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怎样的角度理解弟子规是合理的

 小天使_ag 2021-03-28

您好,这次继续分享关于《弟子规》的内容。

我看《弟子规》以来一直有个疑问,就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角度去看待《弟子规》”。

我认为如果理解的角度不同,所能得到的结果也完全不同,甚至决定着《弟子规》的内容到底是糟粕,还是精华。

角度有多重要,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

比如:厨房里的一把菜刀,菜刀是用来切东西的厨具。如果要讲解一把菜刀,那么看待的角度最起码应该合理。

合理的角度有这样几种:一,切菜,切肉等菜刀的使用方法;二,刀的材质和刀具不同种类的知识;三,菜刀的维护保养;

这些都是合理的角度,因为是围绕着菜刀本身展开的,但没有抛弃菜刀的本来属相:厨具。

不合理的角度是怎样的?比如讲解菜刀如何做为武器,告诉大家如何用一把菜刀行走江湖,行侠仗义。这种角度虽然也是围绕着菜刀,但成了凶器,这就是偏差了,背离了菜刀最起码的核心功能,所以菜刀一点都不可爱了,甚至还非常可恨。

看待《弟子规》的角度同等重要。

有这样一种说法,他说《弟子规》是古人要遵守的各种规矩,要求。这就是不合常理的角度。

也正因为这样的角度,所以才会有人猜想《弟子规》是清代朝廷为了控制民众,奴役民众才产生的。这种猜想再加上现在的我们对清代帝制的种种偏见,所以听起来格外吓人。

这种看法是很滑稽的,滑稽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个方面:《弟子规》的作者。

《弟子规》的作者是清代的李毓秀,他是一名教书先生,也就是一线的老师;改编整理者是清代的贾存仁,是一名文人学者。

以李毓秀来说,做为老师的他如果要立规矩,也应该是在自己的课堂上,给自己的学生制定规矩,比如上课不能交头接耳,不能打瞌睡,必须大声朗读等等,否则就要罚站。但是看过《弟子规》之后,你会发现,里面的内容基本上跟课堂关系不大。

那么问题就产生了。如果老师制定的规矩与课堂和学业没关系,谁会理会它呢!老师基本不可能有如此之大的权威能够约束到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举个例子,比如老师规定,所有学生下课回家不允许看手机。你会遵守吗?当然这个老师教你的时候,可能还有点用,不教的时候呢,估计一点用都没有了。

贾存仁同样是这样的,做为文人学者,他去整理一本让大家遵守规矩的书,同样根本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他的权威性都不如老师对学生们。

所以从作者的角度来说,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学者,没有多人组成的团体,更没有司法机构要求他们去草拟规矩,规定。他们自己制定规矩干嘛呢!谁也约束不了。

并且身为文人学者也从来不会“以制定规矩,规定”这样的角度去写一段文字。这点基本的思维素养文人是完全具备的。

在历史上也没有人,更没有统治者拿着《弟子规》向民众推广并要求遵守的事件。

所以《弟子规》是古人要遵守的规矩,今天人们要学习的规矩,这样的理解角度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个方面,从《弟子规》本身的内容来分析。

如果《弟子规》的内容是要求我们要遵守的规矩的话,可是却没有任何的约束力,那么整本文字岂不是都是废话了。

举个例子,比如古代家庭常有的家法,如果家法没有人监督,没有人裁定,没有人执行,没有权威的人惩戒,就没有任何的约束力,那么家法写得再多,也不过是一些文字,一堆废纸而已。

《弟子规》也是一样,内容越具体的,没有约束力,越具体越是废话。

并且这种理解的角度是有危害的,就如同在学习一堆废话,人们不但会觉得毫无价值,而且还会有反感的心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还没仔细看过《弟子规》,就觉得讨厌它的原因。

还有一种说法是:《弟子规》可以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

这个角度虽然挺有正面意义,但是“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这句话太笼统了。如果按照这个角度去理解《弟子规》,就会感觉莫名其妙。

