫不犹豫的告诉我那是“克”字(图4)。陈巨来在《安持人物琐忆》中曾爆料“江南三铁”之一的钱瘦铁,在给袁世凯次子袁克文刻姓名印时,误将“克”刻成“充”,搞得袁克文很不开心,虽然此事真假未定,但至少说明了这两个字很容易被混淆(图4)。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十钟山房印举选》第164页右下角有两方汉私印(图5),其中一方“魏充印”被误释为“魏克印”,而另一方“庆充印”却幸免于难,同一页码同一个区域同一个字,居然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释法,真不知道责任编辑当时是不是被什么“充”昏了头脑。作为一个专业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多次重印的畅销印谱,这个错误委实有些不应该。

图片

图4

图片

图5

图6的网络字典把“吴廷飏印”中的“廷”误释成了“延”,这个错误就让我们一位学员踩了个大坑,他本想创作一方闲章“美意延年”自娱,最后查了这个字典后就很自然地刻成了“美意廷年”,延年不成,更别提美了,让人哭笑不得。

图片

图6

网络字典印文释错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把“昜”释成“易”、把“石”释成“后”等等,因为篇幅有限,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对于初学者来说,识篆量本来就很少,不可能具备辨别释文的能力,出现这种错误也是情有可原,但作为字典的制作者,则罪过不小,毕竟这样的错误会误导很多人,我建议它们可以聘请一些专业人士作为文字顾问,同时开通一个错误反馈渠道,方便用户帮它们纠错。错误固然很难杜绝,但只要及时纠正,错误总会越来越少,用户的黏度和美誉度也会越来越高。

那么对于篆刻爱好者来说,到底应该相信什么样的字典呢?篆刻创作过程中,又如何做到不出错或少出错呢?我这里有四个“不”的建议。

第一个建议,不能只用一种网络字典;有一些人刻印,为了图省事,往往只用一种网络字典,把它当作万能钥匙,所以翻车踩坑的机率就特别高。我以为用网络字典查字,至少要用两到三种网络字典,互相进行对照,这样就会保险一些,毕竟不同人将同一方印都释错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除非他们提前约好要一起犯错。如文章开头提到的“西湖禅和”,目前只发现一个网络字典是释成“味”的,看来做这个网络字典的人,品“味”果然与众不同。

图片

图7

第二个建议,不能完全抛弃纸质字典;年轻印人喜欢用网络字典,而老一辈的印人大都喜欢用传统的纸质字典,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手机用得还不够溜,另一方面是他们认为纸质字典专业性比较强,错误率低,即使它们非常笨重且占用空间。我们以“冲”字为例,今年是农历牛年,好多人都在刻“牛气冲天”四个字,其中错误率最高的就是这个“冲”字,有一些人只查网络字典,得到的结果是“沖”,篆书写作“图片”,于是不假思考直接搬来用了,却没想到又犯了一个错误。“冲”字实际上有两个繁体,一个是“沖”,是形容词,表示虚空,如大盈若沖、令狐沖,而另一个是“衝”,是动词,表示碰撞,很显然,“牛气冲天”的“冲”必须用动词的“衝”,而不能用“沖”。我看见一个书法培训机构集的春联,横批也是这四个字(图7),“冲”字也搞错了,很不应该。其实这个问题,只要再查一下纸质字典就能避免,大部分的纸质字典,都会提示“冲”字有两个繁体(图8),用处各有不同。

图片

图8

第三个建议,不能只查字形而不查字义。很多人在查字典的时候,关注点只在篆书的字形上,而忽视了对造字本义的了解,所以不仅记不住篆字的写法,也对这些篆字的结构变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举个例子,有一个学员刻了一方带“天”字的印,他的“天”字是这样写的:图片,就是人形的左手和左脚连在一起了,我说这是一个人在练瑜伽,不是“天”字,他信誓旦旦说这是蒋仁刻的,并把网络字典的截图发给我看,原来他把蒋仁原印残破导致的线条粘连当成了字本身的笔画(图9)。“天”字写法这么简单,刻错确实有点不可思议,但比“天”字复杂的字,被画蛇添足或砍手砍脚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这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只看字形而不查字义的话,是很容易“翻车”的。

