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高创新投入与低生产率之谜:资源错配视角的解释

 liyu_sun 2021-03-27

图片

      作者:戴小勇,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刊期:《世界经济》2021年第3

本刊网址:www.jweonline.cn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按钮可以下载全文 

       近年来中国出现创新投入迅猛增长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持续下降的现象,被称为高创新投入与低生产率之谜。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8~2016年中国研发(R&D)投入年均增速约20%,同期专利申请授权数从6.8万件增长到175.4万件;R&D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12%,甚至高于欧盟成员国2.03%的平均水平。然而,与增长迅速的研发投入或专利产出不匹配的是,反映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动力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仍然较低,并且增长速度不断下降。比如,2000~2007年中国与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水平从29.7%上升到42.2%,而到2014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仍仅相当于美国的43.3%。根据宏观层面的测算结果,2008年以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甚至出现过负增长。

      本文试图从资源错配的视角理解中国高创新投入与低生产率之谜。基于理论模型的分析发现:企业创新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全要素生产率,使得生产要素从非创新企业流向创新企业,迫使行业内低生产率企业退出市场,从而提高行业加总的全要素生产率。要素市场扭曲不仅直接导致在位企业间的要素错配,还扭曲企业的创新决策与进入(退出)市场决策,从而降低了加总生产率。当要素市场扭曲的作用机制占主导时,则可能出现高创新投入与低生产率并存的现象。

      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检验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推断,发现要素市场扭曲的错配效应大于企业创新所引致的企业间要素再配置效应。通过对行业生产率进行分解发现,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几乎都是由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而企业间要素再配置以及企业进入与退出市场的贡献很小,甚至为负向影响;创新企业内部存在严重的要素错配,创新企业对行业加总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低;创新企业与非创新企业之间的要素重置也未能带来行业加总生产率提升。

文章的政策含义在于,为了使中国经济走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轨道,政府在使用“有形之手”激励企业创新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减少企业的决策行为扭曲与要素错配,使得研发创新投入有效转化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政府在激励企业创新的过程中,应当以创新活动的外部性与缓解融资约束为主要依据,从弥补市场失灵的角度优化政策设计。全要素生产率应成为企业间资源配置以及企业进入与退出市场的决定因素,这有利于缓解企业间的资源错配与僵尸企业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