看过《弟子规》的人你都知道,里面的内容都是一些很具体的描述,并没有讲具体的道理,那么它是怎么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呢?不可能教会的。

《弟子规》里面除有待人接物的内容外,还有很多跟待人接物没关系的,比如有一段写的是“早上要洗手,漱口;大小便之后要洗手”,这些似乎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做人的的道理”关系并不大。

最关键的一点,“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这种角度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理解的,也就是试图把《弟子规》当作塑造理想孩子的第三方工具,这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角度。

以这样的一种角度去看待《弟子规》,实际上说明旁观者本身还没有理解“做人的道理”就开始对孩子下手了。

这种角度去的危害在于,孩子的逆反心理非常的大,学《弟子规》成了一种任务,枯燥而无味,最终不但不会明白什么道理,更无效也无用。

那么应该以怎么的角度看待《弟子规》呢,小编认为最起码要理解这三个方面。

一:我们和《弟子规》之间是什么关系。

《弟子规》首先是古人写的一本书或者写的一篇文字材料。后来才经过了整理改编和今天人们的宣传造势。但不管怎么样,根本上仍然要回归到人和书之间的关系。

书是让我们来读的,来看的,当一本书拿在你手里看的时候,书就成了你与作者交流的媒介。

当你更深入去理解书中的内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书是作者制作一套工具,供你使用供你参考的。

当你更更深入理解的时候,你会发现,书是一道门的密码,你可以通过书打开这道门,从而获得属于你自己的更广阔的空间。

当你更更更深入去理解的时候,你会发现......要不就先理解到这个程度吧(小编也不清楚更更更深入去理解会怎么样)。

从人与书的关系去看待,《弟子规》与我们的关系是我们的参考工具。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说,就是攻略,比如你要去旅游,要看旅游攻略,性质是一样的。那么《弟子规》就是我们作为一名弟子的攻略。

二:我们学《弟子规》干什么?

有人说学《弟子规》是为了弘扬中国文化,这个意义就太重大了,其实没那么大的意义。

说到中国文化,小编认为没必要刻意去弘扬什么,只要中国人上下脑子不出问题,中国文化一直都是强大的存在。其实”强大的存在“我都觉得不确切。应该说是植根于中国人生命当中的。如果脑子出了问题,弘扬也没用。(脑子出了问题的人是哪一类人,我想不说大家也知道)

在上面的内容我说《弟子规》是我们作为一名弟子的攻略,那它的作用就很明显了,就是给身为弟子的我们提供帮助。而且要在这份攻略当中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智慧。

三:学《弟子规》要遵循怎样的态度。

学的态度基本上就分为两种,被动和主动。长期的经验也表明,被动学习的结果都不太理想,而且容易出现不好的后果。

就拿现在的学生为例,如果学生是为了完成父母老师的愿望,考进全班前几名,那么它的精神压力就特别的大,一旦没做到就很容易崩溃。这就是被动的结果。

而主动就不一样了,主动学就是自己走路,可以轻松惬意,可以驱马疾行,完全看自己的目标,即便累也快乐。

所以学《弟子规》第一种态度就是主动。可以仅仅因为自己是一名学子,一名弟子,为了看看古人是如何写弟子的,有没有可值得学习的地方,以一种探索的心态去看,那么结果就会更好。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可能只是一般人,但是不断追求自我进取是不变的旋律。学《弟子规》也要遵循这样的旋律,也就是第二种态度:自我进取的态度。

《弟子规》中”规“的含义并不是规矩,规定,而是规则。是古人从古圣先贤的智慧和生活实践当中获得的规则,这些规则是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便于理解,举例说明,比如《交通规则》,之所以要学习交规,是为了在道路上更加安全、更加顺畅、更加规范的行走,如果没有学习这些规则,在路上会造成很多的不便,产生很多的麻烦。

《弟子规》的意义也大概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