图片

图9

倘若我们在篆刻创作时能进一步探究汉字的源流及演变,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首先,不容易被一些错释的字典所误导,其次,积累多了以后,这些松散的古文字知识点会连成线或面,大大提高我们对古文字的认识。这里,我们以“片”这个字为例,它的篆书写作“图片”,虽然它的笔画很少,但有一些人就是记不下来,每刻一次都要查一下字形,倘若能抽点时间看一眼《说文解字》,或许就能马上豁然开朗,深深记在脑海了。《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片,判木也。从半木。”就是说“片”就是劈开的木头,从半边“木”,再看其篆书字形,的确就是“木”的右边一半,不得不佩服古人造字时的脑洞。我们现在延伸一下,既然“木”的右边一半是“片”,那左边一半是什么呢?还真有这个字,就是“爿”字(图10),常见的“牀”“將”“壯”等字都是这个偏旁,它们都和木头、条案有点关系,读音也都是从“爿”(音chuáng)。通过查询字义,我们可以把那些看似没有关系的字都串起来了,不仅加深了记忆,同时也增加了识篆量。

图片

图10

第四个建议,不能全部指望字典。篆刻艺术虽然小众,却是博大精深,到了最后拼的还是综合实力,这综合实力既包括用刀、用篆的能力,还包括写篆、布局的能力,也包括古文字、古文学、古代历史等各方面的能力,所以说光靠几本工具书就想把印刻好,这是不太可能的。我的朋友圈中,有一位西泠印社社员创作一方闲章“只愿君心似我心”(考虑隐私,不放印蜕),章法篆法线条都很不错,但是他把“只”字刻成了“隻”字,这就犯了一个特别低级的文字错误,说明他在用刀、布篆方面的能力很不错,但是在文字方面的修养还不够。我们国家简体字改革以后,不少双胞胎或三胞胎的字都进行了合并,比如“隻”和“只”(11)、“丰”和“豐”“余”和“餘”“舍”和“捨”“干”和“幹”“乾”等,这对于书法篆刻爱好者来说,应该是一个基础性常识,和查字典并没有太大关系,或者说字典并不能帮上我们所有的忙,常识性的问题只能靠我们自己慢慢积累,多看印谱、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才是正道。

图片

图11

站在篆刻家和篆刻爱好者的角度上来说,网络篆刻字典对于提高篆刻创作的效率,以及推动篆刻传播还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但是,我们又不能回避它存在的学术性问题,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错释误导一批又一批的篆刻爱好者。像西泠印社、中书协篆刻委员会这些权威的学术机构,是不是可以站出来多发发声,或者自己组织团队开发一个比较专业和权威的篆刻字典,来造福广大的篆刻爱好者?九十年代,台湾的篆刻家黄尝铭先生在台湾创立了真微印网(图12),建立了数量庞大的篆刻数据库,算是第一个由专业人士建立的篆刻印库,可以说是功德无量,这个网站曾经给我的创作提供过很多的帮助。近年来,他年岁渐长,疏于管理,印库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鲜有更新,且服务器又在台湾,访问较慢,不适合手机端查询,所以知道的人不多,也算是一种遗憾。

图片

图12

综上所述,篆刻家和篆刻爱好者对网络篆刻字典的功能还是要有更清醒的认识,既要合理利用它提高篆刻创作的效率,但又不能完全依赖它,甚至被它的一些错释所误导,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修养才是最终的王道。否则,你爱它越深,它就伤你越痛。


作者简介

图片

江豪旭,字瑞昇,号庵角山人,金石印坊创始人,篆刻教育者,玺印篆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思考问题

哪几个字是错别字?

下图是宣城某旅游大巴上的广告,一共错了三个字,请问您知道是哪三个吗?您还知道哪些著名景点或建筑有错别字的吗?

图片

金石君会在所有留言的印友中随机抽取一名幸运印友,赠送一份神秘小礼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